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思考
2020-05-08于建华
于建华
学生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达到能力的提高,更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及时反思改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作业设计是否有效,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是否有效、参与人员是否有效、检测时间是否有效、批阅反馈是否有效。
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如果制度执行无效,那剩下做的再多也是无效的。是变形的,是走样的,甚至是做秀的。上级主管部门专门出台相关文件,通过上层进行指导和推动。制度文件的执行关键是学校如何进行校本化的践行和推进。在上级文件的框架下,有效的开展校本化、特色化、有效性的作业设计,能够接地气的解决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切实做到增效而减负。我们尝试着将集体备课和学科研判进行融合,每天两个学科,每天两节课,重点研判本周教学周计划中对应课时的作业设计,本周检测作业的讨论、本周课的微课分析,这些内容在上周的研判会上都已提前布置。从格式到内容、从题量到题型、从形式到梯度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减少作业设计的随意性,现场进行作业设计汇报、讨论、重组、定稿、评比等流程来保证每一份作业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对每一位教师的作业设计每周一评比,每月一汇总,每学期一考核,通过有效的机制执行,保障作业设计的有效,通过有效作业的设计,延长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生阅读实践的机会。
参与人员的有效性
参与人员包括校级领导、分管学科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备课组成员。分管者,领头人自身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而这种有效性的根本,就是用人的有效性,用人所长,是人员有效性的根本。校级领导全程参加学科研判活动,形成管理工作的前置,提高管理人员的有效性。研判小组由同学科的全体成员参加,凝聚集体智慧,发动团队力量,全员参与,全员覆盖,由组长牵头组织组内所有教师对作业进行筛选设计,重组设计出切合学生学情的习题作为校本化作业。杜绝惩罚性作业、机械重复性作业、照搬照抄性的作业,力求做有用功,发主动力。通过课时作业,周末检测作业的设计,不断培养教师参与中高考的研判能力,提高教师作业设计和重难点火候的把握能力,有效的推进学校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检测时间的有效性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要通过学生的练习结果来反馈,进而剖析个案对知识点掌握效果,所以要能得到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真实反馈,对作业的完成就要有新的要求。这种有效性体现的关键是限时完成、独立完成,只有这样呈现的结果才能检验我们的作业的设计是否有效,是否有针对性。
批阅反馈的有效性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作业的设计上,不是内容或样式如何新颖,不是教者自我认为的有效,而是通过学生的检测结果来反馈是否有效。所以只有进行有效的批改反馈才能实现作业设计的价值,才能为一下次的设计奠定基础和设立方向。因此,我们认为教师一方面要对作业及时批改,及时纠错反馈。对反馈结果与自己预设进行比对,对学生个案进行交流和诊断,适时调整或补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规范批改。教师的批改标识和印迹会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师的批改意图,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吸取经验教训,改正错误。规范的批改也为学生做出良好示范。杜绝“一笔勾”或伪批改行力,为更好的作业设计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样本。
总之,作业设计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饋的策略等等,都要逐渐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和作业观。研究、推敲每一个环节,真正去思考教育,把学生当成是正在形成的人去对待与研究,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既符合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各有所获,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盐城市滨海县獐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