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对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分析及对NSE S100β和Aβ的影响分析研究

2020-05-07刘玉梅王占晖张秀欣宋秀云

河北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罗哌初产妇卡因

刘玉梅, 王占晖, 张秀欣, 宋秀云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山东 青岛 266300)

分娩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个体的过程,在此期间产妇会承担巨大的痛苦。在国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分娩疼痛是女性必须经历的过程,导致分娩疼痛一直被忽略[1]。既往已有研究指出分娩产生的痛苦会导致产妇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易对自然分娩失去信心,导致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同时分娩疼痛引起的恐惧、焦虑等心理还会引发神经内分泌反应、血管收缩等,会导致胎儿出现宫内缺血、缺氧等,对新生儿带来不利影响[2]。因此产妇分娩时出现的疼痛应当给予重视。目前临床针对分娩镇痛的方法较多,如硬膜外麻醉、针刺镇痛、椎管内阻滞麻醉等,其中硬膜外麻醉临床应用较多,可有效缓解产妇疼痛,然而不同的硬膜外给药方式也会对镇痛效果及分娩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硬膜外持续给药[3]。基于此,本次研究分别对我院86例初产妇行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持续给药,并对其镇痛效果及分娩结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接受分娩镇痛的86例初产妇纳入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3~29岁,平均(26.31±2.43)岁;孕周36~41周,平均(38.22±1.04)周;体重50~66kg,平均(57.52±7.33)kg;孕次1~2次,平均(1.54±0.31)次;对照组:年龄23~29岁,平均(26.42±2.11)岁;孕周36~41周,平均(38.31±1.12)周;体重50~66kg,平均(57.43±7.32)kg;孕次1~2次,平均(1.47±0.28)次;两组基础资料年龄、孕周、体重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纳入标准:①均为初产妇;②足月、单胎妊娠,经检测胎儿、胎盘正常;③22~35岁;④为产妇及家属讲解本次研究目的、方法后产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已知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者;②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症或阴道分娩禁忌症;③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④精神异常,认知、听力障碍者。

1.2方法:两组产妇均在麻醉前对无创血压、心率、脉搏等进行检查,并开放吸氧措施。待产室及分娩室温度维持在20~24℃后,于L3~4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完成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cm,随后给予1.5%利多卡因(生产批号:20100930,生产单位: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3mL,确认无脊麻及误入血管后首次注入0.125%罗哌卡因(生产批号:20100211,生产厂家:瑞典AstraZeneca AB)及0.4μg/mL舒芬太尼(生产批号:20100211,生产厂家:德国EuroCept B.V.)10mL。麻醉过程中使用2个韩国ACE公司生产的奥美AM360/380注射泵,一个注射泵用于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对照组硬膜外持续给药),另一个注射泵用于患者自控镇痛,2个注射泵内均置入0.08%罗哌卡因及0.4μg/mL舒芬太尼4μg溶液;其中观察组在首次用药后75min以速率法输注罗哌卡因及0.4μg/mL舒芬太尼10mL/h,对照组在首次用药15min后持续硬膜外输注罗哌卡因及0.4μg/mL舒芬太尼10mL/h;自控镇痛产妇可因需使用,剂量3mL/次,锁定时间30min,限量12mL/h。

1.3观察指标:①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在两组产妇镇痛前及镇痛后不同时点进行评估(宫口开至3cm、宫口开至6cm、宫口全开、胎儿娩出),评分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无疼痛)~10(疼痛剧烈)分。②分娩方式:于两组产妇分娩结束后统计产妇分娩方式。③血清检查:分别在两组产妇镇痛前及镇痛结束后3d抽取颈内静脉血7mL,经离心后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S100β)、β淀粉样蛋白(Aβ),各项指标均以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过程严格遵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④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镇痛前后VAS评分对比:组间对比,两组镇痛前及镇痛后不同时点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镇痛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镇痛前后VAS评分对比[分,

注:与镇痛前对比行不同时点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

2.2两组分娩方式对比: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助产、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分娩方式对比n(%)

2.3两组镇痛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两组镇痛前后NSE、S100β、Aβ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9.30%vs16.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本次研究共出现11例不良感应,其中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头晕均为轻微反应,其中皮肤瘙痒、心动过速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表3 两组镇痛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

表4 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 论

分娩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过程,但分娩时带来的剧烈疼痛往往会导致产妇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进而选择剖宫产,这是我国剖宫产率高的重要原因[4]。分娩时产生疼痛是由子宫平滑肌规律宫缩引起,同时子宫平滑肌功率宫缩还会引起盆底受压、宫颈扩张,进一步增加分娩疼痛[5]。因此产妇分娩时选择何种有效的方式进行镇痛已成为众多临床医师及产妇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次研究实施硬膜外麻醉对产妇进行镇痛,并采取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硬膜外持续给药两种方式进行镇痛,旨在探讨两种给药方式的镇痛效果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初产妇的分娩镇痛提供帮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镇痛后不同时点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表明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硬膜外持续给药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均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而舒芬太尼则是一种高脂溶性阿片类药物,可与硬膜外脂结合后发挥镇痛效果,两种药物均是临床常用的镇痛药物[6,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对初产妇进行镇痛,故镇痛后组间VA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阴道助产、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剖宫产率。张建波[8]等研究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对镇痛分娩的影响时指出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可降低阴道助产、剖宫产率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笔者分析原因可能与观察组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减少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的用药剂量密切相关,与赵晓亮[9]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麻醉往往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并引起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10],而NSE、S100β、Aβ是预测认知功能障碍的常用血清指标,本次研究对两组产妇镇痛前后NSE、S100β、Aβ进行检查,发现两组镇痛前后NSE、S100β、Aβ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可见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硬膜外持续给药不对初产妇NSE、S100β、Aβ水平产生影响。另外两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9.30%vs16.28%)无显著差异,可见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硬膜外持续给药均可用于初产妇的分娩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郑磊[11]等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综上,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及硬膜外持续给药均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不对NSE、S100β、Aβ水平产生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对之下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具有阴道助产、剖宫产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罗哌初产妇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