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法治案例运用

2020-05-07庄江平

天津教育·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经济生活教学运用

庄江平

[摘要]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政课也面临着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模式转变。法治案例在教学中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以《经济生活》教学为例,针对法治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关键词]经济生活;法治案例;教学运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2018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认为,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其中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经济生活》的教材设置上看,存在大量的法律法规依据,这为法治案例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一、关于法治案例教学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通过模拟或者再现真实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引发教学的双向互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这样方式,教师精选案例,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辩证分析、比较、讨论,并且生成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案例进行自我分析、评价,从而生成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相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分离的传统教学课堂而言,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形式才是高效的,当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法治案例及特点

法治案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与涉及法律制度、法律行为所有的真实发生的现象事例。可以简要概括出以下特点:第一,法理性。法治案例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强调法理解释,它是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就是基于法学思维理论而对法律和法条的渊源、制定目的等给出一个学理上的解释。通过法治案例,可以形成学习者的法律观念,塑造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形成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职业素质。从高中思政课教学层面讲,法治意识素养主要还是通过德育途径来获取,而不是通过专业的法律、法学理论课程。第二,教育性。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首先需要这种法律和法律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实现公平正义;其次,这种法律要具有实效。丰富的案件事实、对法律进行解释的各种案例,是良好的法律教材,帮助人们学习法律、理解法律条文和法治精神,了解案例中的法律理由和法律推理、法律方法,从而帮助公众理解法律规定、接受法治理念。第三,参照性。案例具有强化判决理由、证成判决的作用。帮助在判案件的当事人理解、相信法院判决是公正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引证法院对类似案件的在先案例。对于缠讼,或不服法院判决的当事人,与其向他(她)仅仅解释法律的规定,不如同时向他(她)说明类似案件的类似判决。从案例对潜在的当事人的影响来说,它还具有减少诉讼的作用,形成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从思政课教学中,法治案例的教学运用上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过程中得到如何使用法律的教育。

二、法治案例使用的重要性

高中的《经济生活》从教材设置、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等角度看,完全可以利用法治案例、举案说法,不仅可以实现学科知识目标,而且达成素养的生成,一举多得。

(一)从课程教材设置来看

高中是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孕穗拔节期”。经济学知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必备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迈向社会的重要的基本技能型课程,从教材的专业性来看,学生对经济知识很陌生,很难理解。很多知识距离他们生活比较远。而在当今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类的法治案件频发,这对学生透过这些事件、案例去掌握和理解经济知识不无帮助,让晦涩的经济学知识通过法治案例这一具体化、生活化的呈现,能更加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也因法治案例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成课程设置的目的。

(二)从课程目标的实现来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的思政课目标为,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很显然,高中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上升为核心素养层面,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为主,传统意义上的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难以承载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实现。我们从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设置角度来看,单纯的知识、能力已经不能应付考试了。《经济生活》中法治案例的教学运用可以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也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从核心素养实现来看

新课标的编写依据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新课标认为,高中思政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理解参与社会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经济生活》课程学习过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以及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三观”是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和标志,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对学生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三、如何使用法治案例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使用法治案例,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的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服务于教育教学

法治案例的选用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设置,能根据课程的进展适时选择,首先要考虑教材设置知识版块的实现问题,从教材来看,教材的知识设置有自己的逻辑和顺序,从思政课的角度看,它首先是德育课,并不是讲解专门的法学知识,所有的法治案例都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呈现,教授经济生活知识理论的学习同时达成培养“法律人”的目标,从核心素养的整体构成看,法治意识也只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针对《经济生活》模块中“新时代的劳动者”版块知识内容,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我就为学生引入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关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的相关条文展开讲解,以保障和支持我国高中学生的基础性法治意识建构发展水平,并不断改善提升。

(二)注重三贴近原则

法治案例的选择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朱明光教授把新课改下的思政课教学概括为“上不空挂,下不失联”。我认为,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课堂上的法治案例选择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所呈现给学生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这是必须传递给学生的一个信号。在教学中,我一般都选择来自权威媒体的案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等栏目,往往这样的法治案例的影响大。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把握了基本知识,加强了自身的法律防范意识,生成了法治素养。

(三)法治案例教学的专业性问题

對广大的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法治案例的选择可能不难,但法治案例讲透、讲到位必须下足功夫。不仅要对事件做具体的、客观的、全面的了解,还必须做到语言专业、精炼、准确,课堂中对案件的语言陈述要到位。法律条文的严谨性、专业性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提升、充电,要加强对法律条文的学习理解。教师在经济生活结合法治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专业性,呈现法律条文并侧重法律后果,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加强高中思政课堂的法治案例教学是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重大举措,具有实践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经济生活教学运用
浅谈高中经济生活课学习策略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探讨
浅议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