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探究
2020-05-06冯先雄
冯先雄
【摘要】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同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近年来,政府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居民健康意识也得到有效增强,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已成为发展趋势,而全科医生在慢性病防治管理中担负着关键职责,其可提升基层慢性病的预防、治疗效果,为居民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基层;全科医生;慢性病防治;关键作用
1.前言
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转型的时期,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老龄化的持续加快,与民众生活方式紧密关联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及危险因素随之增多。慢性病指因长期累积出现疾病形态而损害机体健康且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總称,其具有致病因素复杂、带病时间长、病情变化性大、难以根治、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等特点[1]。全科医疗模式成为了基层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使社区及家庭的卫生资源得到最大化合理利用,进而有效解决常见的居民健康问题。此文围绕全科医生在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展开阐述。
2.基层慢性病防治管理的主要弊端
2.1基层慢性病防治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2.1.1慢性病防治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我们国家的慢性病防治管理体系主要由专病防治机构、CD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等共同构成。国家级别的慢性病防治机构基本建立并趋于完善,省级CDC的慢性病防治科所的配备也较齐全,然而,地市、县区级CDC设立慢性病防治科所的占比率不高,且省级专病防治机构仍需持续完善[2]。
2.1.2医疗质量监管体系尚不健全
基层医疗机构受人才缺乏、流失及招聘困难等因素限制,很难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到外地参加进修学习。除此以外,由于医疗监管体系不健全,在实际的医疗操作中,存在较多的监管漏洞;并且,日常质量管理中的监管环节较多,使医疗质量监管效果有所降低,进而影响了基层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
2.2基层慢性病防治服务能力有所欠缺
2.2.1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服务方面的能力不足
基层医疗机构囊括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在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既是基础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双重网底”,而且是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随诊的任务主体。但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致使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下降,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整体归档管理率、登记率、病情控制达标率等均较低[3]。
2.2.2未能积极落实二级以上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
大部分二级医院依然以吸收病源作为基本目的,将进行慢性病治疗当作主要任务,并未承担对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管理进行技术指导的相关任务,也没有和基层构建长效双向转诊机制。
2.2.3专病防治医疗机构的职能作用未充分发挥
一些省、市级专病防治医疗机构都挂靠于综合医院或者专科医院进行独立运行,大部分以提供科研与技术咨询、负责国家、省级安排的医疗项目和临时任务等为主,多数没有专门的工作经费及人员编制,难以有效整合医院资源来实现慢性病“防治结合”的目标,故很少进行慢性病防治指导及学习培训等工作[4]。
3.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于充分发挥全科医生作用
3.1基层慢性病防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全科医生缺位现象
基层地区慢性病防治存在问题的根源与实质并非政府不重视、居民服务需求不强,而是受到松散医疗服务体系、被动式慢性病防控模式的影响,致使基层医疗资源(特别是慢性病防治资源)无法实现互相衔接、协同及连续性,同时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医疗资源有所欠缺。因此,基层慢性病防控并未形成一体化、持续性、系统化的有效医疗资源,仅急性期病人才就诊专科医生,非急性期(假性期、潜伏期及康复期)病人存在无“专医”可求的现象,直至重性发病或者再次急性发作时才求助专科医生[5]。这种现象的真正根源就是基层缺乏足够的全科医生,没有形成健全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
3.2全科医疗模式有利于提高基层慢性病防治效果
目前,我国民众对于生活水平与寿命延长的期望持续提高,这给慢性病防控工作带来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任务。全科医疗将临床、预防、康复等多个学科融合为一体,是以服务基层(社区)居民为主的医学学科。全科医疗模式的根本宗旨是在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工作中充分运用全科医学理论,让病人能在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获得针对性、个性化、高质量的临床治疗。该模式的基本特点为:①将基层(社区)作为定向范围;②为基层地区的居民提供协作式、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③属于综合性、人性化程度较高的一种基层医疗保健;④相关医疗服务的持续性、延展性较强;⑤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保健体系[6]。从全科医疗的内涵及特点可以看出,全科医疗为基层综合防治慢性病奠定了重要基础,可帮助提高慢性病的防治率,使居民的生命健康得到有力保障。特别是在我国大型医院就医难、看病贵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发展基层全科医疗对保障居民健康与社会稳定均有关键的促进意义。
3.2做好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在于发挥全科医生作用
3.2.1积极转变观念,从顶层设置角度进行整体化、综合化规划布局
将“以疾病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为中心”,以此为指导展开慢性病防治体系的一体化、规范化部署。从以往传统的医疗资源部署情况来看,均依据“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思路来执行,导致部署工作不易抓住核心问题,很容易在医疗机制与卫生资源之间发生断环,继而产生错位;因此,建立“以人为中心”高效性、集约型、互助式、良性的慢性病防治体系,能够更好地为民众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疾病防治医疗服务[7]。
3.2.2实行多轮驱动,从实践层面有效推动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完善的人力医疗资源需长期努力建设,即使拥有健全的医疗机制仍然需要完善的资源体系,两者之间是互相依靠与协同的关系。另外,慢性病防治不属于发展性问题,而是亟待解决的生存性问题。现阶段,基层潜伏着许多隐形慢性病人群,但现有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未来社会将出现已有慢性病病人、潜在慢性病病人、新增急性传染性病人三重医疗负担。鉴于此,须兼顾医疗防控工作的重点性与系统性、紧迫性与长远性,实行“多轮驱动”策略,高效率利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力量推进基层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全科医疗的共同良性发展[8]。详细措施包括:构建相对独立的基层全科医生职称晋升体系,强化全科医生培训、教育力度,发挥医疗保险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监管效果,积极提高全科医生社会地位,持续健全全科医生考评及激励机制等;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基层全科医疗人才建设,促使全科医生在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9]。
4.结语
防治慢性病根本在于预防,关键环节是治疗,核心则是管理。基层地区是慢性病防控的“主战场”,全科医生可提升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使医疗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工作密切结合为一体,构建综合化、立体性的医疗体系,进而真正实践“以人为本”、以预防保健为中心、以治疗服务为核心的科学思路,大幅度减少病人的医疗风险。在未来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当中,基层全科医生应积极转变原有的观念,从顶层角度出发,展开慢性病防治的一体化、规范化部署。同时实行“多轮驱动”策略,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基层全科医疗人才建設,使全科医生在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赵路军,王启,杜杰会,等.全科医生团队社区综合干预对社区慢性病防治效果的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08):1019-1021.
[2]刘璋寅,陈刚.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3):445-446.
[3]吴小亚,罗汀,李秋红,等.我国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下的慢性病防治与实践模式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8,26(11):877-880.
[4]陈双杰,梁权,陈浩庭.基于全科医生以患者为中心与合理化签约服务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的管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8):151-153.
[5]唐星月,张清.国内外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09):1025-1030.
[6]赵东梅.社区全科医生慢性病管理对糖尿病的防治探究[J].大医生,2017,2(09):126-127.
[7]刘天威,赵琦,王健.从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特点探讨社区卫生服务重点[J].北京医学,2016,38(10):1099-1101.
[8]王卫锋.基于全科医生签约模式的社区慢性病防治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07):45-46+49.
[9]马天龙.全科医生在慢性病防治中关键作用的探讨[J].中国卫生人才,2014(0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