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上的朝鲜籍日军

2020-05-07

历史教学问题 2020年1期
关键词:朝鲜人日军士兵

沈 佳 颖

1910 年8 月,日本在朝鲜半岛建立殖民统治。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殖民地的朝鲜向日本输送了大量兵员和物资。其中,数万朝鲜人自愿或被迫地加入了日本侵华部队,成为中国战场上的“朝鲜籍日军”。对于朝鲜人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的多种角色,国内学界已经多有探讨。①部分研究参见石源华《论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援朝政策》,《抗日战争研究》1994 年第2 期;石建国《简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抗日战争研究》2003 年第3 期;金仁镐《太平洋战争时期朝鲜人资本家的“中国侵略”》,《抗日战争研究》2006 年第1 期;孙科志《近代中国媒体中的韩国光复军》,《史学月刊》2016 年第11 期。然而,目前中国学界有关朝鲜籍日军的研究成果甚少,并且缺少纵向的、深层的研究。②根据笔者的检索,国内的相关成果仅有2 篇论文,参见朱成山《南京大屠杀期间有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吗》,《南京社会科学》2009 年第10 期;黄春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中的朝鲜籍士兵》,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 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出版社,2012 年,第246—253 页。国外虽然有许多相关成果,但大都没有注意中国战场和中文史料,因此忽略了朝鲜籍日军在当时受到中国军民的广泛关注。③英文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参见Takashi Fujitani,Race for Empire:Koreans as Japanese and Japanese as Americans During World War II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Brandon Palmer,Fighting for the Enemy:Koreans in Japan’s War,1937—1945(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3)。日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参见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東京:未来社、1985 年;内海愛子『朝鮮人「皇軍」兵士たちの戦争』、東京:岩波書店、1991 年;樋口雄一『戦時下朝鮮の民衆と徴兵』、東京:総和社、2001 年。基于日文档案和前人研究,本文将首先考察抗战时期侵华日军里朝鲜籍官兵的人数、分布地域和入伍动机。之后,本文会以中文报刊为主要史料,探讨当时中国人对朝鲜籍日军的印象以及产生这些印象的可能原因。对朝鲜籍日军这一群体的研究,既有助于我们从国际视野来审视抗日战争,也能促使今人进一步反省历史,为东亚的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提供启示。

一、“朝鲜籍日军”的诞生

在1910 年“日韩合邦”到1937 年七七事变这段时期内,日本政府一直禁止朝鲜人参军。④在1938 年之前,为了笼络朝鲜贵族,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招收了一些李氏王族和两班贵族出身的朝鲜人,其中有几人位居将校。此外,还有极少数朝鲜人在伪满考取士官学校后成为佐尉一级的中低级军官。其原因是因为日本军方既担心“低素质”的朝鲜人会拖“皇军”的后腿,又害怕获得武器的朝鲜人会反过来攻击殖民者。出于这些顾虑,即使在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军部仍然没有马上使用朝鲜人来补充兵员。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高层愈发认为允许朝鲜人参军一事利大于弊。首先,日本政府一直试图用“内鲜一体”等口号来粉饰殖民统治,为此它需要某些政策来彰显自己对日本人和朝鲜人“一视同仁”。出于这种考虑,部分日本高官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已经建议解除朝鲜人的参军限制。比如1937 年4月,时任日军第二十师团长的川岸文三郎向上级提出,允许朝鲜人参军可以加快“内鲜一体”进程,从而将更多朝鲜人培养成天皇的忠实子民。川岸的建议得到了朝鲜总督南次郎以及朝鲜军司令官小矶国昭的重视。随后三人起草了朝鲜人兵役制度,并多次游说日本军部大本营。七七事变后,大本营逐渐认为与中国的战争是推动朝鲜人“皇民化”的绝好时机,于是同意了南次郎等人的方案。①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3070002600(第2 画像目から第3 画像目まで)、朝鮮軍関係史料2/2 一、朝鮮人·志願兵·徴兵の梗概一、朝鮮に於ける戦争準備一、対韓交渉の参考(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除了政治宣传的需要,日本政府也考虑到了以往利用朝鲜人维护殖民地治安的经验。早在1908年,日本便开始招收朝鲜人作“宪兵辅助”,其职责是帮助日本宪兵管理朝鲜半岛的秩序。除宪兵辅助外,日本政府还雇佣了大量朝鲜人当警察来维护殖民地治安。至1937年10月,在当时朝鲜半岛的17 067名警察中,就有超过7 000名为朝鲜人,他们的工作成果在总体上受到朝鲜总督府的肯定。②Fujitani,Race for Empire,pp.40—43.此外,一些朝鲜人宪兵辅助被派至上海,负责为日本人监视流亡的朝鲜独立运动家。九一八事变后也有许多熟悉汉语的朝鲜人警察被派往东北,协助日本当局维护秩序。③孙科志:《上海韩人社会史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 年,第103 页;李洪锡:《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领事馆警察机构研究——以对延边地区朝鲜民族的统治为中心》,延边大学人文学院2007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2 页。因此,抗战期间日本政府允许朝鲜人参军,也是参考了朝鲜人宪兵辅助和警察良好的工作表现。

基于上述考量,日本政府于1938 年4 月正式颁布了“特别志愿兵”制度,首次允许17 岁以上的朝鲜男性报名参加日本陆军。④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A03022177300、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三年·勅令第九五号·陸軍特別志願兵令(国立公文書館)。此后,每年都有几百至几千名朝鲜志愿兵加入日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增加了志愿兵的招收人数,并着手在朝鲜改行征兵制。1944 年征兵制度生效后,两年内有超过10 万名朝鲜人被迫入伍。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这项征兵制度方才废止。

从颁布“特别志愿兵”制度至二战结束,7 年内日本军部总共招收了10 余万朝鲜籍官兵,其中有近3 万名加入侵华部队,随日本殖民者一同踏上中国土地。

二、侵华日军中的朝鲜籍官兵人数

由于许多日军高层质疑朝鲜人的能力和忠诚心,“特别志愿兵”制度在实施初期可谓格外谨慎,每年只有极少数朝鲜青年能够通过审查成功入伍。大部分合格者被分配至驻守朝鲜的第十九和第二十师团,也有相当一部分被派往关东军和1942 年成立的北“支那”派遣军。

在1938 年至1943 年的“特别志愿兵”制度下,有将近5000 名朝鲜籍日军参与了日本侵华战争,他们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人数少,每年只新增千百人。这是因为日本在战争初期仍有余力,而且质疑朝鲜人的忠诚,所以不愿过多招收朝鲜士兵;二是侵华部队中的朝鲜籍日军多在中国北方活动,主要隶属于驻守伪满的关东军;三是派往中国的朝鲜志愿兵人数比例较低,每年只占新兵总人数的30%左右,这可能是因为日本担心朝鲜士兵会在阵前倒戈,所以有意限制了派往前线的志愿兵人数。

表1 “特别志愿兵”制度时期侵华日军中每年新增的朝鲜籍士兵人数(名)⑤该表由笔者整理,参考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3070003800(第2 画像目から第9 画像目まで)、朝鮮軍関係史料2/2 一、朝鮮人·志願兵·徴兵の梗概一、朝鮮に於ける戦争準備一、対韓交渉の参考(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李惠、李昌华、岳思平主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解放军出版社,1987 年。

然而,这一限制没有维持很久。1941 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陷入多线作战的日本迫切地需要更多兵员。在这种情况下,优先考虑适龄青年自身意志的志愿兵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战争局势的需求。为了招收更多的朝鲜籍士兵,日本内阁于1942 年5 月决定,将在1944 年废除现有的“特别志愿兵”制度,改对所有适龄朝鲜男性实行征兵制。①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A03010048200(第1 画像目から第5 画像目まで)、公文類聚·第六十六編·昭和十七年·第八十四巻·軍事一·陸軍·海軍·防空·雑載(国立公文書館)。

与“特别志愿兵”制度相比,1944—1945 年施行的征兵制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征收人数。两年间共有10 万多名朝鲜人被征入伍,其中有2 万多名被派往中国。

表2 1944—1945 年侵华日军中朝鲜籍士兵人数(名)②该表由笔者整理,参考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3070003800(第13 画像目から第16 画像目まで)、朝鮮軍関係史料2/2 一、朝鮮人·志願兵·徴兵の梗概一、朝鮮に於ける戦争準備一、対韓交渉の参考(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944 年,日军大本营基于就近分配原则将大部分在伪满和台湾参军的朝鲜人直接编入当地驻军。与关东军和台湾军不同,“支那”派遣军中的朝鲜人则主要来自朝鲜半岛。日本将这支新部队投入中国战场,为的是尽快逼迫中国政府投降,以解放被牵制住的大量兵力。1945 年,日本政府又强征了5 万多名朝鲜士兵,然而当其无条件投降时,日军大本营尚未将这些新兵重新分配至各地部队。因此,当年在伪满和朝鲜半岛入伍的朝鲜新兵始终留在各自的兵源地,直至战争结束。

随着日本的投降,如何处理朝鲜籍日军成为中国政府手上的一个难题。经过与美国的协商,中国政府决定先将在华的朝鲜籍日军和侨民集中在上海、青岛和天津三处后,再由美国船只遣送回朝鲜。③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处理日本投降文件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19 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年,第273—274 页。至1946年4月,中国政府总计遣返了14428名朝鲜籍日军。④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书》,(台北)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业书编辑委员会,1984 年,附表第七。然而根据日方史料,二战期间日本向中国战场派遣的朝鲜籍日军总数为28338名。这当中缺失的13910人,可能已在战斗中逃跑、投诚或阵亡,也可能是在日本投降后马上加入了“韩国光复军”。比如,冷战期间担任过韩国总统的朴正熙曾是伪满“步兵第八团”中尉。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马上离开部队自寻出路。9月21日,朴正熙到达北京并加入当地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下属光复军第三支队驻平津大队”,参与朝鲜独立运动的事业。⑤赵甲济:《总统朴正熙传》第2 卷,李圣权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年,第124—138 页。当时像朴正熙这样转投光复军的朝鲜籍日军还有很多,他们就不在国民政府遣返的朝鲜战俘之列。⑥有关光复军在遣返工作中的角色和作用,详见马军、单冠初《战后国民政府遣返韩人政策的演变及在上海地区的实践》,《史林》2006 年第2 期。

因为信息来源不同,中国方面对朝鲜籍日军的记录难免会与日方资料有所出入,但某些差异是难以解释的。比如根据日本政府档案,1938 年4 月之前日军中没有朝鲜籍士兵。然而早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的报刊杂志上就已经出现了朝鲜籍日军的身影。此类分歧在中日两方史料中经常出现,说明当时两国军民对朝鲜籍日军的看法和了解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三、朝鲜籍士兵在日军中的处境

日本政府始终对朝鲜人保持警惕,因此在实行“特别志愿兵”制度时,军部也刻意将录取率控制在个位数,以此保证军队里日本人占绝大部分。①1938 年的录取率虽然达到16%,但当年的志愿者人数本来就少,录取人数也是历年最低。除了严加防范外,日本政府也对亲日朝鲜人的“表忠心”行为持怀疑态度。比如,一些朝鲜青年在抗战初期写血书向天皇示忠,却受到部分日本官员轻蔑的嘲讽:“将赤诚之心溢于纸上之事,谁都做得出来,我们绝不能怂恿朝鲜人做这种事。不用让他们急着表忠心,让他们踏实地做些爱国事就行了。”②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79、101、102 頁、65—69 頁。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自己却火急火燎地要所有朝鲜人“表忠心”了。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两面受敌,兵力相当紧张。1942 年5 月8 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将于1944 年在朝鲜改行征兵制,这令当时的日本和朝鲜民众都“大为惊讶”。特别是在日本民众之间,许多人仍然怀疑朝鲜人的忠诚心,非常害怕他们拿到武器后对殖民者倒戈相向。③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79、101、102 頁、65—69 頁。但是受战局所迫的日本政府无视了民众的意见,并且虚伪地宣称:“七七事变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朝鲜人热切地要求为天皇效忠。为了回应他们的期望,我们才决定实行征兵制。”④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3070002900(第2 画像目から第3 画像目まで)、朝鮮軍関係史料2/2 一、朝鮮人·志願兵·徴兵の梗概一、朝鮮に於ける戦争準備一、対韓交渉の参考(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虽然这段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是之后的发展证明,许多朝鲜人并没有参军的打算,日本官兵们也不欢迎大量涌入的朝鲜新兵。

1943 年8 月,为了迎接即将入伍的数万名朝鲜籍士兵,日本军部基于前几年实行“特别志愿兵”制度的经验,编写了一本“教育参考资料”供各部队军官阅读。根据这本资料的说法,朝鲜人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平都不如日本人,因此需要部队长官的多多关照,争取日本和朝鲜士兵能够和睦相处。然而实际情况远没有高层设计得那么美好。比如,军部希望各师团能体谅朝鲜人的日语水平,在他们听不懂的时候要“宽容”地加以解释。⑤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01007778900(第4 画像目から第9 画像目まで)、陸密綴昭和14 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可是根据一些日本士兵的回忆,当时朝鲜士兵们因为无法理解日语命令,每天都要挨长官的耳光。⑥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122 頁。可见仅凭政府高层的一道命令,根本无法禁止日本官兵对朝鲜人的歧视。

相较日本军民的鲜明态度,朝鲜士兵的感情要更为复杂。根据身份的差别和境遇的变化,他们对日本的态度既非全然相同,也非始终如一。部分朝鲜官兵确实忠于日本,毕竟从1910 年的“合邦”到1938年的“特别志愿兵”制度,日本在朝鲜28 年的殖民统治已经深深影响了青年。从逐年增长的志愿兵报名人数来看,虽然朝鲜总督府可能采取了强制措施来提高报名人数,但每年高达数10 万的报名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自愿报名的。另外在“特别志愿兵”制度时期内,也基本没有朝鲜籍日军响应民族独立运动,故意在日军内部制造混乱的事件。⑦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4010652800(第4 画像目)、「支那」事変.大東亜戦争間動員概史1/7 昭12—20 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不同于情感分明的亲日派,许多朝鲜士兵对统治者的变换毫不在意。对他们而言,只要参军能让自己出人头地,他们便拥护日本。比如,一位自愿入伍的朝鲜志愿兵在家书中坦言,他加入日军就是为了“平步青云”,让自己从没有土地的“佃户”变成拥有土地的“自作农”,还能使家人享受优惠政策。⑧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79、101、102 頁、65—69 頁。当时大部分志愿兵和这封书信的作者一样是农民出身,教育程度只有小学水平,这让他们很难与日本文化产生共鸣。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01004590000(第13 画像目)、密大日記第2 冊昭和14 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但是,参军后残酷的现实,让许多朝鲜士兵抛弃了对日本的幻想。即使是自愿入伍的志愿兵,在看清日军的真面目后也会在战场上叛逃。当时国共双方都接收过投诚的朝鲜籍日军,其中一些人还主动加入了抗日队伍。①部分报道参见新华社:《晋绥六分区去年内收复敌伪据点廿三个》,《解放日报》1945 年3 月2 日,第1 版;中央社:《四朝鲜人向我投诚》,《西北文化日报》1944 年4 月1 日,第1 版;陈朗:《斗争了两年的朝鲜义勇队》,《朝鲜义勇队通讯》第38 期,1940 年11 月15 日,第14 页。为了制止朝鲜士兵“逃亡频发”的现象,日本军部曾在1943 年1 月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队严格审查朝鲜士兵的精神状况。②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2120749200(第1 画像目から第3 画像目まで)、軍紀風紀上等要注意事例集昭和18 年陸密第255 号別冊第7~9 号昭和19 年6 月—9 月印刷(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然而,即使日军加强了对朝鲜籍士兵的监管,充斥着歧视和打骂现象的军队根本无法赢得朝鲜士兵的忠心。特别是在1944 年后,10 余万朝鲜青年被日本强征到战场当兵。他们对日本充满怨恨,许多人选择了逃亡。因为夜里逃跑的朝鲜人太多,许多日军部队被迫加强了夜间巡查力度,并在营外设置铁栅栏。③宮田節子『朝鮮民衆と「皇民化」政策』、122—123 頁。在此期间,还有一些朝鲜士兵受“民族感情”影响,在日军内部制造了多起“军纪事件”,令军部感到非常棘手。④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4010652800(第4 画像目)、「支那」事変.大東亜戦争間動員概史1/7 昭12—20 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这些敢于反抗的朝鲜士兵,在客观上削弱了日军的战力和士气,令强迫他们入伍的殖民者自食其果。

尽管日本政府极力鼓吹“内鲜一体”和“一视同仁”,但战争时期两地人民都拒绝将对方当作自己的同胞。日本人认为朝鲜士兵素质低下,忠诚心不足。许多朝鲜士兵则痛恨殖民者的强制征召以及军队内部的歧视。那么,受到侵略的中国人又如何看待日本与朝鲜的关系,他们对敌军中的朝鲜兵会有什么看法?

四、中国人眼中的朝鲜籍日军

虽然日本政府在1938 年之前禁止朝鲜平民参军,但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朝鲜籍日军”从1931年开始就活跃在日本侵华的最前线。抗战期间,在总人数最高达到过200 多万的侵华日军里,只有区区3 万人左右的朝鲜兵却给当时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有些看法甚至延续至今。

根据资料,最早的一批中文相关报道出现在九一八事变时期,当时有许多新闻称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时征调了朝鲜人来做帮手,直到1933 年才有报道澄清“敌军中并无朝鲜兵”。⑤《敌军中并无朝鲜兵》,《申报》1933 年4 月8 日,第17 版。部分相关报道参见《秘密乘轮到达》,《申报》1931 年10 月13日,第4 版;《辽吉黑民众后援会战报》,《申报》1932 年9 月27 日,第13 版。此后的几年里少有提及“朝鲜籍日军”的报道,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媒体又重新开始关注这个群体。抗战前期的相关报道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宣称日军正大量征调朝鲜人以补充兵员,甚至扬言某些侵华部队里的过半士兵都是朝鲜人。另一类则聚焦于日军内部大规模的朝鲜人起义,但这些起义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⑥部分相关报道参见《敌军犯我淞沪》,《抗战摄影集》1937 年10 月10 日,第55 页;《津浦战事仍侧重南段》,汉口《申报》1938 年1 月22 日,第1 版;中央社:《南京日军内讧》,香港《申报》1938 年8 月30 日,第2 版;《淮安城内日伪军内讧双方互有死伤》,《申报》1939 年6 月29 日,第10 版。考虑到“特别志愿兵”制度实施的时间和招收人数,这些报道的真实程度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综合来看,出现上述误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首先,许多中国人不了解日军的基本情况,以至于将日本驻朝部队“朝鲜军”错认为由朝鲜人组成的部队。对此一位朝鲜抗日志士总结说,七七事变以前中国人常谈论的“高丽兵”或“朝鲜兵”,其实都是将“朝鲜军”当作朝鲜人部队了。⑦柳子明:《朝鲜情势一班(斑)》,《朝鲜义勇队通讯》第23 期,1939 年9 月1 日,第3 页。与此类似,还有人认为日军中的朝鲜人是与日本人分开编队的,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当时日本军部特意将朝鲜士兵分散在各日军小队中,并且不允许他们相互联络,以此杜绝大规模的内部叛乱。⑧韩志成:《朝鲜“志愿兵”问题》,《朝鲜义勇队通讯》第34 期,1940 年5 月15 日,第8 页。第二,许多中国军队抓到的“朝鲜俘虏”只是来华谋生的朝鲜平民,并非持有枪械的军人。比如1939 年贵州镇远战俘收容所里的“朝鲜战俘”,其实都是船夫、商人和妓女。因为这些朝鲜人不会中文,一般的中国军人又不能分辨朝鲜语和日语,所以他们就被当作日本人抓了起来。⑨石正:《和平村通讯》(三),《朝鲜义勇队通讯》第9 期,1939 年4 月11 日,第9—10 页。而中国民众一旦得知收容所里有许多“朝鲜战俘”,就可能会以为日军中有大量朝鲜兵,进而对朝鲜产生恶感。第三,一些日军部队有意让士兵在被俘和作恶时假称自己为朝鲜人。鄂北地区的日军长官曾令属下被俘时假装成朝鲜人,这样“中国人不会弄死的”。①志成:《一个日本俘虏的告白》,《朝鲜义勇队通讯》第3 期,1939 年2 月5 日,第7 页。在皖南地区,日本战俘伊藤勇被捕时也装作朝鲜人,并且承认日军会把自己的恶行推到朝鲜人头上,以向中国民众做欺骗宣传。②金若山:《第二年的开始》,《朝鲜义勇队通讯》第28 期,1939 年11 月1 日,第2 页。最后,出于鼓舞士气的需要,中国媒体也会报道朝鲜士兵反抗日军的事迹。虽然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大规模的朝鲜籍日军起义在现实中并没有发生,但这些报道能让读者相信日军内部有诸多矛盾,从而提高抗日军民的士气。③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 C14010652800(第4 画像目)、「支那」事変.大東亜戦争間動員概史1/7 昭12—20 年(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随着战争的进行,抗战后期出现上述误报的情况大有减少。一方面,在华的朝鲜抗日志士创办了《朝鲜义勇队通讯》等期刊,定期向中国读者介绍日本在朝鲜的殖民政策,其中就包括“朝鲜籍日军”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太平洋战争后更多的朝鲜平民被强制入伍,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来华后主动向中国军队投诚,并交代了“特别志愿兵”和征兵制的细节。④部分相关报道参见新华社:《南通敌兵两名自动向我投诚》,《解放日报》1944 年6 月9 日,第1 版;新华社:《五台朝鲜投诚士兵谈敌在朝鲜征兵惨状》,《解放日报》1944 年7 月6 日,第2 版。

然而,抗战前期出现的大量误报依旧值得今人的重视,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为何人数如此之少的朝鲜籍日军可以引起当时中国人的强烈兴趣?笔者认为这与战前来华谋生的朝鲜人有关。抗战时期,尽管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亲眼见过人数稀少的朝鲜籍日军,但他们对身边朝鲜移民的看法,会被投射到朝鲜籍日军的身上。不幸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对在华朝鲜人群体并没有很好的印象。20 世纪30 年代,因为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以及日本对朝鲜农民的剥削,大量失去土地和工作的朝鲜贫民涌入中国,他们在生活中时常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⑤梁志善:《天津地区韩人社会研究(1910—1946)》,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历史系,2012 年,第39—40 页。朝鲜杂志《三千里》曾在1941 年提到:“在上海,只占日本人一成不到的朝鲜人,却占日本国籍犯罪者人数的八成。”⑥,「」(26),,1995,pp.19—22.当时沪上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和英文报刊《字林西报》也多次报道过当地朝鲜人的犯罪行为,其中有许多涉及贩毒和走私。⑦部分报道参见“Five Korean Pedlars Deported”,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May 6,1937,p.10.《浦东沿浦各地毒氛弥漫》,《申报》1939 年1 月14 日,第14 版。因此,一些抗日军民可能对朝鲜人有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

除了当时在华朝鲜人自身的原因外,许多中国人也不太关心朝鲜的情况。自古以来中华帝国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周边国家的状况少有兴趣,即使是对长期交好的朝鲜也是如此。比如1392 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时,明太祖赐其国号“朝鲜”。但明清时期来华的朝鲜使节发现,许多中国官民仍然用“高丽人”来称呼他们,全然不知“朝鲜”二字与中国的关联。⑧赵宪:《朝天日记》(中),《韩国文集丛刊》第54 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 年,第378 页。无独有偶,抗战时期许多中国媒体仍然用“高丽兵”来称呼朝鲜兵,说明当时的中国对朝鲜依旧陌生。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污蔑朝鲜人的欺骗宣传,以及报刊上有关朝鲜籍日军的失实报道,也很难被中国军民分辨出来。

韩国学者黄普基曾经感慨道,500 年来朝鲜王国即使在国内动乱或者外敌压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年向中国朝贡。然而许多中国人忘却了这段历史,只有“高丽棒子”一词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这无疑令人遗憾。⑨黄普基:《历史记忆的集体构建:“高丽棒子”释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 年第5 期。如今,一些中国学者在谈论“朝鲜籍日军”时,也仍然用“高丽联队”来称呼这一群体,说明时至今日,许多国人仍然对自己的老邻居一无所知。⑩黄春锋:《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中的朝鲜籍士兵》,第251 页。

结 语

朝鲜籍日军的这段历史给人以一定的启示。首先,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今人使用更为宏观的视野来看待抗日战争。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不只有中日两方,还有在当时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人民。通过1938 年的“特别志愿兵”制度以及1944 年的征兵制度,日本政府将大量朝鲜人纳入自己的部队,试图以此补充兵员并提高朝鲜人对宗主国的忠诚度。当然,也有很多朝鲜人在半岛上进行反日活动,有些还来到中国组织了“朝鲜义勇队”等抗日队伍,与当地军民并肩作战。因此,抗日战争不仅影响了中国和日本,而且在朝鲜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第二,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朝鲜籍日军对日本殖民者的态度不尽相同。在“特别志愿兵”制度下,虽然大多数朝鲜士兵是自愿参军的,但他们的平均文化程度很低,入伍的原因也大都是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所以他们不执著于朝鲜民族的复兴,也不理解日本宣扬的文化观念。征兵制施行后,更多的朝鲜人被迫加入日军,受到日本官兵的歧视和压迫后,许多人选择叛逃。当然,也有部分朝鲜青年完全接受日本的洗脑宣传,跟随日军战斗至最后一刻。现在讨论朝鲜籍日军时,应注意这一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不可一概而论。

第三,抗战时期部分媒体报道因为不了解朝鲜的情况或者出于宣传需要,对朝鲜籍日军的人数和事迹有所夸大。抗战胜利后,以往的伪报、流言没有得到及时指正,导致今日部分中国人仍然对朝鲜籍日军有些不符合史实的想象,这是令人遗憾的。

猜你喜欢

朝鲜人日军士兵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士兵独白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19世纪中叶朝鲜人向俄国远东移民原因探析
近代在津朝鲜人概述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古代士兵黥面琐谈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