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应用的研究
2020-05-07徐秀婷
徐秀婷
摘要:复习课是初中数学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课,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然而在实践中,却因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手段的缺乏,很难兼顾知识网络的搭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能吸引学生,教学效果差。笔者创新地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课前引入,课中探究,课堂小结三个环节有机地与思维导图进行融合,极大地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网络,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一步地探究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复习课;思维导图;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83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学生借用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快速地发现并理清知识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层次结构,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同时又可以建立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可以有效调用左右脑去进行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
复习课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梳理,融会与贯通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有学者对复习课给出这样的建议: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分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其次要设置好问题链,给学生搭建好脚手架;最后拾级而上,关注学生的层层递进。然而在现实中,复习课只是知识的简单累积和重复,优生不想听,学困生似懂非懂,往往一场精心准备的复习课,最后草草结束,扫兴收场。因此在复习课中,不仅要巩固一章节的知识,同时还要探讨到知识以外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因此笔者创新地在课前引入,课中探究,课后总结这三个环节与思维导图进行了融合。下面将以锐角三角函数初三这节复习课为例,来探讨思维导图与数学复习课的融合。
一、巧用导图进行课前回顾搭建知识结构框架
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去提高解题的基本数学思维和方法,积累相应的解题经验。而知识是载体,是根本,如何快速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是这节课的关键点。笔者通过“概念”、“应用”一级分类关键词,帮助学生主动、快速地在大脑之中对知识进行有序分类和组合;通过“概念”之下的“对象”、“法则”以及“应用”之下的“直接计算”,“间接求解”等二级分类关键词,帮助学生迅速回顾,输出相应的基本知识,并搭建相应的知识结构;通过二级分类关键词下面的一层三级关键词,帮助学生搭建相应的知识网络,如图1。
学生在通过课前导图知识图片化的回顾下,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外,还进一步理清锐角三角函数“是什么”的问题,以及锐角三角函数“有什么用”的问题。同时在导图的指引和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思考,角度难道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只能取特殊值?它可以变化吗?甚至可以引出当角度变为非特殊角时,需要添加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思辨思维的发展。同时通过导图,学生不难发现基本的特殊三角函数值是所有应用的基础,而特殊三角函数的值,是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概念而来的。只有深刻理解三角函数概念的价值,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间接促使学生的灵活运用,从而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二、活用导图课中适时归纳促进学生探寻问题本质
学生在进行解题的时候,思维往往充满局限性,通常表现在对问题的认识只是局限在问题的表面,不善于联系和联想,不善于知识的迁移和组合。因此在复习课上,要及时地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帮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笔者在这节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课中, 设计了如下探究题:
在 RT△ABC中,∠C=90°,AB=10,cosB=35。
1.求sinB,tanA的值。
2.上题中AB=10的条件可以去掉吗?sinB,tanA的值改变吗?
设计意图:第一问考查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和灵活应用,树立学生可以解决问题的信心,又为下一问的冲突做好铺垫。第二问中是否可去掉条件AB=10的这个问题,从条件变化的角度,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从直观感觉不可以,到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又可以的一个转变,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解决手段:首先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反省第一问的成功解题过程,分离出问题条件和问题本身,抽离出解题过程隐藏的关键元素,并用导图画出。其次采用第一问的方法,分离出条件和问题本身,抽离出隐藏的关键元素,然后进行对比,寻找不同点,直追问题本质,如图2。
学生反馈:通过可视化后思维的对比,学生明白此问题的本质是三角函数的值是否与边长有关的问题?因此只要回归到函数这个定义,就不难发现三角函数值只与角度有关,而给定边长的长度,只不过借助具体的数量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计算。在直角三角形中,给定一个三角函数和它的值,就能找到三角形三边的比例关系,与长短无关,甚至可以由此进一步强化锐角三角函数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養。
三、基于导图课堂小结 促进章节之间的融合,完善知识网络结构
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大部分教师认可和接受。但是普遍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自我评价法,概括总结法,问题小结法,提炼深化法等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而学生通过小结,更多的只是巩固所学的本章节的知识,很少会涉及到与其它章节知识之间的融合。
思维导图因其与大脑里的神经元细胞结构非常相似,它为许多可能提供了空间。因此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借助导图的思维可视化,让学生感悟出,即使是任意一个三角形,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把边长与角求出来。如给出的条件是两角一边,就可以求出另外的角和边。因为无论是特殊角还是一般角都属于角,让学生意识到解决这类问题只需要进行方法的迁移,同时在小结时,通过导图,以并列关系呈现出任意三角形和特殊三角形的关系,可以充分地刺激学生大脑。让学生主动通过辅助线去建立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巧妙地进行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切换。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数学兴趣。甚至我们可以利用导图的空白部分,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建立与其它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值跟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否相关,条件是否可以转化为边角边,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除了三角形,还有跟哪些知识点可以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回忆,联系和联想,把课堂小结推向高潮如图3。基于导图的知识小结,在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促进不同章节之间的融合,有效地完善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在复习课中与思维导图的有效融合运用,不仅重构了知识体系,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刘晓波.“斗图+思维导图”突破七年级应用题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2020.
[2]袁丹丹,蔡小雄.拾级而上 顺藤摸瓜——以“函数零点问题”为例谈数学复习课[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19):55-57.
【本文系2017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巧用思维导图,实现中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立项号:174430052)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山市东区松苑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