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康复质量管理评价量表的构建及检验
2020-05-09王柳行
熊 伟,郭 敏,王柳行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扩大心理康复供给,规范心理健康诊疗活动及质量管理,是我国心理康复医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制科学化、本土化的心理康复质量管理评价工具,及时找出影响心理康复治疗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提高病患“身心”健康质量、提升国民健康水平与幸福生活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模型框架的构建
选取5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在岗的150名临床康复治疗从业者、机构管理者、伤残康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共收集整理有效指标52条,初步构建心理康复质量管理评价量表框架。删除与调查问题相关性较弱指标,最终确定模型初级指标34个。
1.2 模型框架指标的甄别与筛选
本研究采取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对评价模型指标进行甄别与筛选。共有来自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大连3所医科大学、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临床(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康复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23名专家参与了指标遴选调查。为保证衡量咨询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还对专家的积极指数、权威指数及意见协调系数进行统计分析[1]。最后结合专家意见建议与研究理论基础,对现有指标的表达形式、方式进行修改合并、删减及重新描述,筛选出30个指标,形成心理康复质量管理评价量表预测模型。
1.3 评价量表的检验
测试样本:采取分层随机抽取法,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选取吉林地区5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341名在岗的临床及康复治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41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为91.5%。重测样本:采取随机抽取法,于测试10日后从样本中随机抽取70人,再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指标为修正后指标)。
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测试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对重测样本进行再测信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取指标的权重以及组合权重。
2 结 果
2.1 专家函询结果分析
2.1.1函询专家描述性分析
共有23名临床康复治疗相关资深专家教授参与此次调查。其中本科学历9人(39.13%),硕士学历8人(34.78%),博士学历6人(26.09%);正高职称10人(43.48%),副高职称13人(56.52%);临床医学专业3人(13.04%),康复医学专业6人(26.09%),康复护理专业4人(17.39%),康复技术专业4人(17.39%),医学心理专业3人(13.04%),医疗管理专业3人(13.04%);医科大学4人(17.39%),三级甲等医院19人(82.61%);专业年限10至15年11人(47.83%),15年至20年8人(34.78%),20年以上4人(17.39%)。
2.1.2专家积极系数
本研究共进行了2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发放调查表23份,有效回收19份,回收有效率为82.61%;第二轮发放调查表23份,有效回收23分,回收有效率为100%。两轮专家咨询调查表回收率均>80%,说明专家对此次调查较为重视,参与积极性较高。
2.1.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Cr表示。Cr=(Ca+Cs)/2,其中Cs是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Ca是专家的判断依据强度[2]。两轮咨询结果分别为0.8695、0.8762,权威程度较高。
2.1.4专家协调系数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W系数表示[3]。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420、0.781,第二轮较第一轮有所提高。说明专家对各指标认识逐渐趋于一致,两轮协调系数的卡方检验P值均<0.05,表明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好。在两轮的专家咨询中,多位专家对指标给出了改进意见与建议,课题组经集体研讨,决定采纳大部分专家的建议,对指标进行修订与完善,合并、删除4条指标后,最终形成包含30条指标的预测评价模型。
2.2 评价量表的效验
2.2.1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本研究采取专家评价法对预测模型的内容效度进行检验,采用I-CVI及S-CVI/Ave(采用所有I-CVI的平均值来测量)指数进行测量分析。共有来自康复治疗、医学心理学、医疗管理、工具构建专业的8名权威专家,根据评价问卷中的研究介绍,对研究内容与量表条目的相关程度进行判断。测试结果显示:I-CVI均>0.75,S-CVI/Ave为0.95>0.90,因此认为该模型的内容效度理想。
构建效度。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样本适当性检验(KMO值),结果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935.141(df=435),P<0.001,KMO检验值为0.904,说明该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以正交法进行因子旋转,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4个[4]。依据因子分析删题原则,删除因子载荷<0.5的2个指标,随后进行统计分析。
修正后统计数据结果显示: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839.192(df=378),P<0.01,KMO检验值为0.904,因子载荷在0.718~0.927之间,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71.170%>70%。修正后4个维度解释的指标不存在低因子载荷以及跨因子载荷维度,且每个维度的指标均大于3个,说明指标与维度的归属较好。同时将28个指标归为4个因子,分别进行命名为教育认知、人才建设、行业管理和执业规范。
2.2.2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对评价量表信度进行检验[5]。各个维度及总模型的Cronbach’s a系数为均>0.75。10 d后课题组随机抽取70名对象,采用删除2个指标后的调查问卷再次进行信度分析,重测信度值均>0.70。因此认为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较好。
2.3 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6]。一级指标权重由公因子方差计算而得,为其方差解释度占总4个公因子总解释度的比例。二级指标权重由因子载荷计算而得,为该指标的因子载荷在所在一级指标总因子载荷中的比例,各级指标权重见表1。
表 1 心理康复质量管理评价量表及权重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进行模型指标的修改及完善工作。因此函询专家的选择,是保证本次研究成果可靠性、权威性及科学性的关键。本研究首先确定了的专家准入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遴选专家,最终共有23名具备较深厚临床实践与理论工作基础的专家参与调查,专家对心理康复知识与诊疗活动有较深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结果表明专家咨询结果可靠、有效。另课题组在数据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指派专人负责,并由资深的统计人员应用软件对指标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和权重确定。此外课题组还多次会同专家,结合指标筛选标准及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反复的修改及重新描述。因此,本研究模型构建的方法、程序上是科学可靠的。
信、效度是检验问卷设计质量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模型内容效度理想,效度结构较好。评价模型结构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效度与信度理想。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求取评价量表指标的权重。在指标权重求取过程中,“教育认知”指标的权重值达到0.4571,说明对普通群众乃至医务人员心理康复专业认知教育尤为重要,是心理康复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必然要求,与国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的健康教育指导方针相一致。另外“人才建设”指标的权重值达到0.2544,这说明心理治疗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问题,是心理康复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据相关统计,迄今已有大约200万人参加咨询师考试,约90万人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然而虽然持有咨询师证书人数的增加,但真正从事心理健康指导活动的却寥寥无几,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心理治疗执业化人才培养体系与规范化诊疗标准[7]。因此加强专业化心理康复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也与“学科集群化、专科精细化”的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