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模式与协同创新多元云架构研究

2020-05-09童茵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0年2期
关键词:微服务协同创新

摘 要 随着云、AI、5G、IoT等新技术的兴起,博物馆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协同集聚新体验、新应用、新行业势在必行。通过对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模式与协同创新多元云架构的研究,希冀整合、升级数字藏品及相关知识生产全程的汇聚与处理能力,形成统一架构下知识与业务的交互,最终形成协同化的智慧新应用。

关键词 博物馆集群化 协同创新 微服务 多元云架构

0 引言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5 354家博物馆,由于我国政府更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和扶持,预计未来我国新增博物馆的数量还会持续增长。伴随着博物馆数量的扩增和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博物馆集群理论的研究热潮。博物馆集群化理论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发展而来,指的是通过将多个博物馆及其相关机构相聚集,并融合各个博物馆的传统业务和特色业务,最终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博物馆集群这一全新的发展途径,各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可以发挥其各自优势,并通过规模效应为全社会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带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共享化,如何在博物馆的协同发展中,运用多云架构技术实现优势互通,更大程度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难题。

1 研究背景

虽然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关键的几个问题包括:资源分配不均衡、资源利用不透彻、场馆同质化严重、集成创新能力低下、博物馆缺乏与其他社会文化机构的有效联动。

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重的。首先,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造成了目前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其次,在博物馆内部,大量的文物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这些资源既包括实体资源,也包括博物馆所收藏的海量数字资源。最后,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图书馆、美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其他社会文化机构的联动并不频繁。致使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起到文化中枢的作用。

2 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模式研究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博物馆集群化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路径。“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是指各博物馆及相关文化机构资源共建共享,通过生态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及以“大馆带小馆”形成集成创新能力,丰富博物馆文化消费内涵,巩固博物馆与其消费者的情感关联,同时还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从集群化发展的协同关系来看,主要有四种模式:供应链补充型、资源共享型、优势互补型、蛛网辐射型。而根据博物馆主体特性,我们将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模式分为两类四种。

2.1 垂直模式

(1)先因性垂直管理模式:由政府、相关机构或者实力强大的博物统筹安排,在成立之初就计划构建包含多个博物馆和组织机构的博物馆集群化框架,根据此框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多个博物馆,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有机博物馆集群。以美国史密森尼学会为代表,1846年成立的史密森尼学会在建立之初就已经确认集群化发展体系。如图1所示,目前已发展为拥有包括19座博物馆和美术馆、1个国家动物园、9个研究院、20座图书馆,并且在巴拿马、波多黎各和美国44个州有199座附属的博物馆,拥有藏品1.4亿件,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和研究机构的集群体。以理事会为核心机构,包括运营零售、媒体、产品开发、特许服务等商业内容。同时明确在合作网络中各个博物馆的定位、角色、责任以及互相之间合作的内容和领域。

(2)后因性垂直管理模式:单独发展的博物馆,在发展到一定程度陷入困境时,需要由政府、有关机构或者是其中一个实力强大的博物馆牵头,将各个博物馆整合成为一个博物馆集群体,各博物馆接受核心机构的统一管理。英国利物浦博物馆和德国博物馆岛即为此种管理模式。

2.2 水平模式

(1)服务型水平合作模式:通过核心馆的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帮助聚集的中小型场馆发展,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同时提升自身优势。如新西兰国立蒂帕帕博物馆即是典型代表。

(2)共享型水平合作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下没有绝对主导的核心场馆,而是通过协同合作,分享资源,最终达到共同的发展。比如意大利托斯卡纳博物馆就是共享型水平合作模式的代表。

3 基于微服务的博物馆集群化协同创新多元云架构研究

博物馆集群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鉴于笔者多年从事文化创意和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优势,立足从博物馆数字资源共享与创新服务的角度,提出“基于微服务的博物馆集群化协同创新多元云架构体系”。

众所周知,数字资源及产品具有可复制的特点,并且不限于时间、地点。目前国内领先的博物馆,对于本馆文物、展览资源或多或少都进行了开发和利用。譬如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提供的數字资源库,各类主题App、壁纸等。上海博物馆则推出了经典数字专栏“每月一珍”、各种主题网展及App、远程教育课堂等内容。而这些优质内容往往缺乏宣传,虽然在博物馆爱好者中有口皆碑,但并不完全为大众所熟知。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有大量的资源并没有被开发利用,而且数字资源的开发形式也较为单调,缺乏创新与突破。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单应用程序作为一套小型服务开发的方法,每种应用程序都在其自己的进程中运行,并与轻量级机制(通常是HTTP资源的API)进行通信。这些服务是围绕业务功能构建的,可以通过全自动部署机制进行独立部署。围绕业务能力,自动化部署,端点智能以及语言和数据的分散控制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共同特征,比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轻量级,更加容易理解和实施。

云+AI+5G+IoT技术的融合,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全新的裂变。SAAS作为一种新兴的交互模式,可以帮助众多中小博物馆在保持原有IT服务的基础上,享受到信息化变革带来的便利。基于微服务的博物馆集群化协同创新智慧云架构体系,通过整合、升级数字藏品及相关知识生产全程的汇聚与处理能力,形成统一架构下知识与业务的交互,最终在技术共性平台、知识生产平台与业务支持平台的基础上,形成集群化协同创新智慧应用。

如图4所示,在此体系中,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1)建设私有云平台。在各个博物馆内部,建设自由的云平台,将独有的博物馆服务信息封装成云计算服务。这方面服务不仅可直接对公众开放,还可以允许混合云平台访问,这有助于信息共享互联。(2)建设行业云平台。A、B、C等多个博物馆,通过服务信息的共享集成,共同形成行业云平台。在行业云平台上,将网格存储、数据挖掘、搜索引擎等服务与传统的博物馆服务相结合,可实现联合索引、资讯互通、文献传递等协同优势。(3)建设SAAS模式下的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个人用户可直接享受到信息检索、展览库、知识库、内容存储等基础服务,还可享受到专家咨询、知识推送、数据分析等高端化服务。除此之外,利用向公众开放的管理服务系统,提供知识订阅、商业分析、决策咨询等托管模式的知识服务,可满足企业、个人与博物馆三者间的全方位需求。

通过这种体系可最大程度发挥智慧协同应用:(1)教育活动共享。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可分为历史类、艺术类、文化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多个类别。各个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平台合作编写综合性、系统化的教育教学资料,使得青少年儿童能获取全面的知识。(2)藏品资源共享。我国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拥有不同的藏品,博物馆之间可通过共同策展、数字巡展等方式,达到藏品资源共享。(3)文创开发共享。我国博物馆可利用人工智能、AI、AR、VR等先进技术,打造文创品牌,共建文创基地,实现文创开发共享。

4 探索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案例

中国博物馆在集群化发展方面也已经进行了大量探索,尤以南京市博物馆馆总馆以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为代表。博物馆集群化发展效果显著,受到业内的认同,在科技场馆、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获得重视。着眼于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理性审视博物馆发展现状,分析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促使博物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与飞跃。

4.1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

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是较为典型的后因式博物馆集群,由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以及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九家文博单位合并成立为一家新的副局级文博单位。在人事、财务、管理等三方面实现统一规划、统一预算、统一采购、统一资源管理与服务。

4.2 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

除了行政构架上的垂直管理模式外,资源共建共享的场馆联盟也是目前长三角地区尝试的集群化发展模式。联盟将秉持共商、共享、共赢的理念,不断推进落实场馆间教育、展示、收藏和研究等各方面的深入交流,形成“产-学-研-用-展”一条链,实现馆间、馆企、馆研、馆校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随后,八家发起场馆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科普场馆合作框架协议》,联盟成员间还签署了52份共享课程合作协议,12份临展合作协议、17份文创产品合作协议。

4.3 “一带一路”文化融合发展

除了已经成型的场馆联盟外,“一带一路”文化融合也是不能忽视的博物馆集群化发展重点。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之一,其拥有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人民的共同记忆,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依据。博物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载体,可以建立起文化交流平台及合作机制,尝试集群化发展,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成为连接不同文明对话与信任的情感纽带。

4.4 社区化博物馆

社区化博物馆并不是指开在社区的博物馆,而是指博物馆与社区或类似的文化机构合作,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进行开发与分享、展示。为社区文化机构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一方面充分开发利用馆藏资源,另一方面与社会机构合作推动文化服务的有机发展,同时还能够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文化服务的需求。

以上海市为例,根据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官网所得,目前上海市共有文化活动中心230座,其分布也较为均衡,按照区县面积,平均每个区县的文化活动中心数量保持在10~20之间。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具有标准化的运营条例,以及年度优秀中心的评选标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在官网上也可以清楚地查询并预约。以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例,该活动中心提供的服务包括社区学校、文艺演出、讲座、展览展示等15项服务内容。同时该活动中心还与上海博物馆曾多次合作举办讲座活动。但并非所有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能够提供同样质量的文化服务,文化服务的缺口仍然是它们面临的巨大问题。由于缺乏高质量、具有競争力的文化服务,许多场所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当地的居民也难以享受到社区服务的便利。

5 结语

博物馆集群化协同创新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正如《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综述及思考》一文所说:“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飞跃并不仅看每座城市人均拥有的文化场馆数量,更看重其对社会教育、人文传承、文化发扬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参考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利用产业集群后形成的规模效应,可使集群成员获得效益最大化、成本最低化。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被提出后,“文化产业”亦成可循之路,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中实体单元之一,可以大胆尝试“博物馆集群化”这种新发展思路。博物馆集群化协同创新发展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资源分配和管理上的不均衡,弥补人力、藏品、财务以及信息资源不充分的缺憾。但是也要警惕在合作中容易出现的因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协调困难以及产业化发展中利益诉求和博物馆本身非营利组织本质矛盾的问题。

在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上,国家文物局日前印发了《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这一试行条例。这也意味着未来,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将会步入规范化的时代。另外,尤其是在5G落地的当下,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可以用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形式进行共享与创新服务。

參考文献

[1]柳懿洋.博物馆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2]雷鸣霞.博物馆集群化发展的综述及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3(01):145-146.

[3]王京琴.分析博物馆与“一带一路”文化建设[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8):36-37.

[4]王小明.共建、共享与创新:关于长三角科普资源一体化的思考[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21(03):5-8.

[5]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公布《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5):66.

(2019-12-17收稿,2020-02-19修回)作者简介:童茵(1975—),女,现任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业务事业部总经理,E-mail: tongyin@wondersgroup.com

Research on museum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ulti-cloud Architecture// TONG Yin

Author's Address Wonders Information Co.,Ltd., E-mail: tongyin@wondersgroup.com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AI, 5G, and IoT, the museum has entered the intelligent era of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collaborate to gather new experiences, new applications, and new industr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Museum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ulti-cloud Architecture, we hope to integrate and upgrade the convergence and processing capacity of digital collection and related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m the interaction of knowledge and business under the unified architecture, and finally form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new applications.

Keywords clustering of museum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icroservice, Multi-cloud Architecture

猜你喜欢

微服务协同创新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图书馆社交网络微服务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现状调查
基于微信企业号的校园移动服务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从单一模式系统架构往微服务架构迁移转化技术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