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中网络语言使用的量与度
2020-05-09自然
摘要:网络新闻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产物,在语言的使用上更加遵循经济原则和趣味性、互动性原则。网络语言的使用让新闻变得更具活力和创新性,但也由于部分网络语言的晦涩难懂、违背语言规范,影响了新闻的传播力。因此,笔者认为,在网络新闻中需要取其精华,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在标题和导语中的适量使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新闻 网络语言 使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快速、便捷的信息时代带来的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迭代,新闻从过去大家所熟知的报纸、广播、电视逐步迈入网络时代。有别于以往纸质化、内容呈现单一化以及长篇幅的传统形式,网络新闻更注重简洁明了、准确直接、通俗易懂和呈现方式多样化。
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海量信息传播,怎样才能吸引读者挑剔的眼睛,以最快的时间让受众阅读并认可,这就要求在语言的使用上要更加网络化、亲民和接地气。因此,网络语言开始大量地在网络新闻中使用,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网络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及利弊
媒体语言可分为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网络语言等。网络语言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于根元在2003年提出,狭义的“网络语言”一般是指在论坛和聊天室使用的用语。吕明臣在2004年指出,“网络语言”是将自然语言转化的文字,通过计算机数字化处理后,又以文字形式展现于屏幕上,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性。由此可见,网络语言作为第四种媒体语言具有简洁、新颖、生动、通俗的特点。在选取网络语言时,通常会使用那些流行程度较高、认知度较广的词语,例如“给力”“刷屏”“宅”等大家都能看懂的网络语言。此外,网络新闻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网络语言中新词新语的产生速度很快,一段时间后,某些具有“时效性”的网络语言就会逐渐被取代或淘汰,例如前几年频繁出现的“蓝瘦香菇”“大虾”等。
网络语言的使用,增强了网络平台交流的趣味性,新闻报道中也开始使用认知度较高的网络语言。2019年12月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其中不乏“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柠檬精”“好嗨哟”“ 是个狼人”“雨女无瓜”“硬核”等人们熟悉的网络用语。
这些网络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反映了一定时期普遍的情感状态和社会情况,成为某一时间段全民的“共情点”。这些网络语言被广泛应用于新闻当中,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让新闻变得更具有创新性,还使得新闻变成了接地气的资讯,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语言应用领域同样追求经济原则,人们在交谈和阅读中,总是力求语言准确简洁。网络新闻篇幅比较小,传达信息要求准确简洁,所以简单直白、约定俗成的网络语言成了网络新闻遵循经济原则的“新宠”。
“2019年初信心满满地立下各种flag,你是按计划完成了呢,还是早已倒掉一大片?”(澎湃新闻《数说新年flag:半数网友坚持不到三个月》)
以上语句中的网络用语“flag”是指“说下一句振奋的话,结果往往与期望相反”,简单的一个词就能概括反转的含义,确实比直接表述要经济省力许多。
由于网络语言产生环境的随意性以及使用范围的局限性等因素,导致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是部分网络语言晦涩难懂,从而影响信息传播。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词语本身存在新造和简化,从字面本身难以直接明白词义,例如“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等由原本的句子拆分简化的新造四字词语。这些网络“成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长句子缩略为四个字,而这四个字在句中并非唯一的支撑点,构成的新词也不符合汉语组词模式。
另一种是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和一定的固定人群中使用的网络语言,让不接触这个圈子和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粉丝文化中常用的“很能打”“C位出道”“很可”等。总体来看,由于接触网络文化比较频繁的是年轻一代,这就导致大部分的网络语言,中老年人接受不了。
此外,网络语言产生的随意性和追求便捷、趣味的特点,造成了部分网络语言违背了汉语的原则,缺乏规范性。例如“hold住”“奔跑ing”这一类的中英文混杂的使用,就违背了汉语的基本结构和原则,属于不规范的语言使用。
网络新闻中网络语言的使用需把握量与度
在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高及更加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但大量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降低媒体格调,破坏新闻语言的规范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引导力,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需要注意量与度的把握。
一、网络语言使用要控制量。每天出现的大量网络语言为网络新闻创作带来了灵感。在关键而必要的地方适量地使用這些语言,不仅可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新闻制作讲究“倒三角原则”,即将重点和新闻点放在标题和导语处,在快速获取资讯的新媒体时代,简明扼要、抓人眼球的标题和导语制作更为关键,这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愿意点开这条新闻,是否愿闻其详。所以,笔者建议网络语言尽量少而精地用在标题和导语部分。
《“泰”养生了吧!草药香薰+SPA 19日起昆明将刮起“泰式养生”旋风》(云南网)
以上新闻标题中“‘泰养生了吧”是2019年颇为流行的“太xx了吧”这句感叹句式的变形。用谐音突出了“泰国”这一主题,又将“养生”这一核心信息融入其中,再加上感叹的效果,是对网络语言的灵活使用,起到了很好的“点睛”效果。
“没带伞的出不去,有车的堵路上,快到家的因为路面积水严重过不去……真的太难了!”(云南网2019年9月10日新闻《再次“喜提”热搜!一夜暴雨袭城 昆明“不负众望”叒淹了》)
新闻的导语中使用了网络流行语“太难了”,作为强调雨后出行的艰难,用在分述内容之后,起到了总结和概括的作用,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激起了网友的共情,是一个网络语言使用的范例。
由此可见,在遵循新闻事实的同时,巧妙灵活地将网络语言用在新闻标题和导语中,可以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二、网络语言在网络新闻中使用要适度。网络语言在新闻中的使用不仅要注意适量,还需要做到恰如其分、去粗取精、认真慎重。首先,使用的网络语言需要有一定的认知度,是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使用的,这样容易引起受众的认同,受众不需要在获取新闻资讯的同时还要搜索网络语言的涵义,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数说湖南文化旅游2019年 这些成绩太“奥利给”》(红网2020年1月11日新闻)
该标题中的“奥利给”出自视频直播中主播的一句口语,作为感叹词表示“给力”的意思。但由于这个词语过于口语化和个性化,认知度不高,大众很难理解,所以用在新闻标题中不太合适。
另外,网络语言的使用还需注意不要产生歧义或者带有歧视性。由于网络语言是由个人创作的,所以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然而新闻要求客观和真实,因此,在网络语言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例如,过去常用的“歪果仁”“独眼龙”等带有一定嘲讽意味的特指词语需慎用。为此,2017年,新华社发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其中将“然并卵““草泥马”等不文明用语以及“残废人”“独眼龙”“男神”“女神”等特指名词列为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
结语
新闻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网络新闻作为新时代产物,具有传播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传播迅速、竞争力强等特点。也正是如此,让网络新闻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网络语言的使用推动了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影响。唯有不断加强网络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素养和职业规范培训,增强新闻写作和编辑能力,使新闻采编人员独具慧眼、浪里淘沙,准确灵活、规范合理地运用好网络语言,发挥网络语言的优势,让网络新闻在保持传统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同时,又富有新时代的新特色新活力,才能推动网络新闻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姚喜双:《加强媒体语言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5(3)。
2.吕明臣:《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4.郭科研,金志茹:《网络语言与其他媒體语言的比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5.周钰姣:《传统媒体对网络语言的“抓”与“放”》,《新闻研究导刊》,2018(5)。
6.李 琼:《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今传媒》,2016(11)。
7.刘伊欧:《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初探》,《科技传播》,2019(6)。
8.邢玉静:《新媒体视域下新闻传播特点及策略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7(1)。
9.王大钟:《新闻作品使用网络语言的弊端分析》,《语文建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