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
——浙江省X镇个案研究

2020-05-08孙旭友

关键词:清运农户智能化

孙旭友

(山东女子学院 社会与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一、 “互联网+”垃圾分类: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创新模式

垃圾分类作为应对我国消费社会垃圾几何级增量的有效方式和城市垃圾产业资源化技术,得到国家制度推动、政策倡导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2019年6月两次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指示,要求大力推动垃圾分类制度普及。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拉开了中国现代生活垃圾治理的帷幕[1]。同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7﹞253号),不仅确定了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而且通过了“垃圾分类工作三部曲”路线图,推动城市垃圾分类的地方实践和空间覆盖。随着中国“互联网+”创新模式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利用“互联网+”促进环境风险治理转型成为学界共识和实践创新来源之一[2],垃圾分类领域亦开始进入智能化治理阶段。国家发改委《“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年)、《“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6年)等政策文件的实施,更是推动了“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的实践创新。“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率先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推广应用。尽管“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实践效果和模式运行存在“源头分类难以激励”[3]、“原子化”的个体主义倾向[4]等实践困境,但是“互联网+”垃圾分类作为破解城市垃圾分类难题的创新模式,获得各级政府推动和社区实践应用。

与“垃圾围城”相伴而行的是农村垃圾污染越发严重,农村垃圾治理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更是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提出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和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行动目标。“垃圾围村”现实、垃圾污染环境影响以及垃圾资源化利用、垃圾治理清洁化等社会共识,推动垃圾分类乡村应用与制度创新。虽然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获得众多学者的认可(1)参见:徐晓春.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对策探讨[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4):452-453;杨晓波,奚旦立,毛艳梅.农村垃圾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探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4):39-41;马香娟,陈郁.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分类收集设想[J].能源工程,2005(1):49-51.,但是农村垃圾分类也面临设施不健全、农民分类意识不强、回收动力不足等困境[5]。就此,学者们提出了“资源化利用”[6]、“就地分类回收利用”[7]、“循环经济的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及运行管理模式”[8]以及“构建农村社会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9],兼顾“传统生态要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10]、挖掘“乡村社会的地方智慧和传统知识”[11],通过“趣缘、业缘、亲缘等社会关系来扩展农村社会资本及修复农村内部社会关系”[12]等应对举措。已有研究对农村垃圾分类的困境分析、实践应对及其制度创新的建议具有启示意义,但仍面临如何操作和实施的技术性难题。垃圾分类作为应对现代社会垃圾问题的有效方式,既需要从城市到乡村的空间覆盖和再嵌入,也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创新制度实施模式。而伴随着城乡统筹体制机制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化应用,“互联网+”垃圾分类也成为农村地区推动垃圾分类制度和创新垃圾分类实践的有效方式。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D市X镇(2)X镇地处浙江省金华市的县级市D市中部,距离D市区26公里,辖区总面积98平方公里,下设镇东、镇西、镇北三个工作片区,下辖28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总户数1.67万户,总人口4.2万人。农村“互联网+”垃圾分类的乡村实践和治理机制,总结“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地方经验和存在问题,反思城市垃圾分类“难以实施”[13]的实践难题,透视城市“互联网+”垃圾分类实践困境、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制度创新。X镇在前期探索垃圾清运智能化的基础上,专门聘请当地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发了“考垃APP”(3)所谓“考垃(考核垃圾分类)APP”,是X镇自主研发的一套能将垃圾分类所有环节串联,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有效监管考核的闭环操作系统。界面操作和后台服务兼顾的软件系统,并于2017年10月份开始投入使用。按照《D市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考核标准》的要求,到2018年年底,D市各行政村 “考垃APP”知晓率100%,农户安装率必须达到50%以上。2018年,X镇共有1.25万户注册并使用“考垃APP”,回收可再生资源2 099吨,其中通过“考垃APP”回收可再生资源524吨。本文田野调查和资料收集主要是围绕X镇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考垃APP”的线上操作和线下实践展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就X镇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的背景、运行状况和成效、现实问题等,访谈了分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副镇长;二是参与X镇H村、G村两个示范村的农村垃圾分类过程以及“考垃APP”现场使用和后台操作,并针对性地访谈了村党支部书记、清洁员、监督员和后台管理员、村民等20多人;三是通过互联网查阅和现场索取等方式,获得村、乡、县三级相关部门的“考垃APP”系统垃圾处理数据和相关会议记录、工作报告等。

二、 “四个环节”:“互联网+”融入垃圾分类的过程分析

垃圾分类是一个包含前端投放、中端清运和末端处理三个阶段或者“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的闭环系统。垃圾分类主要实践困境在于,如何实现每一环节内的“分类化处理”以及不同环节之间“分类化衔接”的问题。X镇“考垃APP”智能化处理系统,借助农户、保洁员、监督员等不同主体实践合作,将各自工作完成情况上传到后台统一汇总处理,把线上监管与线下实践合为一体。这种由点到面、积少成多的工作汇总和数据分析模式,实现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的有效监管,将垃圾分类不同环节串联并有序推进。“互联网+”融入垃圾分类“四个环节”,实现了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保证垃圾分类系统化和垃圾系统化分类两种处置目标的真正落实。

1. 以奖促查:积分兑换推动农户源头分类

源头分类是垃圾分类的关键,而难以动员居民的广泛参与是垃圾分类的难题和实践痛点。X镇为破解垃圾源头分类难题,落实“积分兑换”激励机制,“以奖促查”推动农户源头分类。

X镇为每户家门口免费配备一个垃圾桶,并且张贴了一张包含户主姓名和联系党员等信息的农户专属二维码。农户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链接“考垃APP”积分兑换系统,可自行查阅积分兑换规则和积分累计情况,并可随时使用积分兑换商品。X镇在“考垃APP”系统上,设置了农户分类基础积分、再生资源回收交换积分、督察员评估奖励积分三种积分方式。农户可以将每天垃圾分类情况拍照上传至系统后台,审核员审核通过后,可获得相当于0.1元的10个积分。农户通过垃圾投放奖励积分、可再生资源售卖交换积分与督察员评估垃圾分类等级得分三种方式获得的积分,随时到村镇兑换超市、各行政村的自动售货机甚至垃圾分类宣传促销活动现场等不同兑换空间和场所兑换所需商品。

“考垃”APP积分兑换系统既是一个由“积分取得—积分兑换—积分管理”组成的完整制度链条,也是一个从“虚拟的积分与排名”到“现实的商品与现金”的信息转化与资源分配过程。“考垃APP”积分兑换系统的三种积分方式,既可以单独形成独立的兑换体系和自查机制,也可以加以整合而链接成更为体系化的综合评查方式。农户积分查询、农户分类积分排名以及督查员督查、党员联系农户排名等机制措施,只能给农户带来象征性的竞争意识和激励想象。农户积分兑换却是实现农户线上虚拟账户与线下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可以在垃圾分类行为与物质利益获得后果之间建立更有效的激励关系。

2. 以查促清:第三方“接力式”垃圾分类清运系统

X镇为落实和实现D市垃圾分类“三化”(智能化、清洁化和社会化)目标(4)参见:浙江省D市《关于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实施意见》(D委办发﹝2015﹞23号)和《D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工作考核办法》。,在家户分类投放的基础上,要求保洁员每天上门分类收集农户垃圾,运到村临时存放点存放,再由引进的第三方LC保洁服务部和YC环保有限公司分别负责清运各个临时存放点可腐烂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这既是一种由点到面、积少成多和蓄水成池的“接力式”垃圾清运方式,也是基于不同企业第三方对接不同垃圾及其处理方式的“发包式”清运。

“接力式”垃圾清运模式,不仅把农户产生的分散垃圾集中到固定存放点后由不同的垃圾处理企业分类清运,而且通过二维码签到、分类与清运前后照片对比等信息化手段,把农户、清洁员、企业和政府勾连,实现了监管信息化、垃圾清运程序化与垃圾分类目标化。这种清运方式既可以保证村落垃圾集中化和农户垃圾日产日清,也能够实现不同责任主体明确化。例如,《D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规定,要求保洁员工作到位,每日到户收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收集垃圾时二次分拣到位,清运无混装。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垃圾临时存放点的专属二维码,不但可以监控第三方清洁员是否按时签到,还可以借助清洁员上传至APP后台的清运前后照片对比,掌握垃圾清运是否达标。

“我们(镇政府)就是怕清洁员或者第三方公司混装,弄虚作假,才在APP上弄的这个监管功能。原本农户分类投放了,清运的人员再混装,那垃圾分类白弄了。有了这个东西,我们不用每天派人去现场查看,直接在电脑上查看照片就行。这个东西不能作假。做不到分类清运,那就按照规定扣除企业钱。这也是个监管和保证”。(X镇Q副镇长访谈)

3. “就地与集中”兼容的垃圾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末端处理既需要分类处理不同类别的垃圾,也需要不同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和兼顾乡村社会固有属性。例如,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与生计“三生”融合的整体性空间特征,要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以“三生”为导向,把农村垃圾处理与农村“三生”属性充分融合。X镇在垃圾分类处理环节,根据乡村社会空间聚集情况和垃圾处理成本评估,在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便利的不同行政村,策略性地采用“就地与集中”结合的方式以及智能化的监管机制处理垃圾。

一方面,构建就地化与集中化结合的垃圾处理模式。例如X镇在QT、NJ等四个比较偏远的行政村,统一建设且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运营、养护的垃圾综合处理站,配置了低温热解机器和腐烂垃圾堆肥机器,对周边四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而在其他24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上,则由第三方LC保洁服务部将可腐烂垃圾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统一进行机器堆肥,这24个行政村的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则由第三方YC环保有限公司运至市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

另一方面,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的智能化监管机制。无论是偏远村庄就地处理的村内垃圾堆肥,还是交通便利村落的腐烂垃圾集中堆肥与不可回收垃圾集中填埋,X镇统一利用“考垃APP”系统加以智能化监管。根据《X镇垃圾中转站管理制度》的规定,清洁公司到各村清运垃圾时,必须使用“考垃APP”扫描各村垃圾房二维码,将垃圾房情况拍照上传,并保证上传信息准确、可靠、完整。第三方公司在处理垃圾前,将可腐烂垃圾和不可回收利用垃圾分别进行称重、拍照评分后,把信息上传至APP后台。

“这个智能化新模式,起到了很大的监督作用。垃圾是不是分类了,分类后是不是分类处理了,甚至分类处理后的数量和效果,都需要拍照后上传到APP,前后对照一目了然,做不了假”。(LC保洁服务部M经理访谈)

4. “兜底式”再生资源回收系统

回收利用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重要路径。垃圾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通常面临回收渠道不畅、回收激励机制不足以及无法与垃圾清运系统有效对接等问题。X镇垃圾回收智能化管理系统拓宽了农户生活废弃物回收路径,且重构了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与垃圾环卫系统之间的融合方式。

一方面,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施“兜底”回收机制。为有效促进再生资源回收,X镇引入了第三方企业DF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在全镇布设了1个分拣中心和22个可再生资源兑换超市,配备4名上门预约回收工作人员,对全镇可再生资源实现分类回收,在对废纸等常规可再生资源回收的同时,实行对旧衣服、废玻璃、有毒有害物品等低附加值再生资源进行兜底回收,做到应收尽收。农户可以将可再生资源拿到村级兑换超市进行售卖或兑换商品。再生资源兑换超市和预约上门回收机制,拓宽了废品收购者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互通方式,也弥补了高附加值废品与低附加值废品在售卖关系中处理方式的差别以及农户对二者经济收益回报的认知差异。

另一方面,实施再生资源积分兑换制度。再生资源回收和积分兑换是X镇“考垃APP”系统积分兑换的重要部分。农户可通过APP实时查询最新回收价格信息,也可以通过APP一键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进行预约回收。工作人员进行回收时,将回收的品种、数量等相关数据上传至APP后台,农户可以获得每斤回收垃圾一个积分的奖励,这种积分兑换制度,既可以鼓励农户实施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也能够推动线下兑换与线上操作之间的有机链接。

“现在的这个废品回收,都很方便。谁家要是有个纸箱子、旧电器什么的,可以直接去村里的商店去兑换生活用品,也可以网上预约废品回收人员来家里卖给他们。自家卖废品不但可以换钱,还有积分可拿,也是可以兑换商品的”。(H村H村民访谈)

三、 “互联网+”形塑垃圾分类的“三种机制”

“互联网+”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其主要优势在于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14]。“互联网+”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分类治理创新模式,其实践旨趣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垃圾分类中的组织优化和资源集中作用,利用互联网平台重构传统垃圾分类要素、环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垃圾治理资源有效利用与服务优化供给。“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制度实践,需要把互联网的平面化沟通、技术性监管与大数据分析充分融合进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和主体行动中,实现垃圾分类智能化与智能化垃圾分类的有机结合。X镇利用“考垃APP”垃圾分类智能化系统,借助互联网后台智能化分析数据建构的“有效监控、精准考核、决策依据”三大治理机制,实现了垃圾分类日常监管与主体监管、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的有机结合,取得了垃圾分类治理的重大效益。

1. 全程实时监控有效提升监管

“考垃APP”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对互联网后台管理员(5)后台管理员是镇政府与网络公司专门培训的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全镇“考垃APP”垃圾分类智能化系统管理,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每天检查农户、清洁工和清运公司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按照周、月、季度等节点,对农户、清洁员、保洁公司等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加以统计分析,实时统计全镇垃圾种类及其处理情况。开放了农户分类、督导员检查、垃圾清运等情况查询和监察功能。APP后台管理员可以根据后台垃圾分类情况,对垃圾分类不同阶段的督查员、审核员、清运公司和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四个责任主体实施有效监管。例如,APP后台管理员通过查看村庄督查员的检查次数、户数及评价等数据,对督查员每周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检查任务进行监管;对第三方清运公司是否每天都在系统上打卡签到、是否按照要求垃圾分类清运以及监管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网上预约、兜底回收及其数量等进行监管。

“这个系统后台操作可以随时监管,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有一次我们例行抽查时,发现有一个村上传到后台系统的检查照片,督察员不管农户有没有分类,都评价为完全分类,有弄虚作假嫌疑。我们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并督促村里进行整改,通报批评,取消示范村和优秀督查员评选资格”。(X镇“考垃APP”系统管理员H访谈)

X镇“考垃APP”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系统的随时抽查、后台监控和实时监管等多元化监控方式及其全程实时监控运作,既带有正规化、清晰化和制度化的现代社会治理特征,也重构了垃圾分类网络格局。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系统和全过程监控模式,一方面是一种压迫式惩罚机制和现代化技术监控手段,它把不同治理主体的垃圾分类行为程序化和程式化,并把相关责任主体展示于后台监控系统,尽可能挤压行动者的非制度化行动空间;另一方面给传统意义上的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大系统注入了全新融合因素。垃圾分类智能化监管不仅强化了垃圾分类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各自系统运作功能和效果,也因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大系统的现实无缝对接和线上信息一体化,而呈现出“以互联网为主干,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分类收运为两翼”的“三网融合”趋势。

2. 量化信息统计便于精准考核

农村垃圾污染问题的公共属性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要求,推动着农村垃圾治理的政企合作、政社合作、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等现代治理模式的环境实践。类似农村垃圾治理这种需要政府保持主导性地位和政府在此过程中资源投入比例高的公共事务,更在意的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效能和政府购买服务水准达标。而如何精准考核相关责任主体工作能力并对结果加以评估显得至关重要。

X镇利用“考垃APP”的信息汇集和数据统计对责任主体的量化精准考核,不仅是一种结果导向的业务能力显示器,而且能够夯实垃圾分类不同阶段的主体责任感,推动垃圾分类实践机制与四个环节的内在衔接。管理员利用“考垃APP”,几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对各村、农户、保洁员、督查员的考核排名,可以精确计算出第三方公司的考核数据。譬如,“考垃APP”可以根据党员本户积分、联系户平均积分及排名情况,形成党员积分制管理计分依据,实现对“党建+垃圾分类”工作的精准考核;根据可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形成预约回收的完成率、低附加值废品兜底回收率,实现对DF科技有限公司兜底回收的精准考核;通过对各村垃圾临时存放点垃圾存放照片的分析,实现对村保洁员垃圾收集工作的精准考核;通过对清运公司签到次数的数据分析及清运前后照片对比,实现对清运公司的每日清运情况的精准考核。

利用“考垃APP”统计信息进行考核既有现场证据又有数据说服力,不管是谁都不能耍赖。就像以前,清运公司的日常考核是通过清运人员每天在微信群里上传清运点的清运照片。这种方法存在清运人员每次可以用同一张照片的弊端,很容易就把老板忽悠过去了。去年利用“考垃APP”统计信息对该公司进行了考核,按照每个点未清运一次扣200元的标准,两个月总共被扣除了七万多元,该公司老板当时目瞪口呆。(X镇Q副镇长访谈)

3. 智能化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互联网+”垃圾分类既是治理路径和模式转型的创新,也能够利用后台统计数据准确展示垃圾分类治理成效,为强化垃圾分类“奖励与惩罚”兼顾的社会机制、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运行提供科学依据。X镇“考垃APP”垃圾分类智能化数据分析,为基层政府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三种基本的信息数据和决策依据:

一是准确掌握垃圾分类量化数据。“考垃APP”系统会计算全镇的再生资源回收数量、清运公司处理垃圾吨数以及垃圾堆肥数量,并根据全镇垃圾总量,比较准确计算垃圾减量率和资源化利用率。例如,X镇2018年3月全镇垃圾总量为817.2吨,其中卫生填埋372.9吨,再生资源回收350吨,可腐烂垃圾40.2吨,低温降解垃圾54.1吨,减量率为54.4%,回收利用率为47.7%。这种可以依据周、月、季度和年度等不同时间节点来计算垃圾分类处理的数量和质量的智能化模式,可以明确展示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治理效能。

二是能够为公平奖惩提供参考。后台管理员和基层政府可以根据“考垃APP”系统中的排名模块,对不同村庄、片区的农户数、检查次数和检查户数等进行工作率排名。根据后台排名信息,可为评选“优秀村”“优秀农户”“优秀保洁员”“村民红黑榜”等提供数据支撑。这种量化排名机制为政府动员村庄和党员、“村两委”动员村民提供了直接的说服力,也实现了线上智能化、虚拟排名与线下道德压力、物质奖惩的对接。

三是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依据。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仅需要政府与基层社会的合作,还需要政府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力量,建构“政府—社会—市场”合作架构。农村垃圾治理的公共属性与“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要求,需要在第三方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利润与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之间保持平衡。这既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体现,也是垃圾处理资源化和产业化的表征。“考垃APP”后台系统通过统计分析垃圾清运量、可再生资源回收量等信息,科学地计算出各企业绩效和运行成本,从而为政府支付服务费用提供科学依据。

以往对各第三方运营公司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依据,钱花了但事情没做好,也花了很多冤枉钱。如垃圾清运,五年前,与第三方公司签订了75万元/每年,每年清运费用增长7%的5年服务合同。现在通过系统数据分析,摸清了底数,清运费用每年在85万元以下,每年不增长,含税。(X镇Q副镇长访谈)

四、 结论与讨论

农村“垃圾围村”的环境影响和垃圾资源化利用、垃圾治理清洁化等社会要求以及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共同推动着“互联网+”垃圾分类在农村的应用及实践创新。互联网技术与垃圾分类的实践融合,是以互联网智能化融入、促进垃圾治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为目标。垃圾分类智能化治理模式,实现了“源头、清运、处理、回收”四个分类处理环节的封闭循环和“农户、检查员、审核员、清运公司和回收公司”五大治理主体的智能化监控,并通过互联网后台数据智能化分析建构“有效监控、精准考核、决策依据”三大治理机制,提升了垃圾分类治理效能。垃圾分类智能化治理呈现出前端分类智慧化、过程监管可视化、因地制宜减量化、收运处置一体化的“四化”新模式以及垃圾收运系统、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和互联网技术的“三网融合”新趋势(见图1)。

“互联网+”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创新模式在农村地区的示范性应用及其社会环境效益的取得,既有乡村社会环境治理的迫切性需求,也需要技术、社会、制度等基础设置支撑。互联网、监控设备、手机APP等现代技术与政府服务购买、企业与政府合作的“PPP”模式等现代组织制度,为垃圾分类的集成化治理与远程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持;而乡村原有的社会文化网络、“村两委”动员能力与“政府—企业—村庄—村民”合作结构,则为垃圾源头分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的良性运行和实践成效,既是垃圾分类设施的物质基础、互联网与监控等技术基础、政企合作的制度基础和乡村熟人关系的社会基础四种基础封闭式链接的结果,也需要政府—企业的契约化“监管—惩罚”与政府—农户的互惠型“约束—激励”的双重动力机制的推动。

X镇农村智能化监管机制运行和垃圾处理“前端分类智慧化、过程监管可视化、因地制宜减量化、收运处置一体化”处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与社会”兼顾的治理链接、“惩罚—激励”兼施的治理机制来推动,更需要互联网技术、硬件设施、管理制度和社会机制“四大基础”支撑。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系统和垃圾分类清运系统“两网”各自内部运作和链接之处,呈现出“三网融合”的实践创新。

需要清晰认识的是,X镇农村“互联网+”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主要由基层政府推动。无论是服务购买、人员配备还是资金支持,主要来源于基层政府的行政化推动和政绩动机。农村“互联网+”垃圾分类实践成效和长效运行,既面临乡村“空心化”、政府资源有限性和农民环境参与不足等现实挑战,也需要警惕消费主义“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抛弃”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监控的“权力渗透”和日常生活技术化等现代化隐忧。这就提醒我们格外关注农村现代化与遏制生活消费中心主义的关系、行动者“去监视化”的权力抗争问题以及农村“空心化”与城市中心主义发展模式、国家积极倡导与农民消极应付等结构性矛盾。而反思农村“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治理难题以及寻找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学术议题。

猜你喜欢

清运农户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基于“互联网+”的生活垃圾清运智能管理新模式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大机清筛路堑地段污土清理方法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