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及CT表现
2020-05-07刘杰郭建辉梅笈王飞邹新强
刘杰,郭建辉,梅笈,王飞,邹新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我国最初发生在湖北武汉,2020 年1月20日,COVID-19 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1]。本文通过对多组家族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加深对现阶段病毒传播方式、特点及以及对肺的损伤程度的认识,旨在探讨更有效的阻断疫情方法。
材料与方法
1.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
搜集本院2020年2月7日-2020年2月22日经呼吸道标本RT-PCR检测证实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的3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临床和CT资料。患者共计9例,男4例,女5例,年龄9个月~72岁,中位年龄35岁。三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家族关系见图1。
第1组家庭:①刘X(患儿婶婶),女,34岁,居住在常德,首先发病,发热4天后于2020年2月6日入院就诊,检测体温为37.8~38.3℃,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白细胞计数下降(2.55×109/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②肖XX(患儿叔叔),男,42岁,自武汉回常德后出现气促和乏力3天,于2020年2月7日来本院就诊,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③何XX(患儿母亲),女,38岁,常德人,与刘X有密切接触史,无症状,刘X发病后于2020年.02.10予以筛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核酸(+); ④刘XX(患儿爷爷),男,63岁,常德人,无症状,与肖XX有密切接触史,于2020年2月10日进行筛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⑤刘XX(患儿):女,9个月,常德人,无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于2020年2月11日进行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图1 三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家族关系示意图。
图2 第1组家庭胸部CT。a)病例1(叔叔)的肺部未见明显异常;b)病例2(婶婶)的左肺下叶胸膜下可见磨玻璃影(箭);c~d) 病例3(母亲)的两肺下叶胸膜下可见少量磨玻璃影(箭);e)病例4(爷爷)的双肺未见明显异常;f)病例5(侄女)的双肺未见明显异常。
第2组家庭:⑥邹XX(丈夫),男,37岁,首先发病,有疫区逗留史,无明确接触史,发热7天后入院,体温37.4℃~38.4℃ ,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2020年2月10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⑦鲍XX(妻子):女,35岁,邹XX的妻子,有咽喉不适、发热?天,入院时体温37.4℃,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于2020年2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第3组家庭:⑧孙XX(女儿),女,30岁,与父亲在武汉打工,返回常德后当地医务人员予以定期检测,于2020年2月9日(回常德后第?天)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无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⑨孙X(父亲):男,52岁,孙XX的父亲,武汉打工,无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2020年2月14日筛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2.CT检查方法
使用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膈角下方层面,扫描参数:层厚5 mm,层间隔5 mm,120 kV,自动管电流,矩阵512 mm×512 mm。将原始扫描数据采用1.0 mm层厚进行薄层重建。
3.图像分析
由2为具有10年以上胸部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独立进行阅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肺内是否存在病变,病变数目、分布及征象(形态、密度、空气支气管征、小血管影增粗、小叶间隔增厚等)。当判定结果有分歧时,经过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
结 果
1.第1组家庭
从武汉归常德的叔叔、婶婶先出现发热、乏力等临床症状,叔叔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婶婶CT显示左肺下叶胸膜下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其内小血管影增粗,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轻型)表现。随后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侄女及其母亲、爷爷核酸筛查为阳性,但均无临床症状,此3例中母亲的胸部CT示两肺下叶胸膜下多发小片状GGO,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轻型)表现;另外2例胸部CT无异常征像(图2)。
图3 第2组家庭胸部CT。a)病例6(妻子)的左肺下叶胸膜下可见磨玻璃影(箭);b)病例7(丈夫)的右肺上叶气管血管束旁可见磨玻璃影(箭)。 图4 第3组家庭胸部CT。a)病例8(女儿)的双肺未见明显异常;b)病例9(父亲)的双肺未见明显异常。
2.第2组家庭
夫妻二人流行病史不详,均出现发热,胸部CT检查示妻子的左肺下叶胸膜下磨玻璃影,丈夫的右肺上叶气管血管束旁磨玻璃影,均符合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表现(图3)。
3.第3组家庭
两例患者均为自武汉回常德,无症状,CT扫描未见明确异常改变(图4)。
讨 论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途径传播可疑,其具有高度传染性(尤其是人群聚集地或家庭范围),潜伏期1~14 d,多为3~7 d。与中东呼吸综合征和H7N9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有类似的影像学表现[2]。目前国家卫健委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COVID-19分为四型,不同类型CT表现有所不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将其CT表现分为4期:①早期,病变多位于肺外周或胸膜下,以GGO多见,可见增粗的血管和厚壁支气管穿行;②进展期,病灶分布区域增多,可累及多个肺叶,病灶范围可融合扩大,密度增高,呈不规则形;③转归期,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肺实变逐渐消失,渗出物被机体吸收或机化,病变可完全吸收,部分可残留索条影;④重型和危重型,双肺弥漫性病变,少部分患者呈“白肺”表现,48 h内病灶范围增加50%,病变以实变为主合并GGO,纤维条索[3-5]。从常德地区79例确诊病例中,共22人存在家庭关系,占总数的28%,分析上述三组家庭,临床表现阳性4例,血常规检查阳性1例,影像表现阳性4例(均为轻型),隐性感染4例。因此,笔者分析:①新型冠状病毒经过武汉初始及1代传播,已进入到2~3代传播,病毒对肺的攻击力在人群(无基础病史)中可能有所下降,表现为临床症状轻微或无,CT表现多为轻型或无异常;②隐性感染者呈现相对比例上升的趋势,这导致社会排查难度增加,随着全国各地工厂、工地的复工,目前仅采用的在进出通道处体温检测的手段,不足以排查出这些隐性感染者,导致聚集感染的风险增大;③文献报道幼儿感染者少,但在特定(密封、高浓度)环境下,依然可发生感染,不可轻视,对于有接触史的婴幼儿应尽可能筛查;④核酸检测仍应作为首要检测手段,而且是诊断的金标准,目前临床上出现的核酸检测假阴性的病例,已有学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6]。加快研究出更高效、准确和简便的核酸检测试剂,尽量进行全面筛查,从而更彻底地切断传染源。
现阶段家庭聚集性新冠肺炎的临床和CT表现与疫情早期存在一定差异,病毒经过第2~3代传播,目前的感染者中出现了部分临床和CT表现均轻微或无明显异常的隐性感染者,加快研究更简便、快捷的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才能更好地阻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