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寿险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策略

2020-05-08唐金成蒋俊俊广西大学商学院

上海保险 2020年4期
关键词:寿险业寿险保险公司

唐金成 蒋俊俊 广西大学商学院

新年伊始爆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使全国陷入停产停工、抗疫防疫之战。本文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进展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探讨了寿险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新单业务、团队建设、保险理赔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寿险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发展机遇,并借鉴发达国家寿险业应对重大危机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寿险业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应对策略。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进展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进展

2019年年底,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此后该病毒快速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国外部分区域。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列为乙类传染性疾病,且启动了严格的甲类传染性疾病防控预案。党和国家将此作为2020年头号任务来抓,极力防范疫情进一步恶化,快速制定了一揽子精准科学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亲自部署,提出首要保障人民的健康与安全,增加医疗物资和防疫物资供应。为此,医保局、财政部、卫健委、银保监会等多部委精准施策,协同作战,联合制定了疫情防控政策。

1月23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联合财政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供补助,对新冠肺炎确诊病患产生的诊疗费用,经过社保、救助补偿后剩余的自负部分由政府提供补助;二是放松异地就医限制,对于在异地接受治疗的病患,予以先治疗后报备,并且取消异地就医报销比例下调的规定,惠及了因疫情被隔离在外地的患者;三是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新增了新冠肺炎相关的药品和诊疗服务清单,对合规医疗费用予以报销;四是调整医疗机构预算,向承担着较重收治压力的医院垫付一定比例的保险金和补助,提高相关医院的医保和补助的预算总额,对新冠肺炎有关项目进行单独核算。1月25日,财政部与卫健委共同出台了《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经费保障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对新冠肺炎患者实施补助的力度和责任主体,补助的经费按中央财政支付60%,地方财政支付40%的比例分担,由地方财政全额预先列支,后续与中央财政进行结算。

1月26日,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银行业保险业要将疫情防控提到目前首要任务,针对当前新形势调整工作机制,同时要确保满足疫情防控的金融需求、保险需求,各银行保险机构要深入落实对一线抗疫阵地的支持,为困难企业、困难患者提供金融与保险服务便捷通道,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1月27日,医保局又与财政部、卫健委出台了《关于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工作的补充通知》,要求把未确诊的疑似病患也纳入医保范围,享有与确诊患者相同的医保和补助政策。2月2日,医保局下发了《关于优化医疗保障经办服务推动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推行有利于延长报销周期、降低报销频率的“长处方”方针,鼓励各医院结合患者的医疗需要,适度增加每次取药的疗程,以避免不必要的往来接触,同时可有效延长医保报销事宜的处置时限。

2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出《关于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人身保险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健康险、意外险等相关险种要针对性拓宽保险责任范围,务必履行组织经济补偿的基本职能;鼓励保险机构以不影响保险经营为前提,取消或放宽健康保险的等待期、免赔额、就医点等约束条件;鼓励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优势,在已有的健康险、意外险中增加新冠肺炎保障条款;鼓励向医生护士、新闻媒体人等抗疫一线工作人员捐赠保险,使其获得足够的保险保障。

各地政府及疫情防控相关部门还结合地方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方案,对国家政策进行补充和细化。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抗击新冠肺炎风险有了国家支持和保障,且保障程度较高,几乎无需个人负担,这坚定了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之战的信心,让确诊和疑似患者得到了切实的经济支持。

(二)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经济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经济供给侧和需求侧都造成了广泛影响。各行各业为了防范病毒扩散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停工停产,从依赖于节假日的餐饮、电影、旅游到交通、物流都受到了直接冲击。而经济是各行各业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同行业相互间有着密切协同与合作,某个行业的平稳向好运行,其背后是许多其他行业的配合,尤其是交通、物流等基础行业的配合。若基础行业无法正常运营或者运营效率减缓,则会牵动国民经济的运营和效率。此外,春节假期的延长,打乱了企业生产经营节奏,员工分批返程、错班工作对恢复产能也有直接影响。

从时间维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经济影响是短期的,不会造成长期深远影响。2020年2月3日,发改委就预测,此次疫情给全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是短暂的、可控的,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相信,疫情无法动摇中国经济,中国政府在物资供应、交通管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有效应对疫情造成的短期冲击。

从行业结构上看,遭受疫情冲击较严重的是依赖顾客接待量的传统线下行业,对线上获客、线上运营的互联网经济却是个大发展的机遇,许多主打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生鲜电商以及互联网医疗的企业一夜爆红。另外,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行业遭受的疫情冲击小于传统行业,轻资产企业的主要成本为人力成本,在收入波动时面临的经营压力较小,但对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依然不堪重负。

总之,此次疫情的影响集中在短期阶段,疫情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优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越好,疫情就能越早结束,就能让社会经济尽早回到正常轨道,将疫情影响范围和深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寿险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营销受限制,新单业务面临挑战

疫情期间传统营销方式受到了很大限制,寿险业新增保单业务面临挑战。受疫情防控对居民流动、集会的限制影响,寿险营销人员面谈展业几乎停滞,又因场地所限,无法完成“双录”等合规要求,营销人员展业面临很大阻力。当前正处于疫情严防严控时期,各人身保险公司积极响应中国银保监会的要求,重新制定适应疫情防控的工作制度,尽量将业务往线上转移,通过互联网进行展业,取消了上门拜访、产说会等工作。保险产品的专业性很强,非接触展业过程中表达不清晰、交流不连贯等力不从心的问题难以避免,营销人员往往只能付出更多耐心与客户沟通。毫无疑问,这种展业模式的沟通成本巨大、效率不高。随着“保险姓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万能险、投连险等产品保费收入下滑,寿险展业对银行渠道的依赖性也逐渐降低,个险渠道成为寿险展业最重要的渠道,占比高达60%以上。各大保险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发展个险渠道。2016—2019年的四年里,个险渠道和银保渠道占比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银保渠道从2016年的50%高点持续下降至今,而个险渠道保费占比从2016年的36%增至2017年的50%、2018年的近60%,到2019年,个险渠道占比已达到80%。个险渠道无疑是寿险渠道之王,因此,个险渠道比重越大的寿险公司越被疫情所累。2020年1月,寿险业的开门红政策与新冠病毒疫情两股多空力量左右着当月保费增速,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因为开门红活动布局早于同业,主险定价利率较往年有所上调,附加险预定利率也较高,所以依旧维持着较高的保费增速,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而平安人寿则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其1月份寿险保费同比降低13%,其中个险新单保费同比降低14.9%。参考17年前的非典疫情对寿险保费增速的影响,也可见一斑。当时,寿险业也出现了单月保费增速明显放缓,但随着非典疫情的逐步控制,疫情期间人身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较为平稳。可以预见,此次疫情过后被抑制的保险需求将逐步释放,单月保费收入的预期将逐渐恢复。

(二)团队增员困难重重,团队建设面临挑战

近年来,寿险业越发注重营销展业质量和生态建设,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等寿险公司都制定了“优才计划”“橙星计划”等队伍建设方案,希望吸收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加入到营销团队当中。但新年伊始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而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各寿险公司的增员提效进展:一方面,大部分保险代理人日常会议、末位淘汰制以及学习集训均暂停,导致代理人激励机制、工作督导和能力提升等环节效果淡化,营销团队能力与素养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保险代理人开展活动的地理区域被阻断,团队增员困难重重。

复合型保险产品的条款比较繁杂,营销条件要求苛刻,往往需要营销团队协同展业。团队建设障碍对个险渠道建设的冲击,将从根源上导致新单保费增速下降。今年2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明令禁止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集会,不得开展晨会、招聘会、培训等集体活动。线下开展增员活动也被暂停,不仅削弱了营销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而且可能产生团队工作态度懒散、缺乏自信、缺乏向心力等问题,并降低了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保险代理人的薪酬结构中佣金占比极高,新增保费下滑将直接导致其收入水平下降。若长期陷入低迷,销售队伍就会存在大量流失的风险和生存危机。

(三)疫情理赔潮爆发,保险理赔面临挑战

传染病是一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巨灾风险,它一旦发生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难以控制的大面积传染,与保险公司精算结果产生偏差,风险难以分散。疫情一旦发生往往死亡人数很多,可能会导致保险公司理赔工作量激增,严重时会威胁到人身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截至2020年3月8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80904例,累计死亡人数3123人,死亡率大约为3.9%。在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保险公司所需承担的主要赔偿责任为疾病造成的身故和相关医疗费用。在身故赔偿方面,只要保险条款中列明了身故责任的重疾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都能够申请身故理赔。而在医疗费用补偿方面,主要是对门诊、住院等就医行为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进行理赔。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的死亡率不高,因此估算的寿险赔付总额仍在保险公司可控范围内。而对于医疗费用赔付,国家紧急出台了对疫情相关的部分医疗费用进行报销和补助政策,商业保险总体上不存在赔付资金压力。因此,预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短期内理赔支出显著增长,但赔付支出范围有限,后期赔付支出将逐月平缓。对于寿险客户来说,只有达到身故或者全残等标准才可赔付,需确认由新冠肺炎造成身故才会赔付,并且寿险客户因疾病身故等待期最短90天,意外身故或者全残则没有等待期。总之,疫情造成的索赔申请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但是对寿险公司造成的偿付压力不大,主要是理赔流程、理赔效率的挑战,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成效的逐步显现,索赔数量不会出现失控态势。对于保险公司捐赠保险保额的公益行为,虽然会为寿险公司带来一定风险,但总体上收益大于风险,不会形成偿付压力,寿险公司需要及时调整疫情下的工作制度,保障理赔工作的顺利进行。

▶表1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相关的人身险赔付(不完全统计)

▶表2 部分保险公司捐赠保额情况表

三、寿险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的发展机遇

此次疫情对寿险业长期发展来说是挑战中蕴含着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保险企业品牌形象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保险公司敢负责、有担当的行为表现,提升了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好感度。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上,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多种渠道向医疗机构捐增防疫物资和捐款,第一时间向医护人员捐赠保险保障。多家保险公司针对拼搏在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和新闻记者,精心开发了专门的保险,保险责任除了包含新冠病毒肺炎造成的伤残、死亡以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伤残、死亡,还拓展至疫情防控工作相关人员家属被其传染造成的伤残、死亡,保额累计达千亿元。除此之外,业内许多机构还把新冠病毒肺炎导致的医疗、身故等责任囊括到旗下已有险种的保障范围中,并暂时取消了医疗险中有关药品、诊疗服务项目、观察期等多项限制,主动开辟绿色服务通道,优化理赔申请流程等。面对疫情,保险公司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为客户以及潜在客户送去人性化关爱,向公众塑造了保险公司的良好品牌形象,提高了保险行业、保险公司的社会地位。

(二)促进全民风险教育,激发民众保险需求

此次疫情无形中放大了保险保障在风险防范中的功能作用,也是一次深刻的全民风险教育,民众的心理变化也将激发大量的保险需求。一直以来,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风格倾向于投资理财,而忽视了为人身风险添加一道屏障,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导致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家庭和个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次疫情期间,新闻每天都会播报最新的确诊数、死亡数,这场灾难刺激着民众的风险神经,保险保障成为民众讨论的话题,保险需求咨询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人身险公司以自身保险产品保障了被保险人的利益,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了保险的价值,从而产生新的保险需求。基于此,加上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具备了保险购买力的条件下,保险需求的增长将有效推动寿险等保障型保险的发展。

巨灾风险的爆发往往会快速唤醒民众对未知风险的警惕,保险的潜在需求者会因此格外重视保险的保障效果。这次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对食物的谨慎态度,也对自身的资产配置、风险保障配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保险是提供保障的财务手段,而不单纯是年金带来的收益。可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寿险市场,未来发展空间不可估量。以史为鉴也可以加以印证。17年前的非典疫情就见证了健康险保费收入的高速上涨。在2003年5—8月,非典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环境下,健康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高达309%、265%、158%、131%,长期来看会逐渐趋于平稳。由此可见,疫情除了直接带来人身伤亡、财产与经济损失等不利影响,也有其更深远的积极效应,通过风险的暴露,民众从中形成了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养成了风险防范意识,了解了保险等风险保障手段,从而刺激寿险业的不断增长。

▶图1 2003年非典时期行业人身险保费增速

(三)保险科技创新推动寿险交易习惯及营销模式的创新

与这次疫情中如遇甘霖般生长的在线教育行业一样,寿险业也迎来重大变革机遇。寿险业个险渠道仅仅因短暂的隔离就遭受严重冲击,这将促使保险人思考寿险营销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模式。未来寿险公司会更重视线上渠道建设,通过保险科技创新突破传统寿险销售壁垒,此次疫情将会促进寿险销售渠道建设的变革。近年来,虽然各大保险公司都早已开始布局线上保险营销渠道建设和队伍建设,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有线上销售平台和客服人员,也开发了数以千万计的互联网保险消费者。但理性地看,高价值保险产品、大额保单业务并未取得卓越成绩,依然严重依赖线下展业模式。此外,由于当前个险渠道庞大,将投入向线上转移难免要牵动广大保险代理人的利益,如何平衡各渠道利益,需要寿险公司鼓起勇气去探索和解决。当前严格的疫情防控手段,既是倒逼寿险公司营销模式转型升级,也是在用一种不可抗力让消费者去接触和习惯新型交易模式。2003年的非典让人们初尝线上购物的甜头,逐渐喜欢上这种交易方式。可见,消费者的交易习惯是可以被培养和改变的,于是阿里巴巴、京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最近几年互联网保险迅速兴起,从2010年的几十亿元保费发展到了2000亿元的规模,这种产品形态已经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相信2020年可能又是保险营销渠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寿险业可能在疫情倒逼之下,一举突破长期无法克服的高价值型保险、长期期缴型保险的线上营销问题。

(四)促使寿险经营由销售驱动逐渐转向需求驱动

寿险行业一直风行“开门红”战略,保险公司为了保证全年销售目标顺利达成,营销策略是在年初分配更多的销售任务比重,投入更多资源争取完成更多销售目标,为接下来调整营销战术赢得时间和余地。虽然开门红战略有利于完成销售目标,但也存在违反市场规律的可能。因为销售节奏上虽然有开门红,但保险需求是比较均衡的、不存在开门红。保险销售人员在高压情况下难免会选择促成一些不合适的交易,这就容易带来逆选择风险和纠纷,保险公司是管理风险的专业机构,更应该明白风险聚集的隐患。从保护消费者角度来看,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匹配其需求和能力的产品。保险需求通过此次疫情的刺激被放大,寿险公司或许能够增强营销信心,在疫情结束后,保险公司业绩会因需求增长而迎来一波补偿和上涨。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借此契机可以尝试将销售驱动战略转向客户需求驱动,淡化保费的开门红观念,将精力和资源更科学地分配在平滑业绩和挖掘客户需求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寿险业应对重大危机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发挥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中国的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与发达国家的商业保险公司存在明显的差距。根据瑞士再保险sigma报告,2018年世界范围内,由巨灾导致的总经济损失约为1550亿美元,其中商业保险补偿了790亿美元的损失,占比超过总经济损失的一半,可见保险业对分散巨灾风险作用巨大。我国可从以下三方面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一是深化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合作。探索承担风险、不承担风险等多种模式的大病保险合作机制,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精算科学上的优势,提高人身保险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健全再保险风险分散机制。巨灾保险制度不仅要应用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域,也要应用在重大公共卫生风险领域,促进人身巨灾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分散。三是加强再保险业务创新,通过保险手段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创新资金募集方式,增强巨灾风险抵抗能力。

(二)强化人身险行业的大数据建设

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人身保险公司临时扩展保险责任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医疗费用补偿的压力,但也反映出保险公司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具有盲区,险种责任过于单一,有深度无广度。上述供给侧问题的更深层原因,在于行业欠缺大数据支撑。一是各个保险公司各自为战,数据缺乏互联互通,仿佛是一座座孤岛。二是保险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数据也相互独立,缺乏共享。三是未形成规范化的数据格式,阻碍数据交换,产生大量垃圾数据。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成果,由人身险全行业共同采集、修订的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就为全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近日修订中的中国首套重疾表即将出炉,将为保险行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巨大价值。由此提出强化人身险行业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一是加快人身险行业内大数据互联互通,共同研究重大疾病的规律,提高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二是探索行业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例如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三是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及标准,加强过往非标准数据的挖掘。

(三)深化人身险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随着疫情暴露出来的还有目前公共医疗资源、医疗基础设施数量难以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问题。单纯依赖国家增加健康领域的投入并不实际,而深化人身保险和大健康产业融合才是出路。原因很简单,因为医护工作涉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培养一名医护人员需要经过长期教育和严格的实训,医院、医疗设备的建设和投入也需要巨大的资金量。不仅是中国,每个发达国家的公办医疗资源都是稀缺的,但值得借鉴的经验是:以丰富的非公立医疗资源作为补充,能使医疗服务种类多样化。在世界范围内,人身险与医疗产业融合,险企自营或投资医疗机构的成功方案很多。美国的Caesar集团实现了保险与医院无缝衔接的“凯撒模式”;我国台湾地区的国泰人寿保险自营了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韩国三星生命人寿保险公司更是拥有韩国的顶级医疗机构三星医院;美国的蓝盾、蓝十字保险公司也都关联了私营医疗机构。资金雄厚的商业人身保险公司是大健康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佳投资人,被保险人是大健康产业天然的客户资源。人身险和大健康产业相融合,有利于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大健康产业的生态圈。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提倡商业人身险公司投资民营医疗机构建设,同时创新药品清单、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差异化经营,为大健康产业带来多样性。这既有利于人身保险公司降低成本、通过增值服务提升保险产品竞争力,又能丰富全国医疗资源,提升重大公共卫生巨灾风险的抵抗能力,实现互利共赢。

五、寿险业助力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应对策略

针对这次疫情的冲击,寿险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制定应对策略,完成行业的深度变革。综合疫情对寿险业的挑战与机遇,为使寿险业克服传统营销束缚、队伍建设受阻及理赔难题,抓住机会提升寿险业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寿险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程度,助力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产品的保障属性,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

保险具有强大的风险分散能力,应当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保障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风险管理作用。坚决落实保险业回归保障,既是巩固保险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利于保险业在社会治理中承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保险业在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更大风险管理作用,一是作为一种风控手段,要努力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根重要支柱;二是保险业资本具有体量大、时间长的特性,这将为大规模长周期疫情防控战略提供资本支持;三是将保险业的市场化优势应用到社会治理当中,使重大疫情防控等公共服务具备市场化调控功能;寿险公司要适应新的保障需要,加快业务结构优化进程,提高险种体系的保障属性、减少理财属性,在社会治理中承担起更多的风险管理责任。

(二)重视行业大数据建设,努力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大数据建设既是寿险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寿险业支持重大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战略。因为大数据技术的积极引进,使寿险行业破除了信息封闭的孤岛效应,提高了信息化支撑能力。同时寿险业参与重大疫情防控工作,可以通过大数据加持的风控模型,对疫情风险进行更加精准的测度和管理。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用于疫情患者的针对性管理。通过组建大数据库,保存大量的被保险人信息资料,给予精准的风险保障计划,维护被保险人利益。所以,制定寿险业发展策略,并满足重大疫情防控需要,亟待进行行业大数据建设,开发大数据技术的多种应用场景,加快寿险业内部大数据互联互通,共同研究重大疾病的规律,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另外,也要探索行业间的数据共享机制,例如商业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发展大数据技术,是寿险业发展的时代选择,也是寿险业实现保险公司、被保险人、社会治理多方利益,助力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策略。

(三)深化大健康产业融合,完善保险加医疗模式

寿险业应该加快扩大保险服务范围,深化大健康产业融合,实现保险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对接,形成保险服务、健康咨询、便民医疗的新型综合保险服务模式,并开发与模式配套的产品和结算制度。客户患病时到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对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予以即时结算,无需患者垫付,避免其资金困难而延误治疗。同时,省却了患者的报销手续,保险公司能够快速核保理赔,提高经营效率。此外,保险集团涉足医疗产业实现了大健康产业的资源整合,两端客户相互引流,健康数据为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提供信息化支撑。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撬动保险资金,增加医疗机构主体数量,迅速丰富全国医疗资源,有利于抵御重大公共卫生风险事件,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

(四)积极推进经营转型,尽快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

寿险行业受疫情冲击,线下展业工作几乎停滞,要助力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就要积极推进业务转型,提高保险服务线上化水平。寿险公司应当转型渠道策略,推进网络渠道发展,探索线上化服务形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运营模式,改善传统寿险业依赖于线下展业渠道的不利局面,优化重大疫情中的客户服务能力。此外,受疫情推动而进行的业务模式创新,会带来发展机遇,也可能形成新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谨慎评估,把握好业务创新与监督管理之间的尺度,深入研究制定符合市场需要、推动行业顺利转型的监管政策,为寿险业线上线下服务融合保驾护航。

(五)重视保险知识宣传,不断提高国民保险意识

重大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公共健康安全保卫战,对寿险业而言也是一个培育民众风险管理与保险意识的温床。寿险业要助力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重要的一点是要肩负起全民保险意识的宣传教育责任,这不仅关系到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更关系到全民风险认知程度和风险管理水平。寿险业应当加大力度做好保险知识教育、优化保险服务质量、提升寿险行业口碑,让更多民众利用保险这种风险管理手段来应对重大疫情风险。除了要做好保险产品宣传,还要做好相关保险政策的宣传,可以在医疗机构、社区单位不定期设立驻点,多做些公益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海报、详尽严谨的手册相结合的形式,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助力打赢重大疫情防控阻击战。

猜你喜欢

寿险业寿险保险公司
扩散风险模型下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最优再保险策略选择博弈
Lévy模型下的最优寿险、消费和投资
对四川寿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中报持股统计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保险公司预算控制分析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