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中的“言外之意”

2020-05-10金一琦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金一琦

摘要:读书当有言外之意,教师如何将文本中的言外之意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理解语言背后的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以及传达的文化观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于文本细读中的言外之意的领悟和做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言外之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3-077

钱穆,这个从七房桥世界走出来的大家,曾说,父亲给予他的影响极为深远。八岁上他听父亲对其兄讲述读书之诀窍“读书当有言外之意,写一字或有三字未写,写一句或有三句未写,遇此等处,当用自己聪明始解读书。”钱穆对此深有领悟,而读到这段话笔者也颇有感慨。

文学语言具有含蓄性,非确指性,变异性和延伸性,故而文学语言中的“言外之意”是自然天成,内涵极难把握。教师如何将文本中的言外之意传达给学生,让其理解人物情感、社会现实和文本背后的历史事件,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文化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想除了凭借“自己的聪明”,更应有方法。通过课堂磨砺积累经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对文本细读中的言外之意的领悟和做法。

一、从语境的不和谐处感悟言外之意

文本有自身的语境,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某语段语句的字面意思与语境不和谐时,往往此处就有言外之意,在我们约定俗成的概念和正常的逻辑思维中,当某一语句的字面含义与此不符时,往往这句话就有它的深刻内涵。

比如杨绛《老王》一文,描写老王的住处有这样一段话“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胡同,看见一个破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学生都能从中找出很多形容词来描述老王住处的特征,以感受老王的不幸。在课堂上,我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应在哪一句话?”大家沉思了一会,班里机敏的语文课代表孙逸起来回答道:“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当时我趁热打铁地追问:“大家觉得哪个词在读的时候怪怪的,让你读出不同的感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儿!”是啊,为什么不说是家呢?别人问“那是你的家吗?”一般人的逻辑就是“那是我的家。”或者“那不是我的家。”老王却答非所问“住那儿多年了。”既住了多年为何不称为“家”,而说“那儿”呢?那个破破烂烂的地方在老王心里应该算不上是一个“家”吧。“家”对于人们来说是什么?不一定要富丽堂皇,但一定是温馨圆满,而这个破落的屋子已经不能承载起“家”这样的意义,对于孤独无依的老王来说在这一住就是多年,内心有多少凄楚。因此,“那儿”让我们对老王无言的苦楚有了具体的感悟。

二、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理解言外之意

自身的知识累积、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感知外部语言的重要源泉。我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探索语言内在的含义、形态及情味,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从而与作者产生更深层次的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老王》“‘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一段中,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探讨时,问:“除了写到老王的不幸以外,大家还能读出些什么?”发现学生们都着眼于“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一句,踊跃回答并归纳:表现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荒唐与黑暗。我觉得答得很好,但是我说我最欣赏的不是这一句而是另一处,当时全班同学都沉默了。为了打破僵局,我邀请班里朗读较好的同学做了范读,所感悟的学生回答道:“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觉得“不知怎的”这个词和我们的生活常识不符,我追问为什么,一位同学就说“照说生活在一起这么亲近的人,肯定是知道为什么腿不能走路,但是杨绛先生用戏谑的说法掩盖了原因,这是值得深思的。”有了她的启示,同学们又开始思考并跃跃欲试。在几番争论中,我们慢慢走近了这篇文章的现实背景,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知识分子是极其残酷的,不想做牛鬼,却无处躲藏,陷于绝境,而社会底层人民也同样遭受摧残,这些句子都隐含着作者对这个特殊时代的针砭。因此,老王的不幸中隐含着时代的不幸、社会的不幸。我们慢慢深入,把老王的伤口剥开,其实已把那个晦暗社会和造成老王伤口的荒唐年代抽丝剥茧般展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经过这种特定词言外之意的争论,对于文章的主题和意蕴更有了深层次的把握。

三、从省略处推断言外之意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时因限于氛围场合等,说话之人常常会用含蓄委婉的语句来传达信息,常常在推论的过程当中,把最主要的内容隐去不说,所以我们可以分析推论的前提或者结论来推断它的言外之意。

在讲授《红楼夢》薛宝钗这一人物时,学生们都认为她是一个冰冷而纯粹的存在。确实,在大观园的女孩儿中,宝钗的感情是经过封建礼教的洗礼,她会自觉按照礼教要求行事,做到“四德”具备。但宝玉挨打这一段,我希望带着孩子们读出不一样的薛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当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关于这个破折号的诸多含义。

这一处的省略,包含了宝钗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她出身富贵,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自始至终恪守封建礼教。但她也有真情实感,她对宝玉有着爱慕之意,只是在当时这一特定场合,她不得不克制自我。她期望宝玉走仕途经济,又无奈宝玉冥顽不化,落得今日“大承笞打”。因此她在慰问中有痛惜之情,有规劝之意。此时的她,应该对宝玉是爱怜却不失度,痛惜而不忘理。课堂上,我与学生在引导、思考、争论中对于薛宝钗的人物形象都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四、借修辞、反语等解读言外之意

借助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将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并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述,而使用反语的,则要化反为正。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依据比喻、象征、双关等修辞方法,联系句子的表面意思及所处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从而来解读文本的言外之意。

初读郑振铎《猫》一文,学生很容易看到关爱弱小生灵这一主题。但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明确能读出的东西,更要教他们应该读出但还没有读懂的东西,我觉得教师的教授不应该是告知,而是在点拨下让学生自己感悟体验并最终收获。回归文本,作者隐喻在文本中的到底是什么?当时我在引导时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出现了几只猫?”一般同学都说是三只猫,但是有一些仔细的同学会发现第四只猫。我想如果学生没有发现第四只猫,就证明他没有读懂文章,也流失了这篇文章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不能将文本再上升到一个更高层的境界。这里的猫都有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每一只猫都有它相似的人物,比如第三只猫,就如同张婶,她是极没地位的,面对女主人的责难“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她不就是那任人咒骂不能说话辩诉的第三只猫吗?当时我追问学生:你们觉得第四只猫的结局应该是怎样的?有同学就课本而言说黑猫逃走了。但是有同学的回答特别精彩,他说黑猫逃走了,却逃不脱它的命运。于是我又追问道:文中的猫都有相对应的人物,那么人物的命运又是如何呢?聪明的同学就会感悟到。人何尝不像这世界上渺小的猫呢!从而真正开始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不管它是如何卑微渺小。于是我带着学生真正走进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它所诉说的人性及生命观。

在《苏东坡传》中,特别喜欢东坡和朝云的一个故事:一日东坡吃完饭,对着大家说,你看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满腹的文章,有人说满腹都是见识。只有朝云轻轻地笑着说,学士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东坡大笑。彼时苏轼还在人生的顺境,但朝云却读懂了他繁华背后的忧伤。我想最好的读懂不仅是读懂你说出来的,更是读懂你没有说出来的。而我,老师应该就是那个教学生读出并读懂文本言外之意而最终有收获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12).

[2]刘新慧.言、意、象——翻译与言外之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02).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