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读出小学数学的真善美

2020-05-09曹颖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真善美阅读数学

曹颖

【摘要】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获取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其中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教育阶段,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但是数学学习也同样需要阅读。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说明指导学生数学阅读,读出数学中的真善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阅读;真善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目前小学阶段在阅读的问题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语文英语才需要阅读,数学只需解题练习,强化解题方法与步骤。其实不然,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精确性、严谨性、抽象性,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显露出不足。数学阅读既具有一般阅读的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特点,更兼具数学联想、推理、分析的思考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也应将阅读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下面笔者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做几点阐述。

一、读有所思,求数学之真

【案例1】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题:“张宁和王晓星一共有86张画片,王晓星给张宁8张后,两人画片的张数同样多。两人原来各有画片多少张?”错误率较高,发现学生对“王晓星给张宁8张后,两人画片的张数同样多”这句话理解有误,认为“王晓星比张宁多8张”,从而列出错误的算式:(86-8)÷2=39(张) ,39+8=47(张)。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检验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学生很快发现虽然答案符合“一共有86张画片”,但把王晓星的8张给张宁后,反而张宁比王晓星多8张,不符合“两人画片的张数同样多”。说明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没有深入思考,理解不透彻。于是,笔者让同桌两人合作,分别扮演张宁和王晓星,模拟情境,再根据题意判断“张宁和王晓星的画片数,哪个多一些?多多少?”让学生重新思考“王晓星给张宁8张后,两人画片的张数同样多”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生活举例子,让学生理解“要使两人画片同样多,不是把多出来的全给另一人,而是多出来的平均分”,最终通过不同的方法巩固这一理解,使学生遇到此类问题就能举一反三了。

【思考1】“数学王子”高斯曾说:“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阅读本质是语言的理解,有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而且很容易会根据自己以往的做题经验而形成思维定式,粗略阅读便急于下结论。语文阅读可以不注意细节,浏览长篇段落,而数学语言精炼、抽象,严密性强,需要反复阅读,深入推敲,逐字逐句地去理解,严格遵循数学题目的客观条件,做到“言必有据”,方能避免掉入主观臆断的陷阱。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勤思多想,所以快速浏览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同时,不要担心学生理解错误,只有经历错误的淬炼,真实才会格外明亮。“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即使教师讲解得多么生动形象,也会让有些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妨让学生多动手,勤动脑,在操作中感悟,在实践中出真知。因此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可以从生活情景出发,突出思考的层次性与启发性,由浅入深地直击问题的核心。思考的高度、广度与深度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实践是数学的真正源泉,阅读书面语言与阅读生活,两者相辅相成。

二、读有所探,臻数学之善

【案例2】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也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中表现良好,正确率较高,但是在做练习题“一个分数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多少?”时,学生错误频现。为什么会这样呢?

笔者询问了几个学生的想法,发现他们对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内在联系并不理解,浮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表面,猜想“分子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却没有主动去验证,便得出错误答案“分母应该加上12”。于是,笔者在讲解时,首先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很快发现分数大小不相等。接下来,顺着学生的想法提出探究思路:“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加减法可以吗?如果可以,应该加上或减去怎样的数?”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分子和分母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倍数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不变”。甚至有同学用字母表示规律,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增加或减少n倍的数,其实就是乘或除以n+1”,本质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推敲,学生渐渐理清“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在含义,对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与运用。

【思考2】“一个不亲自检查桥梁每一部分的坚固性就不过桥的旅行者,是不可能走远的。在数学研究中,有些事情也须冒险。”数学阅读只用眼浏览、用脑思考,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其中隐藏的内在联系,需要眼、口、手、脑并用。数学思维具有独创性,不依赖,不盲从,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同时思维也具有深刻性,不满足于表面的认识,深入钻研,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思考要做到解题思维、语言符号、方法思路的双向转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好问、善问,梳理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全方位探究数学语言中的内在奥秘。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平等交流的情境,相互探讨本质区别,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需要从知识的结构、关联、认知发展规律等多方面思考,挖掘数学之善,方能避免一叶障目,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三、读有所悟,乐数学之美

【案例3】五年级“认识圆”这一课,笔者指导学生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组成以及圆的特征。生活中丰富的圆的素材,让整个学习过程很顺畅。最后,学生自主阅读课后的“你知道吗”,欣赏自然界、建筑物中的圆。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笔者用圆规画出多样的图案,学生纷纷惊叹,课后争相自主操作,甚至画出了更多样式,还涂上不同颜色。于是,笔者追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简单的圆规可以创造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车轮和井盖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学生立刻开始思考,有的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开始做实验,兴致勃勃。最后经过补充交流,了解到由于圆的直径相等,井盖只要大一点点,也不会掉下去,但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多边形只要转换方向就会掉下去,增加安全隐患。至于车轮为什么也是圆的?原来是因为圆点到圆上的距离相等,车轮在旋转的过程中,圆心位置一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乘坐感比较平稳舒适。学生主动讨论、研究、感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乐在其中。

【思考3】罗素曾言:“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相较于语文的感性与热情,数学总是以理性、冰冷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只有知识的传授,没有文化继承的数学缺少了它本身特有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之后,其实内心希望了解有关知识的更多信息,比如发展历史、实际应用等,教师不妨多备这些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其实,数学很美,美在它的简洁性、和谐性、对称性等理性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起探索、发现,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欣赏和创造美。数学阅读运用于自主学习,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发现了自身蕴藏的潜力。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对美的追求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不仅是课堂阅读,也可以拓展数学课外阅读,比如数学史料、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甚至是经典名题。数学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眼界与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直面抽象的数学语言,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数学的认知高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发生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叶圣陶先生讲得好:“教是为了不教。”新时代的人才,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知识与技能,而且需要强大的自学能力,以顺应不断加速的科技更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推理、创造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的教师,也应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涉猎更为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与数学文化,做到信手拈来。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學生的意识中播下数学阅读的种子,不断生长,循序渐进地深入数学世界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秦涛.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儿童大世界, 2015(3).

[2] 王建文. 阅读能力,数学老师也追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 现代交际, 2011(4):156-157.

猜你喜欢

真善美阅读数学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