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抗菌治疗用药情况的分析

2020-05-07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9期
关键词:败血症万古霉素脑膜炎

王 超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徐州 221600)

无乳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链球菌,主要分布在人体生殖道与肠道内,可在孕产妇与新生儿中分离,诱发新生儿出现感染、败血症以及脑膜炎等,其中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最为常见。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可发现: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中,针对此疾病多选择抗菌药物治疗,但应用不同的抗菌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相关研究者认为:针对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疾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从而选择合理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进一步提升预后,抑制疾病恶化,改善新生儿机体不适[1]。因此,本文就针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抗菌治疗用药情况的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到2020年8月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足月新生儿12例,早产新生儿6例,其中胎儿窘迫3例,胎膜早破3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13例,剖宫产分娩5例;体重:正常11例,极低体重4例,偏重体重3例。发病时间:出生7d内发病10例,出生7d后发病8例。选入标准:①通过血培养、胃液培养确诊为无乳链球菌败血症;②新生儿家长对本次调研相关书面文件自愿签订;③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剔除标准:①家长存在精神疾病者;②中途退出或者不接受医师安排治疗方案者;③家长认知障碍或语言沟通障碍者;④对本次治疗必用抗菌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新生儿与其母亲的产前资料进行查阅,比如胎龄、分娩方式、在院天数、相关检查结果等方面进行观察,并给予新生儿相关抗菌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并统计相关检测结果,记录新生儿抗菌药物用药情况以及预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临床症状表现

18例新生儿出现早发感染11例,其中黄疸8例,呼吸衰竭3例,合并肺炎10例,晚发感染7例。

2.2 新生儿相关检查结果

18例新生儿实施血常规检查,其中血小板计数异常者15例,C-反应蛋白异常者14例,其中10例新生儿入院后C-反应蛋白呈升高模式。1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共培养出无乳链球菌24株,其中,胃液标本培养无乳链球菌10株,血液标本培养无乳链球菌14株,青霉素、氨卡青霉素、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对无乳链球菌敏感性强,而氧氟沙星、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耐药性较高。具体见表1

表1 无乳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n,%)

2.3 抗菌治疗用药情况与预后

18例新生儿在未实施病原菌培养前,对其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当病原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出来后,对新生儿实施针对性治疗,其中10例患儿应用利奈唑胺、青霉素、头孢美唑、磺苄西林或者万古霉素开展治疗,共治疗14d,患者疾病好转出院;对3例患儿应用利奈唑胺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或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开展治疗,共开展20d治疗,新生儿病情稳定出院;1例新生儿应用头孢曲松治疗14d后,由于血象偏高,更改为万古霉素治疗7d后,病情稳定出院;1例新生儿应用万古霉素联合青霉素治疗14d后,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更改治疗方案未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治疗14d后,病情痊愈出院;1例患者初期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根据药敏结果后更改为万古霉素治疗14d后,痊愈出院;1例患者通过磺胺嘧啶、万古霉素以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仍未好转,转院治疗;1例新生儿治疗7d内,家属放弃自动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选择正确、安全的抗菌药物开展治疗,可有效抑制疾病恶化,改善新生儿机体不适,确保其机体健康发育。临床中,针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针对方案较多,其中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此疾病金标准,具有较高的检查率与诊断优势性,而尽早对疾病进行诊断,并加以干预,可快速调节新生儿机体不适,提高预后。但,近年来抗菌药物类型逐渐增多,人们错用、乱用药物情况愈加明显,而新生儿属于特殊群体,对其所应用的药物需慎重选择[2]。所以,为进一步保证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新生儿先实施血培养与药敏试验非常重要,可根据结果选择相关抗菌药物,再加以治疗,从而减低抗菌药物滥用情况。

无乳链球菌是诱发新生儿出现败血症、肺炎以及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其可分布在孕产妇生殖道中,在分娩期间导致新生儿感染。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可发现: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长模式,尽早对疾病进行确认,并开展相关治疗对新生儿的机体健康状态与生长发育有着积极影响。

临床中,将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具体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前者是指出生7d出现肺炎与败血症,后者是出生在7d-90d出现脑膜炎。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得知:18例新生儿出现早发感染11例,其中黄疸8例,呼吸衰竭3例,合并费用12例,高胆红素血症2例,晚发感染2例。18例新生儿实施血常规检查,其中血小板计数指标异常者15例,C-反应蛋白指标异常者14例,1中10例新生儿入院后C-反应蛋白指标呈升高模式。1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共培养出无乳链球菌24株,其中,胃液标本培养无乳链球菌10株,血液标本培养无乳链球菌14株,其中万古霉素、氨卡青霉素、头孢曲松与青霉素对无乳链球菌敏感性强,其次为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而氧氟沙星、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耐药性较高;这表明无论早发型感染或晚发型感染,多数新生儿的血常规检查异常,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指标上升或下降,针对入院后C-反应蛋白指标升高的新生儿可能存在其他并发症,可通过脑脊液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认。临床中,根据相关检查结果,给予新生儿抗菌药物治疗,多数新生儿治疗14d病情好转,出院。通过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实施抗菌治疗用药情况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出:针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实施抗菌药物治疗多数14d病情稳定,出院,而对于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多数需治疗20d以上,脑脊液方可恢复正常。所以,针对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应选择易渗透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开展治疗,并根据血常规等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进而提升预后,确保新生儿用药安全性。有研究在文中指出:含有无乳链球菌的母乳是新生儿晚期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潜在感染源之一,与母体传播无乳链球菌机制不同,需在治疗方案加以调整[3]。也有相关研究者认为:早发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新生儿起病急,临床特征明确,通过抗菌治疗预后较为理想,而晚期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病情较为隐秘,多伴有化脓性脑膜炎,治疗难度较高,易诱发神经系统后遗症[4-5]。

综上所述:新生儿无乳链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偏高,可选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作为首选抗菌治疗药物,对于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建议选择可穿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猜你喜欢

败血症万古霉素脑膜炎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常规剂量万古霉素治疗后血清万古霉素浓度<10 mg/L的影响因素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动物性食品中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Vaccination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