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鼓幼,是这样一个“活”校园

2020-05-08崔利玲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园家长孩子

崔利玲

人至百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多是青春活力的褪去和白发苍苍。校园至百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一番何种景象?

历史的车轮会永不疲倦地向前,而时光却会因某种特殊的眷恋而放慢脚步。南京市鼓楼幼儿园,便是这样一个有幸备受宠爱的孩子。自1923年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创办私立鼓楼幼稚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实验研究中心)于此,时至今日已近百年的它却依旧鹤发童颜、“活”力无限。精致的院落、狭长的小道,会带着你沿着历史的足迹走过一段独有的古老情怀,如同布满爬山虎的砖墙,淡?白、宁静,却在点滴的精雕细琢中绽放着生命的张力,卷写着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前世今生”。

鼓幼的校园是一个自由、灵动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地方。这不光是因为校园里有花鸟鱼虫的自然风景,有古今中外的物质文化设施,更因为校园里还有许多欢呼雀跃的孩子、爱心满满的教师和热情四溢的家长。他们的存在让校园“活起来”“动起来”“灵动起来”。这里的每个人都像一颗富有生命的种子,可以自由、无限的生长,不断以各种姿态展现生命的丰富与美好。

活泼泼的环境

这里“闹中取静”:鼓幼坐落在金陵古都的“心脏”——鼓楼高岗之上。这里闹中取静,孩子們和教师在校园里环顾四周,就能透过爬满青藤的篱笆墙眺望到鼓楼公园内明代巍峨的建筑,和被银杏树耀眼的金黄色笼罩的北京西路。北京西路两侧,遍布着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保护建筑,身处其中即可就能感受到安静与祥和。幼儿园对面的南京大学校园,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天然环境。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脸上尽显灿烂笑容的孩子和眼神充满爱意的教师步行或乘坐高速巴士走出校园。他们有时去附近的鼓楼公园、玄武湖、国防园等地去踏青、赏秋,探索自然奥秘;有时走进商店、邮局、消防队、广场、敬老院去感受社会,获取生活经验;有时走到南大图书馆去接受“文化海洋”的熏陶,抑或是查阅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幼儿园内外有丰富的生活资源供孩子和教师去探索和学习。这样孩子们可以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提升经验,教师也可以在亲历孩子的实践中,感受孩子的成长,体察孩子的需求,给予及时、科学的支持和引导。这种以“做”为核心的学和教的方式,使得孩子和教师都得着了知识,提升了经验,实现了成长。

这里“风景秀丽”:鼓幼校园是一个充满各种新奇事物的地方,随着四季的轮回,校园中的景色也会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春天,廊子上的迎春、篱笆上的金钟、小道边的紫荆、围栏边的樱花、故居后的桃树和遍布园子各处的二月兰,伸展着腰肢,让浓郁、芬芳的红色、粉色、黄色、蓝色、紫色迎着和煦的春风竞相开放。夏天,后院的梧桐树伸展着健壮的腰杆,几乎覆盖了半个校园,绿荫遮挡住骄阳,引来孩子们在树上、树下攀爬、穿行,印证着“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古语。秋天,枫树小径旁一片红色,桂花小径边一片金黄,柿子林里硕果累累,沙池处的木香开成了瀑布。冬天,腊梅的醉香浸满校园,故居旁的“迎客松”也再一次成为孩子们不怕严寒、坚持入园的好榜样。

还有,校园西侧小池塘终日流水咕咕,孩子们可以肆意欣赏阳光下金鱼小姐婀娜的舞姿、乌龟大叔趴在石板上的淡定睡姿,以及勇敢的蚂蚁把树叶当成小船游玩的场景。校园中部,那棵陈鹤琴亲手栽种的瓜籽黄杨突破生长极限高达十多米,他像一位饱经岁月沧桑的园丁,温柔地呵护着鼓幼这片孩子的乐园;他像一位英俊、神圣的卫士,坚定地守护着鼓幼这片幼教的净土;他更像一位充满智慧的仙师,弯曲伸展的枝丫睿智地指引着中国幼儿教育成长、发展、前进的方向。这股生命蒸腾的朝气、这般茁壮成长的力量、这幅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让人陶醉,令人留恋忘返!

这里“历史厚重”:鼓幼校园中的一切建筑设施都是尽力符合和有益于儿童的生活和身心成长的。古朴中尽显现代化的气息。茵茵绿草覆盖的操场、庄严肃穆的升旗台、古朴典雅的教学楼、浓郁科研氛围的研究室、休闲愉悦的教师办公室、大片的种植园地和饲养角、游乐场、游泳池、沙水池一应俱全。踏进小院,我们便会看到屹立在校园中间的陈鹤琴故居,它充满了无限的历史魅力。这里各种关于活教育思想和幼儿园发展史方面的书籍、文献充满了房间的每一个可以存放的角落。一楼校友接待室里经常流动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白发苍苍的鼓楼幼儿园毕业生和教师,园史室里经常看到上下窜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的身影,他们在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解读和创造着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和轨迹。在活教育思想研究所里,我们经常能看到幼儿和教师“同谈共论”的场景,原来他们都是幼儿园玩教具的研究者和创造者,他们经常会三五成群地到这里切磋经验,查阅资料,寻找灵感。

这样一个散发着浓重历史气息、花园般的乐园,可以陶冶孩子和老师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真性情,提供孩子和老师护养、观察植物的好机会,培养孩子和老师科学观察的好方法,提升孩子和老师的审美感!这是一个适合孩子和教师快乐幸福成长的环境,是一个能让孩子和教师有机会感受中国特定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地方。它不仅能以点带面的激发孩子的各种生活情趣和求知欲望,更能让生活其中的人感受到一代代鼓幼人为教育奉献青春的无限力量和精神境界!

活泼泼的孩子

他们快乐、自由:鼓幼校园中孩子每天都是快乐、自由的,从入园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掠过清晨的薄雾,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爸爸妈妈和孩子牵手走向校园门口,成人和孩子咯咯地笑声不断。到了门口,便见几位穿着干净整洁服装的园长、老师正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入园,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则一蹦三跳的奔过来,他们之间一边用鞠躬、拥抱、握手、亲吻等方式表达着彼此的心情,还一边用响亮、清脆的声音在彼此问候着“早上好!”。亲切的问候、愉悦的笑容无不预祝着一天美好、快乐生活的开始。

在校园中,孩子的快乐、自由在一日活动中能更好地体现。孩子一天的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他们无时无刻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两餐之间饿了可以自取或者自制想吃的点心,活动时间可以自选主题和区域,遇到困惑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他们独立、自主: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原则中谈到:“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既是要求教育者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因为孩子是具有无限生命张力的个体,需要得到尊重、关心和爱护。活教育校园中的孩子是能够得着独立自主发展机会的个体。孩子的一日活动由自己安排,孩子的一切安排都会得到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的支持、引导和及时的协助。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上午入园不久,孩子们放置好自己的东西后,便与教师和同伴,或者是家长志愿者一起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制定自己一天的活动计划。而教师或家长志愿者则根据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所在,快速形成支持孩子发展的教育目标和策略,并和孩子一切准备好可能需要的材料。当然,这一个过程只要孩子能参与的,教师和家长志愿者都不会“多做一点儿”,而是完全放手给孩子自己去亲身体验,以此获得更多的亲历机会、成长机会。这样一来,孩子不但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品质,也会从中形成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

他们善于观察:陈鹤琴先生在谈到儿童的心理特点时曾言:“小孩子生来好动的,生来好模仿的,也是生来好奇的。”“若小孩子不好奇,那就不去与事物接触了;不与事物接触,那他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所以好奇动作是小孩得着知识的一个最紧要的门径”。然而与培养孩子好奇心一样重要的是,孩子要有善于观察和反思的能力和习惯。活教育校园中的孩子是善于观察、勤于反思的。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活教育校园中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与条件。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阳春三月,孩子们正拿着记录本在观察着校园中小草生长的状态、非洲小羊的生活习性,与同伴和教师讨论、分析着早晨花叶间顶着无数晶莹剔透露珠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们科学观察、实验的场所,室内、室外俯拾皆是。

活泼泼的教师

他们信念坚定:鼓幼的教师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工作。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的档案或者教师的工作笔记中,条理清晰的记录着教师对孩子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的表现,以及教师的观察反思。他们真正做到了从细心关注幼儿的每一个动作开始,从认真写好每一篇观察记录和观察反思开始扎实展开科学实验研究。从他们充满自信而又坚定的笑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已经树立了“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信念。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富于活力的体态和听到教师们富有激情的声音。这一切都说明了他们生活和工作在这所校园中的投入状态。他们的语言变得富有穿透力,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引导进入了孩子的心灵。

他们儿童视角:鼓幼的教师是儿童视角的。他们深知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现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他们具有特定的教育学素养,在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理解。他们在一日活动中立志给孩子必要的关心,并付出一定的精力,使孩子感到大人没有忘记他,并能分担他们的开心、委屈和痛苦。他们对孩子的支持和引导贴近孩子的生活和世界,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进行整体的关怀,他们能尊从孩子内心的自然。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耐心倾听孩子表达的情景;教师鼓励孩子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场景;教师和孩子共同游戏嬉戏的场景;教师与孩子一起观察、实验的情景;教师在为每一个孩子奋笔疾书量身定做发展目标和方法的情景……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实践过程中的成长。

他们联合家长:鼓幼的教师善于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活教材,尤其体现在灵活引进家长教育资源上。在活教育的校园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四处流动的家长身影。他们有时在带孩子做实验观察,利用他们的专业之长为孩子讲解各种事物和现象,满足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欲望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有时也会看到教师与家长在办公室的窃窃私语,他们正在就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做促膝长谈。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不是幼稚园和家长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双方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们深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因此,他们善于把富有各类专业知识的家长变成孩子们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把家长请到幼儿园来支持孩子的成长。同时,教师也深知家长们在科学育儿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因此,他们也经常会抽出更多时间与家长进行亲密、平等、善意的交流,從家长口中了解孩子的更多个性特点,了解家长的育儿理念和能力。从而虚心的吸收家长的科学育儿经验,睿智的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的引领。

活泼泼的研究

敬畏自然生态:走进鼓幼的校园和教室,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作品。树枝、树叶、废旧纸盒、小石头、瓶盖、果子等自然物品和真实生活物品是他们的主要组成原材料。这些作品是记录孩子的、教师的、家长的、孩子与孩子合作的、孩子与教师合作的、孩子与家长合作的、教师与教师合作的、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家长与家长合作的……,有用手撕、脚印、指染、笔画、嘴吹的等艺术作品,也有用线条、字体、实物等完成的观察记录……,有悬挂的、有张贴的、有摆放的……有整齐排列的,也有错落展示的。总之,环境里所呈现的一切实物都是基于孩子生活和成长需要的,呈现方式都是孩子自己设计规划的,改进的策略都是基于孩子独特视角的。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布置和展开。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场景:孩子的身影都出现在一个个主题区域中,他们有的在独立操作和思考,有的在三五成群的讨论和记录,教师和家长的身影也会时常随着孩子的移动而游走着。

支持这种教育常态的是鼓幼力图尽显正常的研究理念与行动。敬畏自然生态,是敬畏物化的自然,更是敬畏孩子自然生长、自然发展的内在自然生态。只有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节律,以平常心学会观察、学会理解、学会记录、学会等待、学会适时的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顺畅、快乐的活泼泼成长。

关注意义建构:在鼓幼,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池塘边、柿子树下、康乐园里、枫叶小径中到处是“一撮”、“一撮”的孩子和老师。他们有的在写生、有的在做植物记录、有的在用身体测量大树的胖瘦……。教室里,几个孩子正趴在桌子下四处寻找刚刚“离家出走”的西瓜虫,两个孩子正在为谁先看《公牛历险记》争论不休……。资料库房中,几个孩子正踮着脚用容器收集隔板上的白蚁。放学后,园子里满跑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他们你呼我应、奔着、跑着、笑着。小孩追着大孩,老人追着小孩;你滚了轮胎没放回去我要去告诉老师;他采了校园的小花我要去告诉园长奶奶;我无意掉了垃圾被人“投诉”到保洁阿姨……。这是幼儿园的日常,这也是孩子和老师们生活。每个人爱护环境、每个人尊重自然、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大胆去探索,大家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生活着、成长着。这里所呈现的一切就是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是我们对生活和教育实践进行客观、科学判断、调整和评价的最好依据。

支持这种教育常态的是鼓幼力图尽显日常的研究理念与行动。所有的教师都是记录者、研究者、反思者、改革者。他们用笔、镜头跟踪记录着日常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这些事和参与其中的人,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孩子们、同事们一起回忆和分析、调整和改进,力图去寻找彼此间的一种更为和谐、适宜的关系状态。朴实无华的实践、心无旁骛的研究、有条不紊的改进,是鼓幼再构和谐育人环境的实践行动,更是当下学前教育务实前行的最美姿态。

一直以来,鼓幼坚信耕耘不问收获,便自有一路花香。从鼓幼小园子里走出了多位教育大家,他们是陈鹤琴、张宗麟、钟昭华、闵传华……,他们所提出的“活教育”“幼童本位”“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一日活动皆课程”等教育理念,引领着幼教不断前行的方向。实践中不断寻找科学的育人范式,前行中不断聚合多方的教育力量,研究中不断吸收中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幼正肩负着国家、社会所赋予的使命,砥砺前行!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猜你喜欢

校园家长孩子
家长错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