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0-05-09谢春丽
摘 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引导培养其问题意识是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对培养学生发散性学习思维,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立足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经验,从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敢问、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会问以及改革评价体系让学生乐问三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旨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历史;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 引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习会基本的学习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会自主质疑,提出更多与学习相关的问题,进而提高课程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逐步转化为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在现代化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机械性记忆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视角和思维去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全面提升学生历史课程综合素质。
二、 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促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学生之所以不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问题,更多的原因在于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畏惧教师的权威不敢踊跃提出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的知识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层面较浅,在学习时担心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而不敢提问。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总是习惯用课程标准内相关的教学教条来衡量学生问题的对错,将学生的学习思维仅仅的限制在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内容,不主动思考和提问,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基于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敢于提出质疑。
(一)革新教学思想,加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
受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看重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将提升学生成绩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单方面的认为学生接触历史知识内容较少,其本身不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教材知识的讲授以自己的教学备课为标准,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识点内容,并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背诵式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得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很少以问题引导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往往会一股脑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一种心理上的畏惧情感,不乐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谈不上主动提问。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沟通,为学生敢于提问奠定情感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树立以生为本教学意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扮演者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跟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参与思考和问答,学生自主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受到了限制。基于新课改教学需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还給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学习参与者的作用,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而逐步形成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与近代工业文明相关的知识内容时,众所周知,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问:“既然中国的经济实力直到清朝前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加上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口,为什么会被区区几千名英国士兵打败呢?”通过教学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并不在教学任务之内,超过了课内讲解的内容,但是究其本质原因不难发现其中的细微联系、当时的中国失败是制度上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是当时殖民者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学生问题的提出比让学生记住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要重要,历史课程的学习除了让学生学习历史进程的发展之外,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后人以警醒和借鉴。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借助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三、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在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积极参与探索,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真正做到有问题可问、会问、善问。
(一)运用多媒体设施营造直观的学习情景
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图片内容同样承担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现行的课本教材中图片内容占据着大量的教材比例,图片内容作为一种教学信息载体,传达着许多文字内容不能传达的信息,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图片信息的启发作用,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线上资源,例如:课本插图、历史图片、影视片段信息等等,丰富课本教材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当时的原始农耕环境,使学生对原始农耕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出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生产生活方式中的区别,进而深入探究学习。
(二)从生活角度出发,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主动接受知识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找到生活与教学的切入点,将抽象的历史文化知识联系进现实生活中去,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青铜器与甲骨文》这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古代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为什么要用贵重的青铜铸造课文中那么大的鼎呢?甲骨文与现代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等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过程,在主动地思考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看法和疑问,在教师解疑答惑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创设史料问题情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离不开史料资料的辅助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史料材料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体验,切身经历历史学家认识史实、发现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善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秦朝知识内容时,通过相关的兵马俑实物信息创设问题情境:“观察兵马俑文物图示,图中反映了当时的秦朝有着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问题的引导,借助史料内容的辅助教学,从图中宏伟的兵马俑联系到当时秦朝商鞅变法中的耕战、奖励军功等政策,真实地感受到秦国强大的史实。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通过制作兵马俑花费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联想到秦朝的暴政、苛政等内容,深刻地认识到暴政下的秦朝快速灭亡的史实。在这种基于史料问题的学习情境中不同的学生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 完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提问
教学评价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相反的,而是学生完善学习认知的新起点。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正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享受提问带来的乐趣,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评价的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提问。具体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既要关注问题本身,同时又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单一地以是非观点评判学生问题的对错,这样的评价方式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能够关注为本身的价值,同时又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注重赏识教育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提问带来的学习成就感。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提出问题的局限性,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提高质疑的能力。通过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学生都能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质疑带来的学习成就,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展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提问。
五、 总结
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需要,从培养学生敢问、善问、乐问的角度出发,多元化课堂教学设计,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体会到质疑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进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学会自主提问。
参考文献:
[1]孔祥富.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创新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66.
[2]荆粉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新西部,2015(7):162-163.
[3]蔡新平.浅谈中学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学报,2013(3):104-105.
作者简介:
谢春丽,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