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作用
2020-05-06苏宇
苏宇
摘要:“四力”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运用,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贯彻和落实“四力”,对于切实有效地打造各类外宣精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及中国国家形象在全球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四力”;“一带一路”:纪录片:国际传播
《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是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于2019年联合制作并播出的60分钟纪录片。该片以中老双重视角,记录在“一带一路”建设热潮中,中老双方从个人到国家,互信互助,携手合作的感人故事。
一、脚力:深入老挝腹地,做好前采调研
2018年5月,广西广播电视台的编导组前往老挝,开展第一次踩点调研。2019年2月,编导组再次赴老挝,根据第一次调研的结果和后续线索,在老挝多地就铁路建设、替代种植、生态保护等议题,与老挝国家电视台的编导一起深入老挝腹地开展更深入的前采调研。
中老铁路是本片关注的重点话题,第二次踩点围绕铁路沿线展开。从首都万象一路北上至老中边境的磨丁口岸,铁路处于紧张建设的阶段。编导组深入沿线村镇,与当地民众交流,深切感受到老挝民众对于铁路的渴望,这条铁路将会让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还是沿线人民的“希望之路”“致富之路”。
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客观,重视人物的第一反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两次赴老挝踩点调研,让中老团队对于老挝的基本民意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为成片提供了輿情保障。
二、眼力:以“绿水青山”为底色,发掘中老合作新亮点
老挝自然风光优美,是全球户外旅游的热门国度。“家在青山绿水间”是老挝人的居住常态和真实国情。老挝正在着力打造的生态游,既要发展又要环境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与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编导组在琅勃拉邦县的象龙村调研中老联合扶贫减贫项目时,意外发现多头大象。经了解,外国游客很喜欢由人工驯养的大象陪同,进行户外探险,感受原生态的老挝。大象栖息地与中老铁路琅勃拉邦站相邻,铁路建设是否影响大象、森林与当地人的生态链条,这是编导组此前未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编导组立即调整调研思路,决定必须增添这一既突出老挝绿水青山又真实反映“一带一路”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容。铁路建设并未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相反,路线设计还特别避开动物主要栖息地,当地群众更期盼铁路早日建成,大量中国游客乘车到来。
大象与中老铁路,看似毫无联系,却因编导组的“眼尖”而成了片中主角之一,也是全片一大亮点。其所反映的不仅是中老对生态发展理念的共同认知,也以事实说话,破除了国际上质疑“一带一路”的不和谐舆论。
三、笔力:重视解说撰写和翻译,中老观众两相宜
纪录片的解说是观众观看时获取更多信息的辅助手段。作为一部中老合拍纪录片,解说应具备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特质,去除成语、单方面的惯用表达方式,尽量运用短句、截取重要采访嵌入等,降低两国观众的收看门槛。
解说翻译成老挝语时,由于中老语言在语法、表达上的差异,特别是老挝语有一词多意的特点,在不同语境中,同样的词汇代表的意思、色彩差别不小;中老双方常就一个词、一段表述反复确认和校对。该片在老挝播出后,不少老挝观众表示,故事真实感人,解说表达到位。
四、脑力:“换位思考”“双向思维”助推合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中老两国“志同而气和”。这也是《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片名的意义和全片所展示的核心思想。编导组从策划之初,就坚持以“老挝人讲述身边事”的原则进行纪录片创作;由老挝人讲述老挝故事的同时,也讲述了中国故事。
编导组既要了解老挝民众对两国合作的看法,也重视挖掘在老挝的中国人关于投身老挝建设的感受。中老编导也就人物、故事多次沟通交流,尽量避免叙事风格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
五、结语
《家在青山绿水间——志同气和》是中老电视团队以纪录片的形式呼应“打造中老命运共体”的新时代国际关系构想。
目前,国际传播格局仍是西强我弱,中外合拍纪录片已成为打破现有传播格局的有效方式之一。纪录片工作者只有持续提升“四力”,以镜头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丝路故事,才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