基于技能大赛的技能人才培养简析
2020-05-10毕亚峰
毕亚峰
[摘 要] 大赛绝不是少数人的比赛,其根本目的在于以点带面,通过大赛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大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0-0178-02
自2011年以来,我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了丰硕成果,参赛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工科类赛项,2011年到2019年我校学生参加国赛共计获得6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37个三等奖,连续多年荣获吉林省国赛积分榜第一名。其中2017年我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国赛的项目达到了15个,参赛选手21人,荣获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在全国一万多所中职学校中位居奖牌榜第三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7—2019年国赛获奖情况统计,参赛选手毕业后,凭借其精湛的职业技能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代表,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一、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实训条件建设,为大赛训练保驾护航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和参赛人数的日益增加,大赛的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大赛的参赛工作,目前参赛项目已覆盖机械、汽车、现代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土木工程等五大类20余个项目。为确保参赛项目的日常训练,学校将大赛实训条件建设纳入实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已建成先进制造技术、现代控制技术、汽车技术与服务、现代信息技术、土木工程技术等五大实训基地,基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设备总值1.2亿元,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曾多次承办相关类别省、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我校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大赛的组织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和参赛学校的高度评价。
(二)做好指导教师的选配工作,提高大赛训练质量
在指导教师的选配上,我们综合考虑敬业精神、个人素质、理论功底、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等因素,将敬业精神、个人素质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根据项目特点,在明确主要指导教师即主教练的基础上,组建项目训练教师团队,聘请企业技能大师、赛项裁判加入团队,实行主教练负责制,共同制订训练计划,根据教师专长分解任务,实现了主教练负责下的分兵合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是针对训练需要,取长补短,提高训练效果;二是增加教师参与人数,提高更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训练梯队;三是以点带面,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为日常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保证;四是通过与团队内企业技能大师合作,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对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了解,明確今后教学努力方向。
(三)高度重视指导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大赛训练水平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指导教师的自身水平是确保国赛训练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在认真分析比对赛项需求和指导教师现有能力结构的基础上,制订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培养计划,编制指导教师培养实施计划表,明确培养内容、时间、途径和预期效果,以专项培训为载体,强调小而精,积少为多、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综合指导能力的提升。在培养途径上,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赛项设备生产企业培训、优势项目兄弟学校培训、聘请赛项专家培训、聘请企业技能大师培训、网上在线培训等方式。
(四)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大赛选手选拔提供支撑
为了给赛项选手选拔做好人才储备,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大赛,参与到大赛的训练中,学校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提升更多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为大赛选手选拔提供支撑。目前,我校围绕大赛项目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已超过二十项。
(五)做好大赛选手选拔工作,让大赛训练事半功倍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参赛选手的选拔上,我们综合考虑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个性特长、行为习惯、身体条件等因素,优先考虑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因素。在全校学生中公开参赛项目,尊重学生个人意愿自主报名,通过理论考核、心理素质测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初步组建赛项训练队。在日常训练中,强化竞争机制,对抗淘汰,并注意参赛梯队的形成和培养。
(六)做好大赛训练方法的顶层设计,确保大赛训练效果
首先,我们根据赛项特点,将赛项进行归类,按大类进行基础训练,观察学生的兴趣,找出擅长方向,确定各赛项训练名单。训练分日常训练、集中训练、赛前训练三个阶段,训练计划团队集体研究,根据实际不定期调整,充分发挥企业技能大师和赛项裁判作用,形成合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校内模拟对抗比赛,所有相关专业教师现场观摩,提出个人改进意见。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邀请赛,让选手提前感受赛场氛围,提高应变能力,锻炼心理素质。为提高训练针对性和明确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聘请国赛专家和裁判进行指导,明确下一步训练重点。
(七)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让大赛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学校优先保障赛项训练工作所需的设备、耗材和人员经费,为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积极创造条件,在职称评聘、年度评优、各级荣誉评比上优先考虑,积极鼓励指导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对在国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二、努力实现大赛成果转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一)以大赛赛项设置为出发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思路已得到广泛认可,国赛赛项的设置高度体现了这一理念,为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考。为此,学校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一起对国赛赛项和学校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实际运行三年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
(二)以大赛赛项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为主线,重构专业课程内容
在认真分析大赛赛项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和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高度契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切实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我们以大赛赛项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为主线重新开发专业课程内容,以校本教材为蓝本,公开出版了十余本项目教材,其中3本教材被确定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三)以大赛赛项的评分过程和标准为依据,重构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在认真研究赛项的评分过程和标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相关课程项目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改变“重结果轻过程”和单元评价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和多元评价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评”,使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实现多元化。
(四)以大赛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通过多年来的参赛经历,我们发现大赛已由最初的以比赛本身为主发展到如今的比赛和文化建设并重,大赛文化深入人心。為此,学校以大赛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打造各具特色的专业文化为起点,建成了书香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学校文化,提炼出了以骆驼精神为传承的校魂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校质量文化。
三、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几点体会
几年来,通过国赛赛项训练和参赛工作,我们觉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和内涵建设、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和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推动校企合作步伐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要将参赛项目实训条件建设融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整体规划。
国赛赛项的设置和设备的选用是众多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其作为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我校以国赛赛项为载体建设了21个实训室,使之成为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赛赛项指导教师团队的培养已成为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提升的重要突破口和推进器
国赛参赛赛项所选配的指导教师团队均为学校的优秀教师,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中坚力量,通过指导竞赛训练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养,其整体业务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进而起到了以点带面带动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提升的效果。几年来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我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奖10人次、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95人次。目前我校寒暑假定期开展的教师专项技能培训,培训教师基本上都是由赛项指导教师团队成员担任的。
(三)通过将赛项内容引入日常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已将21个赛项内容作为日常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赛项内容是众人智慧的结晶,其技能覆盖面广、训练内容安排合理、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对促进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赛项训练的指导团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共同组成,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由于赛项设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企业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所以赛项的训练工作必须引入企业因素,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从客观上推动了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如我校在模具赛项上长期合作的一汽集团李凯军师傅、焊接赛项上的长客集团李万军师傅和钣金喷漆项目上的国赛裁判张宏波师傅均为国内知名的企业技能大师。
四、今后的设想
1.不断提升赛项指导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参与人数,注重梯队建设,逐步实行赛项主教练轮换制,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2.将更多的赛项内容引入日常教学,逐步实现教学过程与训练过程相统一,评价模式与赛项评判相统一,以赛代考。
3.以大赛为纽带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内涵质量,扩大办学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玉杰.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面推动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9(9):15-16.
[2]李庭.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9(15).
[3]王学俊.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J].才智,2018(1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