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策略与实践
2020-05-06赵树桐汪承平
赵树桐 汪承平
《体育旅游概论》的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决定其要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操作性。在具體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以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可从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这几个方面着手,适时适度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爱国情感、理想规划等,促使《体育旅游概论》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获得知识、学会学习、陶冶情感和丰富内涵的重要任务。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体育旅游概论》课程开设,一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现代体育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参与者、资源和影响力,使学生掌握体育旅游基本的营销、推广和保护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旅游概论》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这门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与课堂过程和实践环节相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
一、课程背景
《体育旅游概论》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大量阅读参考文献和课外案例。而授课对象休闲体育专业的同学在学习认知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批判性和持久性,学习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作为体育生,他们擅长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更倾向于生动、形象的信息化课堂,热爱室外实践教学与活动。
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已经有不少国内高校学者进行了各类学科的专题研究,但在体育学科领域却仍然是起步阶段。因此,本文探索了“课程思政”如何在《体育旅游概论》这门课程中顺利实施,从而拓宽体育学科领域的思政研究。
二、“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旅游概论》的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体育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类型、参与者与体育旅游资源等基本概念,认识到现代体育旅游产业和体育旅游市场的定位与细分等。
(2)能力目标:理论要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保护的能力,掌握现代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技能以及体育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技能、环保意识等,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有关休闲体育旅游的问题。
(3)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学生尊重体育与旅游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全面提高学生的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才高行洁、品学兼优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
通过启发将体育旅游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通过主动认识、认同、内化,改变以往传统填鸭式教育注入、灌输、移植的方式。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学生心理、社会变化、网络环境,实事求是、关注学生、贴近生活。教学内容设计时,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自发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与“真善美”
(1)内容分析:体育与旅游本属于两种不同的产业类型,但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总体上归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满足了公众在物质和精神的高阶段需要,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与旅游的和谐发展汇聚成了一个新的业态——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独特的美令人心旷神怡,审美享受上的愉悦给予参与者独特的体验。在参与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或人类巧夺天工的品质,使旅游者在参与中获得更多快感和独特的体验。人类与大自然亲近,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通过课堂上的课件图片展示和知识点讲述以及学期的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前往六安市金寨县开展短途徒步旅游,让学生在课堂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体育旅游的魅力,感受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之美。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
(1)内容分析:人类在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时,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保护,自然界的衰退将会威胁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存在,从而直接影响到体育旅游者的活动与体验。对体育旅游旅游资源的保护,应坚持保护为主、治理为辅,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观念,展开地区体育旅游规划工作,避免人为性破坏,加大投入体育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以及人才培养研究,健全法制、法规,共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体育旅游的“生态文明”。
(2)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在课堂中以课件图片的形式展示目前旅游环境中的不文明现象,或者由教师口头讲述目前体育旅游资源破坏的严重性。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积极探索可以从哪些方面积极有效地保护体育旅游资源,并以小组形式进行思考成果汇报。
3.在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1)内容分析:体育旅游不仅包含常见的赛事观光与体验、攀岩、徒步、漂流、爬山等活动,还包含在节事期间参与的各种传统运动项目,如端午节前后的划龙舟、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类民俗体育项目,如苗族和瑶族的武术与射箭,那达慕大会的马术、马球、赛马。体育旅游者在进行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身体力行的活动改善了身心机能,在与人交往、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也丰富了精神世界、满足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人类文明来说,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塑造人们对自身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保护的作用。
(2)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以端午龙舟、古代马球、狩猎、那达慕大会为例,在课堂上以视频资料的形式,向学生传达体育旅游中包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宣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4.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包容”“协作”“团结”“尊重”
(1)内容分析:体育旅游者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很多运动项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比如远足、徒步、攀岩、溯溪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这些体育旅游活动,需要与团队成员、景区工作人员互帮互助、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在体育旅游整个行业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全方位发展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他们需要具备对顾客友善与包容的基本素养,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旅行社、景区、政府等部门相互协同,又需要兼备体育技能、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极高的科学文化与思想品德素养,这是当前体育旅游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对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带领学生前往六安市龙熙庄园等地区亲自体验体育旅游,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自身“友善”“包容”“协作”“团结”“尊重”精神,充分感受体育旅游的魅力。
5.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做好正确的学习规划、就业规划、人生规划
在课堂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学生正确剖析自己,分析自身的闪光点与不足,把握核心优势资源条件,正确看待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扰,化压力为动力,教导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无论是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先学会审慎分析,确定好方向后再行动。
6.培养学生正确的“借鉴意识”与“创新精神”
比如,在课堂上讲授“体育旅游小镇”和“康养小镇”的发展模式时,结合2016年出台的重要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关注政策的习惯、关心国家与社会的态度、正确的借鉴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规划中学会自我剖析与正确定位,明确自身核心资源与竞争优势。
(三)教学策略
体育旅游与“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不是学习抽象的课本概念,而需要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从社会实践中探求正确的融合方法与途径。因此在安排教学策略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与时俱进、因时而进、开拓创新。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与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形成与发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将“思政”发挥最大化效益。
1.专题嵌入式——红色体育旅游与“思政”结合
红色旅游是我国独创的旅游模式,以参观革命地区与遗迹为主,同时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旅游模式。我国红色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江西井冈山和鄂皖交接的大别山地区,这些地区位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难以抵达,只有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才有利于整体开发与整合,实现体育旅游与红色旅游双赢,同时也有利于将体育旅游者和红色旅游者互相转化,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模式——红色体育旅游,這对弘扬民族情感、道德建设、满足精神文明都有推动作用。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结合红色旅游的发展经验,思考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阐述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与此同时,宣扬“红军革命”的精神。在学期末采用“研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前往大别山红色革命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育旅游的魅力,领悟当年红军革命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可贵品质。
通过这种教学途径不仅可以传授给学生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更有利于了解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先烈产生敬意。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加强,不仅汲取了知识,也激励、启迪、鼓舞着学生更加有自信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时对宣扬和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积极作用。
2.画龙点睛式——自然山水资源与思政结合
经过大自然长期的进化,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体育旅游资源是长期积淀形成的宝贵财富,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优美而奇异的景观,为体育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体育旅游场所,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寄情于山水之间,体验大自然的钟灵毓秀,感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体育旅游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与自然共存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探索对资源的保护措施与地区体育旅游规划工作。
3.元素化合式——文化资源与思政结合
体育旅游是一门文化教学课,因此在体育旅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日常体育旅游教学中。体育旅游中的民俗文化传统项目,比如节事体育旅游中的端午赛龙舟,可以联想到爱国主义精神;庙会上的舞狮舞龙、角力、空竹、射箭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映射了许多现代体育项目,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含有德育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发挥了体育的正面积极价值,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爱国情怀。
三、实践效果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一直是高校专家学者的研究聚焦点与难点,一门课程的“思政”可能会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氛围改善等效果,但真正的“课程思政”不应从眼前的、短暂的效益去评价与衡量,应追求长久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如在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之后,对整个国家与社会所产生的价值与影响力,这是每一堂“思政”课程的理想目标。通过《体育旅游概论》的“课程思政”,实践效果上可以明显感受到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表现更佳
经过“课程思政”实施与改革,从课堂表现、作业反馈、实践环节和期末考试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愿意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尤其是关于未来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问题,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
(二)有效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以上3种教学策略,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目标。在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体育学院学生与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建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改善体育学院学生的“传统形象”
体育学院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之一,负责全校的公共体育课、体育测试、体育赛事等相关事务,为德智体美的素质教育工作做出重要贡献。通过此门课的“课程思政”,提升了体育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水平,潜移默化地改善了学生平时为人处事的方法与作风,改观了以往其他学院教师同学对体育学院学生“爱玩”“不认真”“调皮”的形象,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他学院的教师和同学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在全校形成良好氛围。
(四)为学校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固的文化基础
通过本次《体育旅游概论》的“课程思政”,为其他学科的授课教师提供了有用经验,为全校积极开展此类“课程思政”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带头作用,为皖西学院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固的文化基础。
四、结语
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或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体育旅游的专业知识与道德建设应有效结合,要充分发挥《体育旅游概论》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采用专题嵌入式、画龙点睛式、元素化合式的教学策略,将课堂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生动化的有效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达到知识、理想、信念、品德共赢的局面。
(作者单位:1.皖西学院体育学院;2.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