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三关注”
2020-05-09彭杰
彭杰
“学问”就是边学边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有效而恰当的提问可以实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进而实现对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但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或因对新课标理解不够,或因习惯思维的影响,课堂提问出现“碎虚杂多”的现象,导致课堂提问缺乏灵动,缺乏人文关怀,甚至成了让学生厌倦和畏惧的“紧箍咒”。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杨莉娟副研究员说:“目前应冷静、客观地澄清认识上的困惑,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这句话切中肯綮、令人深思。笔者以平时听课中的具体案例来谈谈课堂提问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案例一】 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片段
师:小鸡和小鸭一起到鹅妈妈家去玩,半路上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它们怎么过河呢?
(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1:小鸡让小鸭先游过河去,自己顺着小河向前走,找到小桥后再过桥与小鸭会合。
生2:小鸡和小鸭租一条船,划到对岸。
生3:(这时候,班上一个胆小文静的小女孩举起了小手)小鸡找来了一片树叶,站在树叶上,顺着水流漂过了河。
(等她说完,学生们发出了一阵哄笑)
生4:小鸡站在树叶上过河会沉下去淹死的。
生5:河水不停地流着,小鸡会被河水冲到下游去的,不可能到对岸。
(此时,小女孩羞得满脸通红,低下头久久没有抬起来。面对这小小的插曲,老师不置可否,只是挥挥手让小女孩坐下,继续让其他学生发言……)
【赏析】低年级的说话写话课,注重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尤其是编童话故事,更应允许儿童有独特的想法,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当一个胆小的孩子鼓足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却遭到大家的哄笑时,教师应如何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让学生走出尴尬的困境?我想,此时教师如果说:“你想的办法与众不同,有新意,想象力真丰富!刚才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也有道理,如果吸取他们的意见,回答就更完美了。想一想,你再来试一试,好吗?”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走向和谐。好教师不仅授课,更会通过授课来育人。教师提问,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更应关注学生发言时的情感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状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鼓励,是教师重要的能力,也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
二、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
【案例二】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教学片段
师: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遭受着风吹雨淋、鹫鹰啄食的痛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是不向宙斯屈服,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生1:他一定会想:好狠心的宙斯啊,你对我这么残暴,让我受了这么多苦,有朝一日我重新自由了,我一定要报仇,一定要将你碎尸万段。
(其他学生附和着:对,一定要让宙斯尝尝厉害,他太坏了。)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普罗米修斯心里一定不服,他会想自己为人类带来火种,为人类造福,何罪之有?可宙斯却这么惩罚他,他恨宙斯。
(因为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所以后面的发言都是这个意思,教师见难以达到他的意图,只好草草收兵。)
【赏析】语文教学的人文要义是引领和促进学生的精神发育,能有效地唤醒学生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真诚等美好品质,使学生在文本的触摸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启迪,从而完成健康人格的构建。本篇课文流淌的是善良,昭示的是坚忍。“诱恶”不如“扬善”,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恶性循环。上述案例中,当学生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蒙上仇恨的阴影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普罗米修斯是这样的人吗?请再用心读读课文。”当学生再次品读课文,真正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时,他们会发现普罗米修斯的善良,他不愿看到人间有悲惨和痛苦,同样不希望有仇恨和报复。他要以自己的坚忍和勇敢阻止邪恶和悲痛的蔓延。这正是火神敬佩他的原因,也是最让我们佩服的地方,因此,他绝不可能想要报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美好的遐想中感受人性的光辉,告别虚拟的仇恨,从而经历一次美好的精神之旅。
三、关注阅读的统整目标
【案例三】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风娃娃》教学片段
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第一位老师这样提问:
师:同学们,风娃娃首先来到哪里?
生1:来到田野。
师:来到田野干了什么?
生1: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抽上来的水奔跑著,哗啦哗啦地向田里流去。
师:风娃娃还来到哪里?
生2:来到河边。
师:来到河边干了什么?
生2:看见许多船工正拉着一艘大船……可是船却走得很慢很慢……
师:最后风娃娃又来到哪里?
生3:来到广场。
师:来到广场又干什么呢?
生3:那里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
师:最后,为什么妈妈说“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学生一片茫然。)
第二位老师这样提问:
师:孩子们,风妈妈让风娃娃到田野去,可以帮人们做很多事情。它都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情呢?读读课文,圈画有关词句。
(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圈画出表示地点和事件的词句,稍后全班交流。首先梳理出风娃娃到了哪些地方:田野、河边、广场。接着课件出示一组填空题,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说说风娃娃都做了哪些事。接着讨论:这些事情中,哪些让人高兴,哪些让人伤心或生气,为什么会这样?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人们就高兴,反之,就会伤心或生气。此时,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师:孩子们,读读风妈妈说的话,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生齐读)
生1:我懂得了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事。
师:你认为风娃娃还能做些什么呢?
生1:传播花粉。
生2:夏天让人凉爽。
生3:我知道有一种发电叫“风力发电”。
师:真不错!课后你们可以看看有关“风”的科学知识。
【赏析】上述案例中,第一位老师提了一连串的问题,师生间一问一答,看似十分流畅,但学生收获了什么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可正是这些极其浅显、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耗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并且能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上例中第二位老师,注重引领孩子从碎片化阅读走向统整性阅读,从验证式阅读到体验建构式阅读。教师设置统整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读课文、圈画词句,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避免了烦琐的串联式提问。接着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训练了学生归纳和复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讨论风娃娃做的事哪些让人高兴,哪些让人生气,为什么,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那么,学生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你认为风娃娃还能做些什么呢?”这一问题起到了拓展思维的作用,激发学生探求课外知识的兴趣。这样的设计,基于目标,指向文本,突出统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发挥“引路”的作用,使学生拾级而上。因教师的巧妙提问,学生的语言之门洞开,或潜心品读,静心思考;或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因此,实施有效而机智的课堂提问、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应成为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