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0-05-09罗爱华何中华陈少英
罗爱华,何中华,陈少英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脑卒中属于严重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与致残率均较高,其功能障碍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也增加了医疗负担。有研究称[1],脑卒中急性期死亡与颅外并发症以及脑卒中后恢复情况直接相关,其中呼吸功能下降为常见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咳嗽有效性下降,呼吸道感染发生风险增大,如同时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可引发肺部感染、呼吸防御能力下降等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20例脑卒中患者,均为我院在2017年9月~2019年9月之间收治,根据随机方法分组,两组均60例,对照组4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均处于30~82岁之间,(58.25±10.56)岁为其年龄平均数,病程14 d~1年,(5.2±1.8)个月为其病程平均数;观察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均处于28~80岁之间,(58.38±10.42)岁为其年龄平均数,病程15d~1年,(5.1±1.6)个月为其病程平均数。患者组间资料基本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做上肢抗阻训练、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踩功率车训练等有氧运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2 h。观察组在上述训练内容基础上加入综合性呼吸训练,其训练内容有: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包括主动咳嗽练习、深呼吸练习、哈气练习与呼吸频率控制训练等内容)、手摇车运动(转速在40~50转/min之间,阻力在3~10 W之间),同时辅助以呼吸节律控制(呼吸比保持1:2)、持续发声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同时还使用三球吸气训练仪进行吸气肌力量训练等,每日2次,每次40 min。干预2个月之后对所有患者呼吸功能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参数,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相关数据均录入表格,建立数据库后用软件SPSS 21.0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以t检验,描述为(),组间计数资料以x2检验,描述为百分数(%),最终统计学结果若表示为P<0.05,则说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干预前,两组各项呼吸功能参数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FVC、FEV1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呼吸功能参数比较( )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呼吸功能参数比较( )
组别 FVC(%) FEV1(%) MVV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60) 59.8±14.1 72.1±12.5 56.1±17.6 70.1±12.8 46.5±14.6 55.4±19.1对照组(n=60) 59.7±14.3 62.1±16.3 58.9±15.2 56.1±17.7 47.3±18.2 49.6±15.3 t 0.038 3.770 0.932 4.964 0.265 1.835 P 0.969 0.000 0.353 0.000 0.791 0.069
3 讨 论
脑卒中发生后偏瘫比较常见,除偏瘫外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肺通气功能异常现象[2]。虽然吸气肌(主要为膈肌)受到患者双侧神经所支配,但发生脑卒中时,其运动幅度与协调性均会受到比较明显的影响,同时其对侧躯干肌肉也会面临瘫痪问题,加上脑卒中偏瘫患者需长期卧床,其两侧躯干肌肉在长期卧床影响下,势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也会对其肺通气功能造成明显影响,因此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通气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3-5]。
本次研究提出对脑卒中患者行呼吸肌训练,以避免心肺功能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行有氧运动与综合性呼吸训练,对照组仅行有氧运动,结果显示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FVC、FEV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有氧运动训练的同时行综合性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FVC、FEV1,虽观察组MVV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并不排除是由抽样误差所致,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综合上述内容分析可知,有氧运动训练配合综合性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可将该干预方法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