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路径的探讨
2020-05-09刘晓敏廖佳龙
刘晓敏 廖佳龙
摘 要: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扩散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了新的内容。文章在大量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和总结学生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探讨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网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一)高校學生的人生价值观较为乐观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向上,务实进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关心社会主义建设,崇尚真才实学,强烈追求个人发展成才,希望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施展更大的才能,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达到自我实现。但是在新世纪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看轻集体价值的作用,有强烈的商品意识,表现出很强的功利色彩。
(二)高校学生的政治观基本正确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有较清晰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认同,充分肯定改革成果,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高度信任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政治观与党的要求基本吻合,但是部分学生面对网络上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网上内容所隐含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
(三)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较高
当前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长期积淀在学生身上的优良传统教育成果,诸如整体观念、利他思想、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等精神理念仍然是高校学生道德素质的本质和主流方面。但是网络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有弱化大学生道德法律意识的倾向,从而忽视了网上的道德修养,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网络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带来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易导致高校学生思想多元化
高校学生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定型阶段,面对网络大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观点信息,可能会动摇和改变其极不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导致价值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造成其政治价值观的混乱,价值选择更加困难。而且一些不良的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些信息容易使得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遭到严重侵蚀,迷失政治方向,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观念淡薄,政治责任感淡化。
(二)网络环境下易弱化高校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决定了网络提供的是信息多元、舆论多元和道德方面无约束的空间和环境,高校学生的他律道德完全被自律道德所取代,可能使一部分学生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放松自己的道德约束,陷入非理性状态,道德法律意识和观念淡化,导致学生中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增多。
(三)网络环境下易导致高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当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世界获得更多的交往需要和满足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网络交往中,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沉迷于网络生活,同时他们在网络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体验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容易导致他们逃避现实,减少对周围人际的交往和接触,弱化了社会适应能力,导致政治实践行为缺失,从而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三﹑网络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素质提供机遇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的开放性使网络拥有无限的信息量,高校学生可以不断接触新事物、新科技,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使学生面对全球化的文化信息时,既可以明确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又可以避免以狭隘的、单一的文化视角看待多元化的又相互融合的文化信息的全球化,从而容易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求知的意识。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为手段,以图、文、声、像等表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交互性、及时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二)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个体在与社会政治互动过程中将社会政治规范、政治价值观内化形成自己的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要求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人际交往等方面应遵循更高的价值要求,使学生有机会、有能力通过其与社会发生政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渠道。高校工作者也可以应用网络技术创造全新的网络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三)有利于师生交往,转变平等交流的现代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高校学生交往范围得到了革命性拓展,网络交往方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高校工作者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可以通过网络进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和学生们在一次次思想交流中建立信任,成为同学们的知心朋友,以便准确、快捷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影响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促进师生的双向沟通。同时网络系统的匿名性与开放性特点,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警环境。
四、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路径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判断和引导,能有效掌握网络技术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可见,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供前提。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采用不同形式的信息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交流和学习活动,使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可以开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微党课、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qq交流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信息集中優势和服务育人功能,给学生真正的“网络关怀”,使学生在享受网络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三)规范网络管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对校园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及监控,提高网络违法信息与垃圾信息的应对与处置能力,努力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管理高效的网络平台。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学生在文明上网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建立起主体意识,在网络中做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稳定的网络秩序。
(四)利用网络资源,探索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在我国的网民中,大学生占了多数,网络上的自由言论将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而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并通过网上签名、讨论、问卷调查、文明创建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
开设高校思政微信、微博和论坛。根据学生喜欢写说说、微博、朋友圈记录心灵,倾吐感情和记录经历的特点,开设和建设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号、微博和论坛,能避免受到经济情况,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双面传播信息,从而使沟通与交流能够同步。在网上,师生可以以一种平等、轻松的心态进行交流,没有身份的隔阂,只有朋友之间的探讨。这种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努力把其建设成为随时通告校园文化信息,报道校园文化活动,评论校园文化现象,探析校园文化理论的窗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目标。
开发网络的游戏资源。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是忠实的游戏拥护者,那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游戏化改造,借助游戏的手段,将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者事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融入到游戏之中,用生动的游戏形式予以表现,使之更为形象,更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的方法得到真实的体现。
加强网上正面引导,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学校应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形式多样的网络内容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人网络,丰富校园网络内容,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靓.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0,13.
[2] 冯旭平.净化校园网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 聂娜.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10,25.
[4] 曾何.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
作者简介:刘晓敏(1981- ),女,讲师,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廖佳龙(1988-),男,讲师,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