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差异分析
2020-05-07管在勇
管在勇
(高邮市人民医院,江苏 高邮 225600)
跟骨骨折是一种多发性骨折类型,主要骨折原因包括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对跟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骨折分型选取适当的治疗方式,若患者为Sanders Ⅱ、Ⅲ型,则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临床以外侧L形入路术为主,但经临床实践表明,该种传统治疗方式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微创手术跗骨窦入路渐渐成为治疗该病症的首选方式[1]。本文为跟骨骨折使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纳入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44 例,研究组44 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2 例、22 例;年龄区间是23 岁至59 岁,年龄平均值(37.12±4.23)岁;坠落伤、交通事故伤、跌倒伤例数分别为16例、18例、10例;骨折分型:Ⅱ型、Ⅲ型分别为30例、14例。研究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3例、21例;年龄区间是22岁至58岁,年龄平均值(35.65±5.77)岁;坠落伤、交通事故伤、跌倒伤例数分别为17例、19例、8例;骨折分型:Ⅱ型、Ⅲ型分别为28例、16例。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大致相似,可以进行对比,即P值大于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使用外侧L形入路法手术,为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后,体位选取健侧卧,在跟骨外侧进行L型切口,直达骨面后,掀翻全层皮瓣,使用斯氏针撬拔骨块,并通过克氏针固定,将跟骨高度和关节平整度恢复后,再由X射线透视进行确认,之后使用适当的钢板做固定,最后依次缝合皮瓣,留置引流管。
研究组:为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法手术,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体位为健侧卧,麻醉完成后在外踝跗骨窦做切口,长约4-5厘米,与足底平行,将皮肤、筋膜层逐层切开至骨折端外露,通过斯氏针对骨折块进行撬拔,对跟骨高度进行复位、调整,并对内翻畸形进行纠正。在X射线透视下确认复位后,使用适当的钢板放置在跟骨外侧皮下,留置负压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影像学情况、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测量结果包括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四方面;足部功能恢复情况通过AOFAS、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定,AOFAS评分越高表明足部功能恢复越好,VAS评分越低表明痛感越轻,Maryland评分越低,表明足部功能恢复越差。并发症包括皮肤浅表感染、皮缘坏死、腓肠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四方面。
1.4 统计学方式
本研究88例跟骨骨折患者所有研究结果均录入SPSS22.0软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影像学、Manland评分、AOFAS评分以及VAS评分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对比表述方式为(均数±标准差)(),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通过X²检验形式校准,表述方式为(n%)表示。P<0.05作为本研究统计学校准基线。
2 效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别明显,存在统计学价值,P值小于0.05,如表1所示。
表1 并发症发生率相比[n(%)]
2.2 影像学、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相比
两组影像学、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没有统计学价值,P值大于0.05,如表2所示。
表2 影像学、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表2 影像学、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科技水平逐渐提高,加之人们对跟骨骨折相关知识的不断深入,手术逐渐成为跟骨骨折Ⅱ型、Ⅲ型的主要治疗方式[2]。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当中,外侧L形入路使用率较高,但因其具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目前已被跗骨窦入路逐渐代替[3]。外侧L形切口入路创面剥离范围较大,容易损坏跟骨外侧血供,且钢板置入易对关节面形成撞击,导致软组织损伤。但外侧L形切口入路术中骨折线显露明显,对骨折复位十分有利,且对腓肠神经的损伤几率较小。跗骨窦入路创口较小,能够最大限度保护皮肤、血管、肌腱、神经不被损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从本文研究可见,两种入路方式下,患者的跟骨骨折恢复状况没有明显差异,均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在并发症方面,跗骨窦入路手术方式更具有安全性,更具有治疗优势。
综上所述,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形入路手术方式对跟骨骨折均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跗骨窦入路并发症更少,临床应用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