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2020-05-10闫兴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软实力

闫兴

[摘  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但话语权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水平并不相适应。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话语权的歪曲、打壓和遏制,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极大挑战,中国话语权在国际话语竞争中仍处劣势。中国需要通过建立完备的学术话语体系、明确话语定位、丰富传播手段、发挥主场外交优势、加强国际合作等举措,改善国际话语权现状,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综合国力;国际话语权;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7-0015-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与“助推器”,中国和平发展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意义重大。然而,受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偏见等因素影响,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不断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试图利用话语霸权压制和诋毁中国,破坏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国家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本文拟对国际话语权内涵、发展历程、面临挑战、提升路径等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借鉴。

一、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述评与科学内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基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研究专长,对国际话语权的科学内涵等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学科的研究。国外对话语权相关理论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话语与权力”理论。1970年,福柯作了关于“话语的秩序”演说,强调“话语即权力”。福柯认为:“表面来看,话语可能微不足道,但是话语所产生的连带效应表明,话语在某种情况下同权力密切相关。”[3]216在福柯对话语权问题进行阐释之后,话语权理论研究开始进入国外学者视野。例如,德国杜伊斯堡语言和社会研究所语言学家齐格弗里德·耶格尔(Siegfried J ger)指出:“话语是为特定目的而服务,即通过它的效果来影响权力运作。”[4]32-59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强调:“话语以对事物谈论或描述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观念和实践层面的塑造,是权力运作过程的组成部分。”[5]165-173综合国外学者观点来看,话语权主要指言说者以文字、语言或其他形式为载体,通过思想整合,对现象进行内容解释、信息传播、影响舆论的权力(权利)。[6]

话语权概念提出后,很快被引入国际关系领域。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话语权的争夺日渐激烈,各国政界和学界对国际话语权也愈加重视。结合研究成果,可将国际话语权概括为:在国际关系领域,主权国家就涉及国际政治的议题,通过传统或非传统的公共外交途径,在国际社会进行价值观输出、制定或影响国际规则、公开发表言论,对国际事务进行表态、评价、阐述的权力(权利)。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因素可总结如下:首先,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是话语内容。高质量的话语内容是一国在国际社会取得主导话语权地位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话语内容做支撑,在博弈激烈的国际社会主导国际话语权只能沦为空谈。其次,国际话语权的保障是传播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决定了话语内容能否精准、及时地送达到传播对象,若要引领国际舆论,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离不开强大的传播能力作保障。最后,国际话语权表达的目的是话语认同。通过对话语反馈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知晓接收对象对国际话语的认知程度,这是国际话语传播的最终目的。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学术界日益重视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研究与探索。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如下观点:

1.国际话语权是对国家间权力关系的反映。国际话语权通过话语来获得权力,以实现“权力产生利益”为目标,为使话语产生影响力,进行国家间权力互动关系的行为,实质上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性质一样,都是一种“权力”。国际话语权涉及经济、政治、传媒、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中国具备在国际社会自由表达话语的途径,但“话语权力”亟待加强。[7]

2.国际话语权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国际话语权是一国就与国际议题密切相关的国家事务与社会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是以实现本国利益为目标设置议题,综合运用表达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参与标准和规则制定,对是非曲直进行评价,抢占道德制高点,引导公众舆论走向,塑造本国良好形象的过程。[8]

3.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将蕴含本国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理念等因素的话语,通过传媒、外交、民间交流等渠道,渗透到世界各国,被其他国家认同并自愿接受的能力。提升主权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9]

4.国家通过话语塑造国家形象。一个国家如果在国际社会具有较强的话语优势,能精准地将本国话语传递到国际社会,并产生认同感,就能够有效塑造本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占据有利的国际话语地位,引导舆论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10]

总之,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从事与本国利益紧密相关并能反映国际政治权力关系活动时,在国际社会展示的影响力,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话语权稳步提升。

1.确立中国话语主体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国话语主体由此确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挥群众革命和建设的能动性,成为自己的主人、国家的主人,逐步形成独特的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同世界各国建立了稳固的外交关系。在文化领域,中国实现了新闻、宗教信仰自由,抵制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新闻及宗教领域的干涉,打碎了旧的话语体系,重构了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新理念、新主张。如,周恩来在1953年底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针对处理国家间关系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相处原则。面对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争霸态势,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论,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共和国总统时毛泽东表述的“三个世界”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际话语在亚非拉国家中收效显著,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中国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等平台,积极发言发声。[11]346-348

2.探索中稳步提升阶段(1978年至201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不干涉的外交政策,以避免发生武力冲突,集中精力搞建設。中国一方面通过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通过融入国际社会积极作为,不断构建和提升国际话语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体制机制弊端集中暴露,为中国争得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机遇。中国积极拓展话语平台,在国际社会上话语表达越来越清晰有力。在这一时期,中国综合国力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国际话语权建设大大滞后于国家实力的增长。

3.新时代迅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地表达了一系列话语概念,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的系统性、学理性。如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清晰表达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蓝图高度关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真、实、亲、诚”对非方针、“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言简意赅且精辟深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鲜活,向世界传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概念,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声提供了重要的话语支撑和理论支持,在国际社会反响强烈,彰显了中国新思想的魅力。[12]338

同时,中国通过奥运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海世博会、达沃斯论坛、博鳌亚洲论坛、杭州G20领导人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主场外事活动,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态度、提供中国方案,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

三、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在国际话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长期滞后于国家实力的增长,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面临诸多挑战。

1.学术话语体系尚不完备。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不够完备是制约国际话语权提升的短板之一。学术话语体系的不健全,使我国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话语权更难在国际社会发挥主导作用。15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国际学术话语体系也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西方学界对世界学术议题的选择和国际学术话语评价标准的制定起决定性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国际学术话语体系,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志,凭借世界霸主地位对他国话语进行打压,本质上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反映,是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话语权力不对称的表现。

2.部分国家存在猜疑。相较于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话语传播强度、能力不占优势,在国际社会同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过程中处于下风,加之国际社会长期受西方国家话语的误导,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部分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周边个别国家表现出对中国话语的猜疑。

3.西方媒体蓄意抹黑。西方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经常利用绝对优势地位,配合其国家利益需求,对有关中国的议题进行抹黑。中国媒体虽然掌握真相,也对西方国家蓄意歪曲进行反驳,但由于西方国家媒体实力强大,这些反驳的声音往往被西方国家刻意遮盖,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对西方媒体的反击疲软,导致部分中国话语被国际社会误读。

4.话语规则的掣肘。西方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在国际社会建立了一整套对自己有利的话语体系,中国在这一体系下的话语表达受到极大掣肘。西方国家凭借已经搭建的话语平台、积累的话语经验,不断进行有影响力的话语表达,刻意抛出“人权至上论”“普世价值论”等论调,通过有意歪曲、错误解读等手段,对中国国际话语进行排斥。比如,西方国家通过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话语,引导国际舆论向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阻碍了中国话语权的提升,对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产生负面影响。[13]近年来,中国主导成立了一些国际组织,牵头举办了多场国际性会议,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际话语弱势局面,但在当前国际话语体系中,中国尚未掌握制定国际规则的主导权,影响了中国的话语表达。

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需要加紧提升与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对此,中国应从建设自身话语体系和改善外部话语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补齐内部短板,把握外部机遇,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创造条件。

1.明确话语定位,维护良好的国际形象。话语定位涉及一国国际形象和被国际社会接受程度,是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精准的话语定位是打造国际话语权体系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定位清晰的大国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通过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话语,有助于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和平发展形象的认知,提升中国话语在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起国际共鸣,最大范围获得认可和支持,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形象和话语权。

2.发挥新技术优势,提升国际话语传播能力。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媒体技术把全世界缩小到了同频空间,极大改变了全球话语传播的生态和格局,实现了最大范围、最高效的国际传播。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媒体的排斥与抵触,华文传媒在海外仍不占话语优势,中国国际话语权在同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弱势。这就需要确立我国的媒体优势,着力培养新闻人才队伍,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打造出优秀的新闻舆论队伍和国际知名传媒,提高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内容的质量、时效性和可信度,向世界高效、高质量地传递中国话语。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可以成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10]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丰富对外传播途径,拓宽对外传播渠道,向全世界诠释新思想,使具有高度责任感、深刻理论性的中国话语被更多国际社会民众及时接受,利用新兴网络,推动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话语传播主动权,抢占国际舆论高地,形成以高科技为支撑的精准、高效国际话语传播体系。

3.寻求利益共同点,与志同道合国家进行国际合作。中国可以同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拥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合作,提升中国在新兴国家中的话语权;进一步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针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结成务实合作伙伴,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表达话语,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实现共同发展。在某些具有相同认识或共同利益的议题上,也可与发达国家合作,如中国和欧盟国家通过亚投行的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亚投行参与国在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话语权。

4.利用主场外交平台,主动发声,消弭国际误解。充分利用中国主办的国际会议或牵头成立的国际组织开展外交活动,这是话语传播和实现话语反馈的重要平台。中国应充分把握机会,通过主场外交优势,表达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认知,巩固已经牵头组建的国际组织关系,主导建立更多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平台,与成员国共同推动中国提出的构想和倡议,扩大中国话语覆盖范围,通过国际组织平台与成员国合作的机会,推动国际话语规则的构建向有利于中国发声的方向发展,将中国提倡的原则置入国际议案中,争取实现在重大国际议题上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积极参加联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建设,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增进不同文化融合与文明互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软实力和话语的影响力,以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为平台,提出倡议、诠释理念,打造中国话语体系。

5.完善学术话语体系,打造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话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如被国际社会认同,话语就会和权力相挂钩。国际社会主流话语能够对国际公民价值观起到引导作用,形成完备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实现话语在国际社会的准确表达。国家学术研究水平、学术组织数量、科研成果影响力的整体进步,可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中国专家、学者提供与国外学者对话、交流的机会。要提高中国学术话语质量,需要创造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环境,加紧培育人才。提高输出的话语概念质量,对标识性概念进行凝练,与时俱进形成新表述、新概念。通过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为中国话语概念的提炼集思广益,在国际社会引起最大范围话语共鸣,提升国际话语地位。鼓励增设国际性学术组织、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支持国外研究所、研究学会、学术机构开展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资助研究项目,推动国内外对中国议题的正向关注。通过境外学术期刊和网站,积极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向国际学界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在海外设立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促进外国学者、学术团体、高校对中国文化、制度和经济的研究,将既与世界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标志性话语和实践经验推介出去,使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中国理念、中国文化、中国话语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使中国思想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加强智库建设,在海外建立中国问题实体研究机构,对中国国内及中国关注的国际问题进行研究,为中国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供决策参考。以此,让高品质中国话语被世界各国所了解,让更多的中国方案、倡议、主张为世界所接受。

话语权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一国如能在国际社会拥有主导性话语权,就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引导国际舆论朝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国际竞争中更具优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值得学界长期研究与关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3]Michel Foucault.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4]Siegfried J ger.Discourse and Knowledge: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a Critical Discourse and Dispositive Analysis[M].Lo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1.

[5]Stuart Hall.The West and the Rest:Discourse and Power[M].Toronto:Canadian Scholars'Press,2006.

[6]張新平,庄宏韬.中国国际话语权:历程、挑战及提升策略[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10.

[7]赖祎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以CCTV-NEWS外宣语言及策略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10):198-204.

[8]陈曙光,刘影.论话语权的演化规律[J].求索,2016,(3):22-26.

[9]赵长峰,吕军.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18,(3):153-161.

[10]Paul SN Lee.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Contest For Discursive Power[J].Global Media and China,2016,Vol.1,No.2:102-105.

[11]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陈小鼎,王亚琪.从“干涉的权利”到“保护的责任”——话语权视角下的西方人道主义干涉[J].当代亚太,2014,(3):97-119+159.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软实力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论十八大后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