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双向互动及启示
2020-05-07周鹭
周鹭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9)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肯定了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地位,“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1]五四运动虽然已过去百年,但其精神仍然熠熠生辉,挖掘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五四运动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响应,所以比辛亥革命更深刻。”[3]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遇到了重重阻碍,五四运动促进了其传播。
1.五四运动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国工人阶级以刊物为载体,以罢工罢课斗争为武器,以讲演宣传为平台,站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线,与反对马克思主义、镇压五四运动的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进行博弈和斗争。
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知识分子是推动五四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为阵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8年7月,李大钊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发表,是中国最早欢呼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天安门发表演说——《庶民的胜利》,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真面目;1918年11月,李大钊的《Bolshevism的胜利》对Bolshevism进行了详细介绍;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新纪元》,号召劳动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4]
广大青年和工人以罢工罢课为武器,壮大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基础,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广大青年学生不仅罢课开展斗争,而且积极动员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火烧赵家楼。5月5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罢课,北京学生联合会成立,积极领导和组织各校学生进行斗争,并发起了抵制日货、购买国货的运动。6月3日,学生再次游行讲演,六三运动发生后,北洋军阀政府大肆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中国,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5]21-31。中国工人阶级受到学生运动、马克思主义的鼓舞和指导,不断发展壮大。五四运动时期,工人罢工斗争,工商界各行业代表集体筹组中华工业协会,开展救国的系列行动。1919年5月,中华工业协会组织讲演团,往工厂作爱国宣传,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主张营救被捕学生,设立工人医院、义务学校,发行《劳动周刊》[6]626-632。北京以徐世昌、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表示“即日一律上课,毋得借端旷废,致荒本业。”[6]297段祺瑞污蔑学生爱国运动,主张山东问题签字和约[6]703-704。英法美日等帝国主义镇压和破坏五四运动,英国公共租界巡捕行凶,拘捕爱国人民[6]744-745;法国镇压上海五四运动,“除海军外,法国商团和救火队,于必要时也参加防护工作”[6]707;日本威胁上海封建军阀镇压反日运动,声称反日运动“妨害对本邦商人进行各种交易。”[6]798-799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不同政治力量就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展开了博弈,是进步力量与落后力量的博弈,是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博弈,是无产阶级利益与军阀利益、帝国主义利益的博弈。先进知识分子、广大青年学生、中国工人阶级在同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的博弈和斗争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壮大了自身力量,并通过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五四运动中思想文化的碰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五四时期,中国存在着封建旧思想与反封建的新文化思想、社会改良思潮、外来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是政治力量的斗争,是中国选择何条道路的博弈,思想文化的碰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一是封建旧思想与反封建的新文化思想的碰撞与斗争。
1918年底到1919年初,新文化遭到集中攻击,北洋军阀一面通过反动报纸散布北大驱逐进步教授的谣言,一面利用御用议员在国会中提出弹劾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议案,同时动员一切守旧势力对“过激主义”以至一切新思想进行“围剿”[7]11-12。桐城派文人林纾在《林琴南致蔡元培书》中指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不类闽广人为无文法之啁啾”,表明了其封建保守思想。对此,陈独秀在《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中指出“林琴南怀恨《新青年》,就因为他们反对孔教和旧文学。”[8]与此同时,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报刊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反封建文化运动的论著,如1918年3月,陈独秀发表文章《驳康有为共和平议》,论述中国实行共和之弊,“求共和适得其反而得帝制。求共和适得其反而得专制。”[9]1918年7月,鲁迅发表《我之节烈观》,批判康有为“虚君共和”的主张以及灵学派“极古奥的思想”,揭露封建节烈观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妇女的残害[10]。封建旧思想遗毒较深,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作为支撑,对封建旧思想的强烈批判和对新文化的介绍有利于打击封建逆流,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是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7]27。1919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所谓的“高谈主义”,主张研究具体问题。对此,1919年8月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阐释了“问题”与“主义”之间的关系,强调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11],此后,双方又多次展开论战讨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反映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关于中国问题、中国道路的论战,改良主义者反对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改变现存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进行革命斗争才能改变现状。
三是马克思主义与外来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
外来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主要有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存统对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这是主张资本主义的别名,因为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主张蚕食主义,反对暴力革命[12]。陈独秀、陈望道等人与张东荪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发表在《新青年》上,张东荪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而增加富力就是开发实业”。陈望道进行反驳,“你所谓‘开发实业’难道想用‘资本主义’吗?[13]此次论战从1920年11月开始,持续时间长,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人纷纷撰文,对张东荪、梁启超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批判,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告终。无政府主义是与无产阶级科学社会主义为敌的小资产阶级反动的社会政治思潮,其内部存在许多派别,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继承了中国无政府主义创始者刘师复的衣钵,宣扬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反对一切强权,主张绝对自由,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以朱谦之为代表的的另一些人,自称新虚无主义者。他们认为“无政府革命还是半截的,不彻底的”[7]91-95。无政府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受到迷惑,对此,共产主义者开始反击。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批判了无政府主义的基本观点。此后,《新青年》陆续发表了《社会主义批评》《讨论无政府主义》《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文章[7]96-97,如1921年陈独秀针对区声白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驳斥,“我们唯一的使命只有改革社会制度……决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14]总之,共产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驳斥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虽然还存在一定不足,但其肯定了组织、纪律、领导等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富有组织性纪律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也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传播的过程中,五四运动是重要的关键点,同时涌现出大量的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热血青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方向标和动力机
五四时期,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报刊对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进行了众多的宣传报道,使广大群众开始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启发了民智。
1.增强了青年的爱国情感,转换为爱国行动
五四运动时期,各校学生进行爱国演讲,鼓动商界,坚持罢市,维护国家权益,凸显了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如北京大学等学校青年学子游行示威,喊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上海学子以高亢的誓言宣示了上海学联的成立,并将继续进行有组织的斗争,“谨以是日共组学生联合会,期合全国青年学生之能力,唤起国民之爱国心,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6]6001919年5月26日,上海男女各校学生二万余人罢课宣誓“吾人期合全国国民之能力,挽救危亡,死生以之,义不反顾”[6]256。此后,上海学联开展了拒签合约、惩办卖国贼、抵制日货等爱国行动。1919年6月,京津宁沪等地学生代表发起了筹备全国学联的事项,并开展爱国宣传活动,主张惩办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力争青岛保留问题,6月16日,全国学联正式成立[6]615-621。南洋女子师范学生还编写了“救家先救国,国亡家也亡,汝如欲爱国,国耻不可忘”等10首爱国歌[6]410。全国各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上海的“三罢”斗争,“6月5日晚此间(南京)获得沪上罢市消息,次晨即由学生联合会在金陵大学开会讨论办法,至十一时后,即有学生多人分头向大街各商号婉言劝导,不移时全城商店一律歇业闭门。”[6]412“厦门学界闻北京政府拘禁学生,愤慨异常,特开公民大会,散布传单。”[6]413
2.促使了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
《新青年》杂志成为了反对封建旧道德、旧礼教,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推动力量。李大钊等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先进知识分子也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向社会宣传,使国人特别是青年学子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李大钊同志的直接引导下,北大学生当中这时已经出现了邓中夏同志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坚定革命者。这部分人数量上虽不多,然而正是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就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做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也正是他们在五四运动中领导斗争,发挥了核心作用。”[16]142青年学生不仅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还致力于推销和介绍进步书刊,以实际行动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南洋公学)同学中有九人发起,组织一书报贩卖处,向各书局批发新书。……不仅不牟利,且自出车费”[6]537,体现了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品性。在周恩来等同志的组织下,天津成立了“觉悟社”,创办了《觉悟》刊物。觉悟社还邀请李大钊同志进行指导,进一步促进了青年对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16]175-177。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开办了平民女校,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使青年学生特别是女青年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那时,我们阅读的理论书籍,主要是《共产主义A.B.C.》和《反杜林论》。经过学习讨论,我们逐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懂得了存在决定意识……我由此确立了信仰,相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只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6]296-298
3.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北洋政府、帝国主义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与中国的封建旧思想、社会改良思潮、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外来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等进行驳斥,证明了后者的主张和道路并不能拯救中国,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强大生命力,也凸显了当时的旧中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政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受到了不同势力的重重打压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击中不断成长,积累了经验,探索出一条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爱国青年逐渐增多,也认识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广大爱国青年主动将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起来。“五四运动把我从一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变成一个旧社会的叛逆者。五四运动使我接近了党,推动我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16]3001920年8月16日,北京4个进步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青年工读互助团、人道社、曙光社,应天津觉悟社邀请,在北京陶然亭集会。会后,五团体共同发表了《改造联合宣言》和《约章》,宣言提出号召:“到民间去!”在李大钊同志的影响下,先进青年们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向与工农结合的道路[5]35-36。
三、新时代背景下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双向互动的启示
五四运动虽已过去百年,五四运动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退,新时代背景下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双向互动有着新的启示。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到国人初步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历了重重打压和激烈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为宣传、捍卫、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主义”和思潮,代表着不同的道路。中国最终成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进入新时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错误社会思潮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消解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17]。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像五四运动时期诋毁马克思主义和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必须加强警惕,对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言论进行驳斥。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一是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8]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用好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9]。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入新时代,2019年8月9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将再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三是要善于分辨各类错误思潮,并作斗争,还原事实。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崛起之后,采取了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如干涉中国内政、挑起中美贸易战、发表反马克思主义言论等。此外,意识形态输出是美国遏华制华的惯用的较隐蔽的一种方式,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也为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美国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实施网络渗透、以资本优势为主导进行网络策反、以信息强权为利器展开网络围攻、以强势话语为载体强化网络宗教传播[20]。
因此要加强舆论监督和网络管理,对各类错误思潮要敢于揭穿其虚伪的表象,善于看到其背后的本质,明确错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别,并进行有力驳斥。
2.充分发挥青年主力军的作用
五四运动时期,广大爱国青年是捍卫国家权益的重要群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力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第一人李大钊不到30岁,五四运动思想指导者陈独秀不到40岁,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时才21岁。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的毛泽东才27岁,五四运动的主要力量——广大爱国青年学子正值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1]。
一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
五四运动时期,爱国青年喊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当时青年的理想是救亡图存、捍卫国家权益。进入新时代,当前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期,需要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将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
二要引导新时代青年热爱伟大祖国。
五四运动激发了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群众的爱国之情,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国。“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
三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担当时代责任。
五四运动时期,广大青年自觉肩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与各方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五四运动前夕,毛泽东同志还和预备班的学生们促膝相谈,纵论天下大势和怎样唤起工人,指出中国解放应走的道路[5]11。百年前,广大爱国青年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力量,甚至牺牲了生命,新时代中国的成就离不开百年前的努力和积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担当时代责任也将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过程。
四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勇于砥砺奋斗。
五四时期的爱国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斗在一线,进行罢课斗争,为了救国救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办期刊,组建团体,进行宣传。进入新时代,国家为广大青年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世界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众多机遇和挑战,中国青年只有砥砺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理想,才能助推国家的前进。
五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练就过硬本领。
爱国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历练,经受考验的众多青年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如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发展壮大中起了关键作用。进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愈高,青年时期是学习知识、练就本领的黄金时期,青年要善于抓住时代的机遇,练就过硬本领,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更为人民和国家贡献才智。
六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
五四时期涌现了众多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不畏强权暴力的革命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高尚品德修为的践行者,实现了人生理想、诠释了人生价值。进入新时代,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物质强国,也是精神强国,需要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品德修为。
3.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
从宏观来看,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我国国情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从微观来看,需要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戴维·贝罗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传播过程研究是研究传播的各个要素,即信源(S:Source)、讯息(M:Message)、渠道(C:Channel)、受者(R:Receiver),也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要探究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所形成的传播现象的结构。贝罗的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21]。结合宏观和微观的视角,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需要从4个方面加强。
图1 贝罗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是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整体素质。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能否将信源进行有效传播,与传播者的传播技能、态度、知识、在社会系统中的身份、文化水平等相关。如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先进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离不开他们发挥的巨大作用。进入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要求更高,要与时俱进,加强传播技能的学习,以高度严谨的态度进行宣传,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以身作则,扮演好社会系统中的身份,提升文化水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二是活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表达。
讯息的处理也是传播过程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理论,传播者要学会正确加工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活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拉近群众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既有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又有语言的准确度和柔软度以及情感的温度。
三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载体和方式。
不同传播渠道反映了不同的传播载体和方式,要注重调动受众的各种感官。“风潮期间是以运动的丰富文献而引人注意的。各式各样的传单、漫画传播着,捕房所采集到的不下五百种。”[6]763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靠宣传演讲、书籍、报刊杂志、传单、漫画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有利于广大群众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工人、农民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进入互联网时代,如果只借助传统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网络空间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势必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需要应用新媒体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载体和方式。如在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通过视频、文字、漫画、歌曲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更易让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众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四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
受众是传播的落脚点,受到传播技能、态度、知识、在社会系统中的身份、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年龄、知识水平等的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接收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五四运动时期,面对不同群体,共产主义者采取了不同的宣传方式。如1919年初,北京大学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对劳动群众进行通俗易懂的讲演[22];针对封建旧思想、社会改良思潮、外来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拥护者的争论则采用了刊登文章和报刊论战的形式进行驳斥,向广大知识分子阐明马克思主义真理。进入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按照“大锅饭”标准推广,而是有必要针对不同群众进行“定制服务”。如针对广大在校大学生,可以按照不同阶段,回到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品读经典,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结构,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针对中小学生,除了理论的学习,可以多利用视频、音频等深入浅出介绍马克思主义;针对社会上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民群众,可以从高校中组织马克思主义宣讲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