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社会学视阈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改革路径

2020-05-09夏忠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

夏忠彪

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得到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生社团逐渐在自我服务、管理、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在组织社会学视角下,学生社团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又是校园文化构建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唯有准确抓住学生社团的特征,明确社团的作用与职能,理清学生社团在新形式下所存在的发展问题,确立社团的发展趋势,才能推进学生社团获得健康的成长。而改进并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管理效能,能够为建设良好健康的教学环境奠定基础。本文结合学生社团的特征与功能,探析学生社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组织社会学;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38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580(2020)02—0161—04

学生社团与行政管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独立于高校行政部门又受行政部门影响的自我管理的组织形态。在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并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取得快速发展、实现“三自”教育的重要保障,对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要想从实质上实现学生社团管理的改革,需要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开放系统的研究视野,探析当前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努力推进学生社团向正规化、形式化、组织化、联合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学生在社团管理活动中得到正规化与组织化的成长。具体来讲,学生社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思想性、时代性,是学生自发、自主、自管的组织模式,高校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提升社团管理效率,实现根本性改革,将有利于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学生社团的特征与功能

(一)社团特征

学生社团的基本特征是决定学生社团发展趋势及吸引成员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来讲,学生社团不仅拥有高校组织的特殊性,又拥有社会社团的普遍性。首先,学生社团是立足于高校内部的组织模态,拥有社团发展的能动性与动态性,组织建立的功能性与目的性,组织活动实行的机动性与灵活性;其次,学生社团拥有社会社团的组织共性,即志愿性、自治性、非盈利性、民间性与组织性等特征。我国专家学者通过实践论证与理论研究,对社团特征存在不同的理解,张淼(2015)认为学生社团拥有较强的陶冶性、凝聚性、互补性、专门性、广泛性、自发性。其中专门性主要是社团组织者对社团性质及属性的定义,通常以文娱活动为主,譬如足球社团、文学社团、电影社团等;而广泛性具体指学生社团在成员招募上,主要以高校全体学生为主,没有具体的限制;而凝聚性则指学生社团作为社会组织的特殊形态,具有较强的组织协同特性,小组成员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拥有较强的归属感。陈章龙(2011)从社团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出发,具体探析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组织文化以及发展方向,指出学生社团的特征应是目的性、专业性、趣味性以及开放性。其中专业性是对学生社团性质的进一步概括,指出现阶段我国学生社团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强调专业教师在社团发展中的作用。而目的性,则将学生社团的建立动机划分为两大方向:首先,是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方向,其次是高校校园文化与公共教育方向。许勇(2018)全面探析了新时代学生社团的新特点,并指出较为显著的四大特征:首先,学生社团发展更加多元化,具体表现在社团规模、类别及组织成员上,社团活动逐渐丰富,形式多样;其次,社团综合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个性化突出。我国高校对社团管理工作日渐重视,并根据社团特征与性质,引导学生社团向特色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再次,社会化水平提升。我国大部分学生社团逐渐走出校园,结合时代特征,开展社会活动,以此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校园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最后,管理规范化。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逐渐成立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对社团实行宏观管理与调控,促使社团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二)社团功能

要全面阐述学生社团功能特征,需要从社团类别的角度出发,杨璐(2018)将学生社团分为五类:社会服务、体育运动、文艺活动、专业学习、理论研究等;而张洪春,苑帅民,赵庚等人(2005)则将学生社团划分为四类:思想政治、科技创新、艺术兴趣以及公益服务;林嘉勇(2018)结合西方院校的学生社团分类标准,将我国学生社团划分为七类,即娱乐、民众服务、思想政治、媒体出版、社会活动、职业拓展等。可以说,社团分类的不同,决定着社团功能的不同。虽然我国学者对学生社团的分类有诸多见解、分类标准各不相同,但社团功能却大致相同:何海军(2017)指出社团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发展功能、社会功能。其中在教育功能方面,基于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行为的能动性以及目标的明确性,对学生的文明行为、道德修养、心理品质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在社会功能方面,高校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能够获得与社会相契合的技能、知识以及行为方式,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协调与平衡,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在发展功能层面,学生通过社团交流对合作与竞争、相互沟通、展现自我以及自我表达等社会能力有所提升,并通过社团活动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以此增进学生对高校的凝聚力与情感。从高校教学角度出发,学生社团可以完成课外与课内的对接,把“知识内化”放在课外活动当中,实现社会与高校的有效衔接,进而将知识传授转变为服务社会的驱动力,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学生的全面成长。具体来讲,高校通过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体系,能够将高校教育内容、文化建设以及专业教育融入到社团发展中,进而推动责任感、荣誉感、进取精神、道德品质教育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

(一)管理主体

高校学生社团的参与者与组成主体是大学生,学生在学生社团管理与运作中应作为活动的执行者、管理者与策划者。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社团管理中存在学生对管理需求与管理控制不适应的现象。学生社团应该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管理、教育的媒介,應是各类文化与思想得到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但基于社团管理中的“行政本位”问题,学生社团的官僚化、政治化趋向日渐严重,继续延续着高校传统的“监管式”管理体系。造成部分学生社团灵活性与自由度不足,成员个性遭受抹杀,社团活动参与度不佳,致使学生社团成为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工具,违背了社团的成立初衷。具体来讲,社团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首先,社团任务与内容由高校团委指定。作为社团管理主体的团委在社团发展中依旧存在对社团活动与社团发展认知缺位的问题,在管理活动中,有“包得太多、统得太死”的问题,进而挫伤学生社团的自主性,打消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社团活动上,亲力亲为,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无权决策,盲目服从,难以体现社团活动的宗旨与价值。再次,管理条例过于严苛,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制定了《社团管理规定》《学生社团规范》等法规性文件。但缺乏管理实践,难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规范社团活动的各项工作,而至于如何推动社团发展,怎样依法保障社团的基本权益,如何界定社团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则缺乏具体性的考虑。最后,在社团评价层面上,主要以管为主,过分强调约束性与纪律性。学生社团的评价工作往往通过年度考核形式,来审查社团活动频率是否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以致学生社团缺乏充足的积极性与源动力。

(二)社会资源

学生社团硬实力的高低与资源占有率存在直接的关系。具体反映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学生社团所占有的教学资源不足并且能力有限,致使社团活动与管理资金匮乏。进而造成学生活动经费与场地的严重不足,难以从实质上满足社会活动的根本需求。现阶段,我国学生社团的管理经费与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自身创收、社团会费、社会赞助以及学校拨款。其中社团会费、社会赞助、学校拨款是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的重要获取渠道,而经费不足将极大地制约着学生社团的发展与成长。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教育资金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社团的活动支出,致使部分社团由于资金及资源的缺乏,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在此背景下,学生社团通常借助全体成员筹集经费的方式,维持自身的正常运作。然而这种资金获取方式却俨然加重了学生的生活负担。为此,部分社团通过企业合作的模式,以赞助宣传的方式获取发展资金,以此确保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然而此种行径将致使学生社团沦为企业宣传的平台,使社团活动出现商业色彩浓重的问题。在社团活动场地方面,我国大部分学生社团没有固定的场所,致使社团活动呈现不稳定、不确定等特征,部分社团在活动策划后,由于缺乏场地,导致社团活动停止。所以,社团的场地保障与资金保障是学生社团取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求。

(三)学生能力

在学生能力方面,学生社团通常缺乏具备组织协调与活动领导能力的人才。通常来讲,优秀的社团管理者与领导者在社团活动开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诸多社团的“衔接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化与实效化,有关活动档案与社团资料的留存以及管理经验承袭等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部分社团管理者对学生社团缺乏充足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社团活动缺乏热情、凝聚力较低。而部分管理者过于重视自身的业绩,忽视对社团成员的培养,一旦社团管理者离任,社团管理工作便一蹶不振。与此同时,还存在只招收团员、不开展活动的社团,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管理者增加自身业绩的工具。此外,也有些社团只凭成员的热情来维持社团的运作,缺乏相应的社团文化与约束制度;学生社团缺乏基本的管理者,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社团管理层面,我国高校指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是其主要的客观原因。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专业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优势,能够在社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仅能够在学术上、物质上提供帮助,更能在知识上、管理上、发展上提供支持。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在专业教师的委派上,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具体、教师缺乏制度性保障等问题。

三、推动学生社团发展的组织社会学策略

(一)树立正确管理意识

学生社团的发展、运作及存在取决于活动的组织创新与内容创新,需要提升创新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为迎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将创新融合到高校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因此,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社团能否取得显著的发展,能否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取决于社团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创新。诚然,创新是推动社团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但依旧需要正确的理论思想作为指导,以此发挥高校在学生社团管理中的教育功能。因此,高校要确立以人本为主的教育思想,提升立德育人的教育观念,加强对社团在育人体系中的地位认识,合理引导并管理社团建设工作,确保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首先,根据社团的特征与类别,探寻不同的管理手段,譬如在艺术类社团管理中,高校应委派专业教师提升社团的专业水准,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社团活动范畴。其次,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在社团管理中,充分赋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与执行权,使社团活动得到充分开展。即以思想引导为主,以制度约束为辅,提升学生社团的组织活力与学生成员的积极性。

(二)构建社团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主要以团委为主体,以专业指导为辅,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管理问题。因此,在组织社会学语境下,高校应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体系,从社团建立到活动开展、再到社团维持,实现系统化、整体化、规范化的社团管理机制。首先,在社团成立方面。高校应根据社团的特征,对新成立的社团进行登记,逐渐形成分层化管理的目标。譬如体育娱乐类、科学研究类、艺术探讨类、社会服务类、专业学习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社团的成立需求,确定教育资源分配比例及专业教师指导力度。其次,制定社团制度。高校应根据不同社团的特征与性质,制定相应的社团制度,以此使学生社团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正规化,进而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影响下,优化学生社团的组织模式与发展体系。再次,制定能力培养体系。高校团委应将学生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通过专业教师引领,培养社团干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并根据社团成员的“交替”情况,促使专业教师制定完善的社团资料交接体系以及社团管理经验传授机制,提前培养下任管理者,使其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管理经验。最后,资源扶持。在科学完善的社团管理体系下,高校可统筹不同社团活动的开展时间,并根据社团活动的开展需求,对各学生社团进行统一安排及引导,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场地不足的问题。而在社团经费层面,团委应引导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活动,以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即将社团活动植根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获得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譬如美术类社团参与广告设计活动等。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
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原则初探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高校学生参与第三方评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绩效考核制度在高校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
解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