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

2020-05-07王艳俊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语文

王艳俊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的重要使命;而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则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融合各个领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分课堂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是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为例,就对分课堂下的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进行的探索。本文从根据教材提示、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一波三折、促进读写结合和利用小组合作五个方面,就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语文;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81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习惯的影响,有时教师还是会忽略学生。对分课堂是一种将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明确划分出来的教学模式,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机会,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时,可以利用对分课堂引导学生学习。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是指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时间给教师,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的教学模式。一分为二并不局限于一节课,如果遇上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本节课教学,在下节课引导学生讨论。在对分课堂中,教与学有机整合,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对立统一;另外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分课堂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教与学的完整闭环。这种教学方式对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能力、构建高效课堂有着积极意义。

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高中语文划分为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属于必修中的学习任务群。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并能够从中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等等,进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另外学生要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进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对分课堂应用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1.根据教材提示,引导自主预习

对分课堂之所以将课堂一分为二,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进而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教师在理解了对分课堂实质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应用对分课堂。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示明确学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预习。

既然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教材提示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充分解读教材内容。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本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为学生指明了小说体裁文章的探究方向:要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要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要注意细节描写,体會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例如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环境的描写对主题起到烘托、强化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单元提示之后,再进行自主预习,就可以深入品读小说的内涵,学生会初步了解小说的阅读方式,在课堂讨论时就会有据可依,内容充实。每节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也对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研讨与练习,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自主阅读,并回答练习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做好预习工作,使学生在对分课堂上能够进行有效讨论,促进了对分课堂的有效开展。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

在对分课堂中,教师会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预习成果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故都的秋》为例,学生需要欣赏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本篇文章教学时,可以先讲解“秋晨静观图”中的内容,从文章的意象、感官引导学生赏析故都的秋三个特点。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品味文章的方式之后,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赏析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在引导学生讨论“秋槐落蕊图”之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一秋景图的描述中,还有没有意象?如果有,分别是哪些意象?如果没有,作者又用什么方式描述了故都的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先去寻找文章中的意象,发现了铺得满地的落蕊、扫帚留下的丝纹。然后学生再以感官品味这幅图,就对这幅图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讨论环节以思考的方式消化知识,产生独特的见解,不仅促进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升华。

3.通过一波三折,锻炼学习能力

一波三折的教学方式一般应用在群文阅读中;也可以应用于单元教学中。何谓一波三折呢?就是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精读一篇文章,再让学生以同样的赏析方式阅读其他几篇文章。这种方式既可以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消化文章的鉴赏技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做到了讲练结合。以《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先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赏析《沁园春·长沙》;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几节课中以同样的方式自主讨论和赏析剩下的几篇文章。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沁园春·长沙》时,着重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象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点明了文章的重点以及赏析手法;像分析作者的情感时,除了可以通过朗诵与作者产生共鸣以外,还可以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搜集其他人对这首诗歌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在接下来《雨巷》《再别康桥》等几首诗歌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也从意象、语言、作者的情感及想象四个方面进行自主分析。

学生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进行锻炼,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也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不会受到教师想法的干扰,产生独特的见解。教师以一波三折的方式开展对分课堂,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不仅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也使学生在自主鉴赏中逐渐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最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促进读写结合,培养综合素质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章,还要培养学生撰写评论、利用写作进行表达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就利用对分课堂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以《窦娥冤》为例。本节课的内容比较丰富,学生需要掌握元杂剧的基础知识,需要分析窦娥的形象,需要鉴赏课文的语言及艺术手法,还需要思考《窦娥冤》的社会悲剧意义。教师在开展本课教学时,每节课就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教师将分析窦娥的形象放在单独的一课,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在讲解结束之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对窦娥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窦娥具有反抗、独立精神;有的学生认为窦娥缺乏灵活变通的思维。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窦娥的人物形象写一篇文章,写作的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定。有的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窦娥的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的学生则是改编了《窦娥冤》的故事,将窦娥塑造成一个灵活变通的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窦娥这一人物有了清晰、深刻的认知,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5.利用小组合作,总结学习规律

在课堂对分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在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规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罗列内容,提高学生的总结效率。

以《滕王阁序》为例。在讲解完本课内容之后,让小组学生自主讨论与总结,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本课知识点。在第二节课的课堂上,教师让各个小组展示构建的思维导图,讲解构建思路。等所有小组分享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小组间异同,促进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规律的总结与归纳。教师利用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提升了学生的赏析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从引导自主预习、引导学生讨论、锻炼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总结学习规律五个角度,就应用对分课堂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随着高考改革的發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希望本文关于对分课堂下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路,促进学生在对分课堂中发展能力,提升素质,最终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于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温梦娇.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9(34):80.

[2]许桂林.运用对分课堂,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J].高考,2018(18):154.

[3]闵紫雯.对分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课的实践性探究[J].东西南北,2018(9):184-185.

[4]马迎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12):60-61.

[5]胡燕.对分课堂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7(39):35,120.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学,广东 珠海 519125)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