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穰”音乐文化调查报告
2020-05-09卢晓梅
摘要:苗族素有百苗之说,外界称“茂穰”为海葩苗,因妇女穿深蓝色的衣服、戴有贝壳的背牌而得名。该支系传统的四种民歌曲调分别为“喔啰”、“为”、“喔”和“尼垛”,四种调子有固定的曲调音型,每句旋律走向相像,歌词内容不一,类似于分节歌。
关键词:“茂穰”;民歌;民歌分类
一、“茂穰”概況
“茂穰”是这个支系群体的自称,“茂”指代着民族和苗族的双层意思;“穰”指大田坝的意思,因此“茂穰”是指居住在大田坝中间的苗族。“茂穰”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云雾山脚下,在贵定县也有少部分人口分布。他们生存的地区山水环绕,多高山,高山顶上为平坦的空地,可在空地上举行大小活动。
“茂穰”的传统民居主要是依靠山脚而建,当地人也称村子背后依靠的山为“靠背山”,在当地人心中,依山而建的房屋是有“靠山”的,有靠山就能够得到这座靠背山神的庇佑,“靠背山”山的植被必须茂盛,有山有水才能够常青。因此房屋修建在山脚下一家挨着一家,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每个村寨之间被水泥路所贯穿,村与村的距离相隔不远,马路边还能看到当地妇女身穿海葩苗蓝色的便装、裹着白色头帕做农活。
二、“茂穰”民歌分类
“茂穰”好笙、好歌。万物起源有古歌,姑娘后生相玩有情歌,丧葬仪式有哭丧歌,两家接亲欢送有飞歌,山上做农事有山歌,以及后来新编的采茶歌等等,生活中的每个场合处处充满歌声,歌唱滋养了“茂穰”的精神世界。
“茂穰”的生活中没有歌唱的说法,本地区的歌曲在不同的场合歌唱,可以有送亲歌、接亲歌、酒歌、情歌、山歌、古歌、采茶歌等,在所有的歌唱内容当中,传统的有固定的四种调子贯穿所有的歌曲,传统的四种调子分别为“喔啰”、“为”、“喔”和“尼垛”,四种调子有固定的曲调音型,每句旋律走向相像,但是每句内容不一,类似于分节歌特点,旋律根据歌唱的内容不一可长可短。选择唱任何一类歌曲以前,都要在歌种名称之前加上“茂”,“茂”即为唱的意思,例“茂喔啰”为唱“喔啰”歌,“茂喔”即为唱“喔”歌。笔者就根据田野调查发现对其中三类民歌进行解读。
(一)万物萌发、人类起源——“喔啰”
“喔啰”为“茂穰”民歌种类之一,“喔啰”为苗话,“喔”指在家唱,“啰”是老的意思,因此根据意思直译为在家唱古老的歌。古老的歌曲介绍以前的故事,其内容繁多,歌师唱上一天一夜都唱不完,主要讲述洪水朝天、万物起源的民族故事,将民族文化习俗融入歌曲,无形中起教化作用。因此歌唱场合可以在家里唱,饭桌上唱,且大多为女性歌唱。
“喔啰”的旋律近似于分节歌的特点,每句曲调基本重复第一句,主要根据歌唱内容做小变动。古歌篇幅较长,一首古歌里往往可以拆分出几节歌曲组成,每一节又有自己的名称,讲述的是万物起源、万物萌发的过程。“喔啰”篇幅长大,一整套《天开辟地苗歌传》歌曲从头至尾分别由《造天造地》 《造天》 《造地》 《洪水朝天》 《七个太阳七个月亮》五首歌曲组成,也可说是由这五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可以独立成一首歌曲。“喔啰”除了《天开辟地苗歌传》还有《正月情歌》等歌曲。
(二)山外飞歌——“为”
“茂穰”地区在任何一个歌调前都应该加上“茂”,“茂”即为“唱”的意思。“为”只是歌调的一个名称,因此,“茂为”翻译为汉话为“飞歌”。但是“为”是两个人或一群人在外户对歌的一种歌调,其声音大,传得远,年轻人唱的居多,唱“为”歌的多属于女生。
在婚庆仪式中,接亲、送亲场合下,接亲歌和送亲歌所用的曲调为“为”歌的调子。朋友娱乐、或是亲戚、朋友吃饭对唱的是酒歌,此时歌唱的酒歌可以选用“为”歌的调子。v 的旋律与“喔啰”相同,不过因为歌唱场合的关系,v 在空旷地地方歌唱,因此声音嘹亮,歌唱的声调也比“喔啰”高出一些。其旋律音构成、旋律线条、音阶调式与“喔啰”一致,再次不再复赘。
(三)飘零似梦、故人难寻——尼垛
“尼垛”是“茂穰”四类歌曲中的一类,翻译为哭丧歌。尼垛”的使用场合具有唯一性,是女性歌唱的调子,男性不唱。《哭丧歌》只在丧事中使用,是“茂穰”办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流程;唱《哭丧歌》的人为女性,一般是主人家的亲朋好友、或者是亡者的子女请来的歌师、或者是跟随舅家来的妇人所唱。“在“茂穰”丧葬仪式中,男性、女性有自己展示的方式,女性主要唱哭丧歌、跳芦笙舞;男性主要是吹芦笙,鼓师敲木鼓。
在整个“哭丧”仪式的歌唱中,全都属于单声部的演唱形式。一群妇女走进堂屋,围着棺木颂唱,有的先唱,有的后唱,声音此起披伏,而所有人歌唱的内容是尊称过世的亡者,讲述她(他)一生的好品质。
该类歌曲骨干音为,是由宫音和羽音两个音符组成的二声音阶,词曲关系上严格的一字对一音,每一句旋律以宫音开始,羽音收尾,每句旋律末尾落在羽音上同时共用羽音补充结束。因为两个音符在三度以内,各个音符间旋律发展以同度或小跳两种方式进行。每句末尾均在拟声词“啊”“诶”结束,结束时伴有女性啜泣的声音。
三、小结
歌曲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来源于人们的实践。他们藏礼于歌,在歌唱的同时无形中教化晚辈,在盛大的节庆场合中或者祭祀活动中,歌师一唱少则一天一夜,多则几天几夜。“喔啰”讲述是古老的事情,是他们这个群体文化的一个传承表现。“为”直抒胸臆。“尼垛”则是世人送别亡人的悼泣之歌。
作者简介:卢晓梅(1995-)女,籍贯福建三明,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