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脑梗死早期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率影响评价
2020-05-07殷巧红
殷巧红
(宝应县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 扬州 225800)
脑梗死别称即缺血性脑卒中,此病症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的发病概率占据在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导致此疾病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部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现象,进一步造成血栓出现,继而致使管腔呈狭窄以及闭塞状态,最终使得病变血管的供应区脑组织发生坏死现象,严重威胁患者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脑梗死拥有极高的发病风险、致残风险以及死亡风险等特点。基于此,本文将围绕CT在脑梗死早期临床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准确率影响予以探析和评价,将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选出50例当作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现将研究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节点范围确定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将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选出50例当作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参与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已被MR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其中共有28例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于54岁至81岁间,中位数(67.58±3.97)岁;发病时间在1h至21h间,中位数(11.32±1.04)h。患者在入院时均存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现象,一些患者还存有偏瘫、大小便失禁或是昏迷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施以颅脑CT检查手段,协助患者行平卧位姿势,以颅底听眦线开始由上施以横断位持续性的扫描工作,扫描至颅顶则停止,将扫描层厚设定至8mm,将矩阵设定至512×512,在扫描期间应该着重查看患者丘脑、脑干以及基底节等位置,确定患者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数目、结构、密度、边缘状况与其和邻近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若患者检查结果呈阴性,应于常规阅片以后展开窄窗阅片或是反转阅片[2]。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施以颅脑CT检查手段,将MR检查的结果视为金标准,观察评价颅脑CT检查针对早期脑梗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6.0软件施以数据探析,若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组间差异性,则以P<0.05展开。
2 结果
参与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已被MR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其中共有28 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5 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有1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CT检查出的脑梗死患者共有47例,其中共有2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有1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因此,颅脑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4.00%(47/50),颅脑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MR比较后发现,两组组间比较结果并无明显差异(x²=3.0928,P=0.0786),详见表1。
表1 颅脑CT检查早期脑梗死疾病的诊断准确率[n(%)]
3 讨论
由于脑梗死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中,因此属于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活品质的一种疾病,接受早期临床诊断以及早期疗护措施,对于保证脑梗死患者的健康安全、减少脑梗死病死风险以及致残风险等方面均具有众多积极作用,此疾病拥有发病急骤且早期无前驱临床症状等特点,但是患者脑部病灶组织的具体坏死程度,会随着血栓位置以及大小的不同从而产生一定的差异[3]。CT检查属于近些年来临床早期诊断脑梗死疾病经常使用的诊断方式之一,该检查具备较低费用、无创伤性以及较高准确率等优势。相关文献中指出,颅脑CT检查模式针对于脑梗死患者病灶位置以及大小的诊断准确率,一般保持在70%至90%左右,而出血性脑梗塞的颅脑CT检查则会显示在大片低密度区域中,可发现无规则的斑片状高密度影表现,其低密度区相比脑血肿而言更为宽广,同时出血灶显示为散在小片状,因此出血性脑梗塞的鉴别工作更加容易,其准确性可高达100%[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此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已被MR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其中共有2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有1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CT检查出的脑梗死患者共有47例,其中共有2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有1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因此,颅脑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4.00%(47/50),颅脑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MR比较后发现,两组组间比较结果并无明显差异(x²=3.0928,P=0.0786)。由此可说明,颅脑CT检查作用至早期脑梗死疾病的诊断工作中拥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针对于出血性脑梗塞疾病的诊断更具准确性,因此,临床早期展开CT检查能够有效将脑出血予以排除。但是颅脑CT检查虽然对脑梗死的诊断较为准确,可若针对梗死病灶不足8mm且发病时间不超过24h,又或是处在小脑以及脑干位置的患者而言,判断准确性难获较高保障,所以针对此类患者,临床需要在短时间内实行复查工作从而防止漏诊现象的出现[5]。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颅脑CT检查模式,可以为早期脑梗死临床诊断工作予以准确性保障,临床可将其大力提倡并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