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茶为鉴,说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05-08谢志刚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上海保险 2020年4期
关键词:茶山普洱茶云南

谢志刚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一、背景与初衷

清明前后,踏青时节,笔者巡游四川雅安茶山近十天,所见所闻真不少,一路感触也颇多。下山之后,恰逢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以下简称《意见》),一边阅读文件一边对照茶山印象,很有感慨。

茶,确实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从古至今,一贯如此。茶山当前的状态,从一个特殊视角呈现了中国社会当前的状态。因此,通过茶来解读《意见》的内容框架和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更具体地理解这份重要文件的要义。刚巧,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也在3月初发布了《2019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既全面又权威地提供了我国茶叶行业的数据,正好可以用作论据。

茶,在前端作为一类农产品,反映了我国农业的诸多特征,而其后端则是被赋予了文化内涵的饮品,能与我们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相互连接,因此,《意见》中许多抽象难懂的概念和道理,从茶的角度看却比较清晰。

巡山期间想得最多的问题近乎天真:这些茶都能卖得出去吗?正源源不断开辟出来的一垄垄翠绿茶园,看着美轮美奂,感觉赏心悦目,但确定能造福当地茶农、助力乡村振兴吗?还有,如果发动大家多多喝茶,身体肯定会更健康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难道还可能是否定的?

任何不经过详实论证的简单答案都毫无意义。不如对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意见》,以茶为例,借用《报告》数据,梳理自己对《意见》的阅读理解。毕竟,茶道倌巡游茶山,视角应该与普通游客有所不同,虽然并非茶业专业人士,但多一个视角进行交流也不是坏事。这是本文的背景和初衷。

▶图1 2020年4月2日,笔者(右二)在四川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先生(右一)的陪同下巡游雅安荣经的茶山

▶图2 云南倚邦茶山“太上皇”古茶树▶图2 (引自网络公开图片)

▶图3 笔者(左)于雅安茶山

二、中国茶的供给侧与结构矛盾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意见》,在“总体要求”部分的指导思想中强调,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键词是“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前者是问题所在,后者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以茶为例,先说供给侧。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3月初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茶叶产量约600万吨,若按全球75亿人口总数计算,每人每天有2.2克,差不多可以泡一杯的量,据说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中国的茶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近一半,2019年的统计是279.34万吨,算上进出口差额(进口4.34万吨,以红茶为主;出口36.65万吨,以绿茶为主),主要还是依靠内销。若按全国14亿总人口算,每人每天约有5克,是泡一壶的量,或者说每人每天上、下午可以各泡一大杯。

问题是,14亿中国人中,每天饮茶的人并不多,读者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是否每天喝茶就有数了。换句话说,中国茶每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产量过剩,形成大量滞销和浪费。

另一方面,我们从媒体渠道获得的消息却是,某某品牌的茶今年又卖到几千甚至几万元一斤了;又比如,近年来一些喜爱普洱茶的人会到云南各茶山承包名山名寨的古茶树采摘权,尤其是寨子里最大的所谓“茶王树”(或称“茶皇树”),承包价从几万到几十万元逐年攀升。近日有媒体报道,说有一上海人今年3月11日通过网络竞拍,以20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云南倚邦茶山一棵被封为“太上皇”的古茶树的春茶采摘权,刷新了之前班章寨茶皇树68万元、冰岛寨茶王树88万元的记录。4月11日,“太上皇”茶树进行了首次采摘,共采得4.3公斤鲜叶,可以制作出一公斤普洱茶,确实让人匪夷所思。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2019年我国外贸出口共36.65万吨茶叶中,占比最大、价格最便宜的是绿茶,每500克约15元人民币,单价最高的是普洱茶,每500克约65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同样令人匪夷所思,茶农和茶商很难打平一斤茶叶的人工成本啊,更别说赚钱了。如果按市场规律调节,谁愿意出口茶叶呢?

无需更多论证,中国茶叶的供需矛盾已经从《报告》数据中凸显。

至于结构性矛盾,或许以云南省普洱茶最为典型。

云南普洱茶的产量近年来增长很快,目前已接近年产20万吨,但其中绝大部分是近一二十年栽种的,被称为小树或台地茶,虽然既美观又便于采摘,但由于种得比较密集,对土壤营养要求高,透气性较差,如果不施化肥和农药是很难进行管理的。这类普洱茶的饮用和保存价值都不大,但产量占比却非常大,据内行人估计,云南小树及台地茶的产量占比在96%以上。而真正有饮用和收藏价值、属于稀缺资源的是树龄在百年以上的乔木大树及古树茶。但笔者去年巡游云南茶山后看到,各茶山几乎所有的大树及古树茶园都已经被众多企业和个人承包,因而他们可以较大程度地控制这类普洱茶的价格。借助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征和理念,通过宣传展示“天价”古树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并存储普洱茶,进而推高小树及台地普洱茶的价格,就如十多年前福建桐木关的一款“金骏眉”红茶,带动和拉升了全国各地的红茶价格一样。

客观地说,这种方式也确实显著提升了茶区村民的经济收入,尤其是名山名寨的茶农,这些年受益巨大,普遍富裕,非常富裕。但总体来看,每年不断大量过剩及滞销的茶,已经成为我国茶业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

普洱茶这样,其他茶类、尤其是占比最大的绿茶,因为缺乏“越陈越香”的特性,滞销和浪费问题更加突出。引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报告》中的总结,我国茶业当前的四个问题:(1)产销矛盾日益突出;(2)市场存量继续增多;(3)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4)产业注资热度明显降温。

中国茶业当前的问题并不特殊,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房地产、电影电视、出版与科研论文、高校商科教育、保健品等等,哪一行不是如此?

我想,正是基于这样的普遍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才高瞻远瞩,及时发布《意见》,提出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这一普遍问题,包括中国茶业的上述四个突出问题。

三、熬茶膏,可能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意见》中提出五个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按照“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理去组织、推进和落实,从而“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针对我国茶业的四个突出问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十分专业的角度,在《报告》中分别从生产、加工、内销和出口四个方面给出了若干建议,看上去中规中矩,说的都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加工”方面的建议,推进茶叶加工向食品工业转化,鼓励将茶按“药食同源”进行组合拼配,等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只想从非专业的角度做一畅想。遵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意见》中关于“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一项专门解决我国茶叶的过剩和浪费问题的具体方法。

想法很简单,就是熬茶膏,即通过组织与引导,营造一种体制机制,让一些茶叶生产企业、包括有条件的茶农家庭作坊,在总结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每年剩余累积的茶叶熬制成茶膏。因为,茶膏既可以长期存放,越长越好,又可以作为进一步按“药”与“食”进行深加工的原料,可以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进行销售和贮藏,非常值得研发和推广。

当然不是所有的茶都要用来熬茶膏,仅针对过剩、滞销和可能浪费的茶。那些一直受市场欢迎的品牌茶,还有云南大树及古树普洱茶、品质好的白茶和黑茶,本身就能长期存放,不需要用来熬茶膏。

四、再说茶膏

熬茶膏的想法,是在四川雅安探寻南路边茶的路上想到的。

先是从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书谦先生的文章中读到:

1935年,红四方面军到达雅安,首先由31军试熬南路边茶的茶膏,成功后在军中推广。部队开拔时,每人带5斤茶膏。在行军途中,不仅解决了自身需要,而且还靠它向少数民族换取粮食和搞好军民关系,所以四川的茶膏,对红军过雪山草地起了很大作用。

——陈书谦《说不尽的雅安藏茶》

这是笔者以前不曾关注到的事,感觉很有价值,于是继续查找资料,又从降边嘉措先生的文章中了解到更多信息。特别是他引用了当年红四方面军31军学兵连及先遣队藏族老红军胡宗林(仁钦索朗)的回忆:

这期间,宝兴兵站、地方和各运粮队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熬茶膏。几万大军,需求量大,运输也困难,先把茶叶在大锅里熬,再把茶叶捞出来,加一点碱,继续熬,让茶汁浓缩、凝固,晒干后就成了茶膏。到了雪山草地,烧锅开水,放点茶膏,就可以饮用。这是过去马帮想出来的办法,我们就照他们的办法做,效果好得很。在甘孜时,部队从寺院和商家买了大批茶叶,熬茶膏,在过雪山草地时,方便得很,起了很大作用。

——降边嘉措《这里是红军走过的地方》

还有一位著名的女红军王定国也在其回忆中提及,1935年,她当时在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前进剧社任服装道具股股长,负责演出服装、道具、化妆等工作,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并在毛儿盖休整期间,两个方面军的战友互相慰问。王定国随剧社到红一方面军驻地慰问演出,演出后先去探望了正在生病的周恩来,随后又看望了挨着周恩来住的毛泽东,特别提及,毛泽东用藏族木头碗泡“茶膏”招待她们一行。

再查资料才知道,红军在经过云南境内时便已经知道茶膏的好处了。而茶膏最早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土司发明的,与中原王朝在唐宋时期的团茶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的大小龙团茶原理类似,只是云南少数民族做得比较粗糙,属于土法制造,以至于乾隆皇帝有点不太放心作为贡品的云南茶膏的卫生状况,决定改由宫内御茶房来制作,并在工艺上进行了改进。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故宫博物院仍收藏有茶膏,装茶膏的盒子内印有以下文字: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5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抹研敷之即愈。

清代著名药物学家赵学敏编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功能。

其实,除了助力红军过雪山草地之外,茶膏在19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时也发挥过重要作用。这在降边嘉措先生的文章中记录得更多,因为他本人曾经作为进藏部队的翻译,亲眼见证了不少相关事件。

此外,云南《凤庆茶厂厂志》中明确记录:1951年1月,继续组织熬制茶膏。

总之,茶膏既是中国茶在唐宋时期作为饮品的形态,又具备了茶最初作为药用的特征,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完全可能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生产出品质优良、便于长期存储、既能作为健康饮品又能进行深加工的宝贵资源,解决我国当前茶叶产量严重过剩和浪费的突出矛盾,也为其他产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照。

当然,如今熬制茶膏也不再是像云南少数民族土司那样的方式,用前些年的老话说,也将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内包含着《意见》中的五个关键要素,它们彼此关联,在一套有效的系统运行机制下,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概括得最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猜你喜欢

茶山普洱茶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普洱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快乐茶山行
普洱熟茶精制加工与压制过程控制要点
喝普洱茶能减肥吗?
茶山谣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