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5-06吴玲芳何莎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河剧目民俗文化

吴玲芳 何莎

随着旅游业高速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正逐渐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三河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发源地。但由于三河镇旅游开发力度不足以及庐剧传承不力,存在庐剧对三河镇旅游发展的带动力不足、旅游民俗文化需进一步挖掘的问题。本文通过从探讨庐剧的民俗文化价值入手,分析三河镇民俗文化资源庐剧现阶段的保护情况与旅游开发的困境,提出适合三河镇民俗文化资源庐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以及对策,从而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资源庐剧的同时,大力发展和提升三河镇民俗文化旅游经济。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都各具特色。民俗文化存在差异性,是激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具有多元化意义。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民俗文化旅游既成为各地旅游业相互竞争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得以再现和传承的一种途径。丰富且深邃的民俗文化內涵是目前民俗文化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式更能引起游客对异域民俗产生强烈兴趣和好奇,从而使其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拥有2 500多年历史和“庐剧之乡”美誉的三河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庐剧开发与保护尚未形成格局,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开拓。

一、民俗文化资源庐剧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庐剧,旧称“倒七戏”,亦称“小戏”“小倒戏”“祷祭戏”“小蛮戏”,因其主要流行于皖中地区,即庐州府(合肥)所在地域。1955年7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改称为“庐剧”,是安徽省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6月,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艺术价值

庐剧艺术,是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形式,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在大别山地区的民歌、小调、山歌等民间音乐和江淮之间的歌舞基础上,吸收了锣鼓门歌、采茶戏、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徽调等多曲种的戏曲表现形式。曾一度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在剧目和表演方面受到徽剧、京剧的影响,进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庐剧音乐通过主调和花腔演绎着大别山区和江淮沿岸独具韵味的民俗风情,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和安徽文化的特点。庐剧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有着极强的艺术创造力,彰显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地域价值

庐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庐剧的唱腔根据大别山山歌、巢湖民歌和门歌、秧歌、莲花落、搭汗巾等民间小调加以提升改良而来。庐剧使用的语言是当地方言,即来自底层民众的语言,体现了地域语言文化特色,更使生活在庐剧流行区的观众倍感亲切。庐剧剧目也多是根据民间生活故事改编的,庐剧第一剧目《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镇二龙街上发生的故事。在文化需求多元化的当下,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巨大冲击,民间戏曲逐渐衰落,庐剧所秉承的朴素活泼且自然清新的表演风格以及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简单真实的表演内容,使广大观众对庐剧的喜爱始终未变。

(三)历史价值

庐剧是江淮人民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体现了老百姓精神风貌的文化内涵,承载了民俗文化的历史内容。庐剧剧目题材丰富,传统剧目如《秦雪梅》《十把穿金扇》《点大麦》《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多是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爱情为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道德的痛斥和家庭伦理的讽刺。到了近代,庐剧的剧目更多表现的是我国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雄事迹,如讴歌革命战争的《程红梅》《妈妈》《尼姑投军》等作品。庐剧的历史价值不仅是多角度反映了历史变迁,还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历史。

二、三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庐剧的保护现状与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三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庐剧的保护现状

庐剧的演出以专业庐剧团和民间职业庐剧团体为主,具有大型剧目创作和演出能力的有合肥庐剧院和皖西庐剧院。肥西县现有37家民营(庐剧)院团,每年民营(庐剧)院团为全县人民送去表演2 000余次。为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合肥市政府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筹建庐剧艺术传承中心和戏曲名家艺术馆等举措,深入开展庐剧的传承保护工作。肥西县政府将非遗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组织优秀民营剧团展演、举办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方式保护和推广地方戏曲。三河镇通过举办庐剧文化艺术节、庐剧文化研讨会和组建民间庐剧团体等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庐剧。在政府扶持下,庐剧在古典剧目上不断完善妆容、服装、道具、表演内容和形式,如新编庐剧《孔雀东南飞之焦仲卿妻》在合肥大剧院演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还有新版庐剧《梁祝》《李清照》等都对庐剧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庐剧虽然没有恢复昔日的风采,但生存现状相比以前有了较好改观,然而其影响力依然有限,长期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二)三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庐剧旅游开发的困境

1.庐剧旅游开发宣传不到位,难以普及游客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庐剧,而三河庐剧旅游开发更是存在宣传力度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大部分游客来三河旅游,主要是观赏精美的徽派特色景观与文物,参观杨振宁旧居、孙立人故居,品尝三河特色美食等,而因为庐剧前来游览三河的游客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游客是来三河旅游才知晓庐剧。庐剧旅游的宣传手段缺乏突破和创新,大多是结合报纸、电视、广播、广告等传统媒介和平台,宣传影响力度有限,效果不明显。由于庐剧旅游的宣传普及范围不够广,难以招揽更多游客,无法助力三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2.庐剧旅游开发品牌效应弱,难以吸引游客

庐剧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文化底蕴都独具特色,三河镇是庐剧的发源地,素有“庐剧之乡”的美誉。但是庐剧的鲜明特色并没有为三河镇带来应有的品牌效应,更没有给人们带来三河镇独特的旅游体验。庐剧不如国粹京剧、地方知名戏剧如河南豫剧、湖南花鼓戏、西北秦腔、苏州评弹等具有广泛知名度,更不及安徽省黄梅戏的影响力。相对于其它戏曲,庐剧无论质量和数量都很缺乏,大多是传统剧目,新剧目少之又少,更是缺乏类似黄梅戏像《女驸马》《天仙配》这样的经典剧目。由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庐剧与旅游难以发挥合力效应,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3.庐剧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性,难以留住游客

现代旅游项目是通过不断开发和创新来吸引游客眼球的,由于戏曲旅游的发展时间不长,庐剧旅游开发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化、雷同化。三河镇景区现存呈现庐剧的载体较少,主要还是传统的万年台、古戏台,庐剧演出也多是自娱自乐性质的,比较分散。庐剧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许多表演节目形式雷同且陈旧,毫无鲜明特色的庐剧旅游项目,容易导致游客出现审美疲劳。通过实地调查,游客对三河古镇庐剧旅游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可见庐剧旅游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无法拉动游客旅游消费,庐剧真正能为三河镇旅游创造的经济效益非常有限。

三、三河古镇民俗文化资源庐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加强庐剧改革,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1.完善庐剧人才选拔体系,培养优秀传承人

庐剧想要传承振兴,重点是对人才的选拔,这不仅包括对庐剧演员的培养,还要加大编剧、作曲、导演等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传统的庐剧传承方式是师徒相传的方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加强庐剧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联合、借助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开设庐剧培训班,定向培养庐剧的音乐及表演人才。地方政府设置专项资金依托扶持引领中小庐剧院团,依托当地自身演员为班底,引进剧团外的演员来助力,吸引高等教育戏曲类专业毕业生。结合国家艺术基金“庐剧作曲人才培养”项目,开设地方培训,开展创作采风活动,培养庐剧优秀传承人。

2.打造精品庐剧剧目,提升品牌影响力

老版庐剧《梁祝》主演孙邦栋曾说:“戏曲想要生存,就要打造精品。何谓‘精品,首先就要从‘衣食父母观众的审美需求出发。”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出发,在把握戏曲规律的基础上走出创新之路,剧目要在保留庐剧传统的程式技法上改编,反映当代人们生活的思想内容,拓宽剧作题材。只有剧作内容和思想主题具有时代特征,才能形成新时代庐剧的独特风格。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注意地域风格、剧种特色,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结合安徽省的新气象和好人好事及扶贫等系列主题,尽可能创作出与当今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相贴近的庐剧精品剧目。此外,保留唱腔中特有的抒情性和叙述性,对庐剧哭腔寒调和哀婉的声调进行改良,融入地方山歌元素以及黄梅戏等其他戏曲形式,使唱腔变得更加轻快幽默,并在音乐、舞台、灯光等戏曲表现上引进高科技和时代气息,使其得到现代观众普遍审美的喜爱和认可。由合肥庐剧院演出的新版庐剧《梁祝》就以节奏明快、编曲流畅、舞美梦幻、服装时尚成功征服了年轻观众的心。

3.结合新媒体技术,大力宣传和推广

戏曲的振兴传承,不能只局限于创作和演出,要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戏曲,必须大力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戏曲发展、关心戏曲未来。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优势,用好“新媒体+庐剧”,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除了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向公众宣传推介庐剧,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结合视频、音频、动漫等时尚元素,如庐剧短视频、电子读物、动画动漫、网络游戏等产品,并利用好论坛、网评、博文等网络互动模式,全方位展示庐剧魅力。此外,庐剧剧团可以组织庐剧精品剧目进行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巡演,通过开展“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等演出活动走进百姓,走进大学校园,培养庐剧的受众,扩大人群基础,扩展传播空间。

(二)创新庐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提升三河古镇旅游经济效益

1.深挖文化底蕴,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展示庐剧新貌

在三河古镇庐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中,博物馆平台建设应该作为重要的环节,通过挖掘庐剧独特的文化底蕴,结合时下兴起的数字博物馆模式,更好地展示庐剧历史、艺术、文化价值及科学价值。数字博物馆,与以实物、图文展陈为主的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数字博物馆可以满足直观生动、智能交互的现代化旅游需求。将庐剧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实物史料利用弧形影院、360度环幕影院、投影走廊等虚拟3D技术展示在游客眼前,取代传统博物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增强庐剧展示与知识传递的趣味性。开发微信二维码导览功能,让游客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庐剧博物馆“导览者”。在三河镇建设一个创新的庐剧数字博物館不仅让参观者深刻了解和感受庐剧文化,也能有效提升三河古镇的知名度与吸引力。

2.突破传统表演空间束缚,开创庐剧演艺新理念

庐剧作为传统戏曲,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要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观众对戏曲舞台的要求相对提高。传统的庐剧表演舞台布局,只有简易的背景和道具,观众以观赏演员表演为主。万年台是三河镇的中心点,每逢节假日及周末,都会在这里举行庐剧演出,三河镇可以在万年台上根据剧目内容借助3D建模与全息投影技术,上演三河脍炙人口的经典庐剧,如《小辞店》《十八里相送》等。通过在全息投影幕布上播放根据剧情事先设计好的三维动画,柔和演员的表演,使庐剧演绎的虚与实完美结合。将现代影像技术与舞台表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打破舞台表演的空间限制,游客不仅可以获得视听上的享受,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还可以将庐剧表演与独具三河特色的“闹花船”“河蚌舞”“舞龙”和“玩狮子”等民俗活动以及古镇风光相结合进行大型实景表演,使游客感受全新的庐剧文化魅力。

3.打造庐剧“沉浸式”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

中国古镇众多,古镇旅游模式、亮点都大相径庭,三河古镇虽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浓厚但与大多其他古镇旅游活动千篇一律,游客也是走马观花浏览,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在三河古镇打造庐剧“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观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互动式的体验模式。庐剧演员可以在主题景观中移动表演,游客也可以自由选择想去体验的情景,追随喜欢的人物角色,甚至参与戏剧中。游客通过体验剧中人物造型,亲身演唱庐剧,职业庐剧从业者可以就唱腔、身段、表情等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并与其开展对唱等互动性活动。在“沉浸式”戏剧体验中,游客通过与庐剧演员互动表演,将其置身于戏剧情节中,有着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与传统戏剧旅游观赏模式相比较,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体验需求,大大提高了游客对三河古镇旅游的满意度。

4.构建“互联网+庐剧”新业态,整合三河民俗旅游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庐剧”“庐剧+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三河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开发三河庐剧APP软件,游客不仅可以直播、点播经典庐剧,还可以在观赏庐剧表演时,在APP上实时进行在线点评、打赏等互动行为。在三河景区内,游客不仅可以观戏,还可以打开庐剧APP使用唱戏功能,上传自己演唱的庐剧视频,与其他参与活动的游客及在线戏迷打擂台,最高得分获得者即可将唱段在景区内分享播放。除此以外,还可以将三河各个旅游景点分布、风土人情介绍、民俗表演安排、交通住宿规划等通过这个软件发布。除了庐剧文化,三河镇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拥有400多年生产历史的油纸伞制作工艺、寓意吉祥好运的三河羽毛扇、玲珑的八角挂灯等许多特色民俗文化资源,通过APP整合,将其一一呈现,这不仅丰富了三河镇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更拓宽了三河旅游市场的规模和空间。

5.完善庐剧文化产业链,增强对旅游配套服务的带动能力

庐剧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有利于三河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对相关旅游配套服务行业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作用。①食——开发庐剧主题餐厅。餐厅环境可以按照剧院的前台、后台以及化妆间来布置,用精美的戏服、道具来装饰,加上三河特色小吃美食,带给游客独特的饮食体验,②住——开发庐剧主题旅馆。旅馆可以采取古代徽式的建筑风格,结合庐剧经典剧目对客房进行别具一格地设计,并为游客提供庐剧欣赏和体验服务。③行——开发庐剧旅游交通服务。进一步完善景区及周边交通设施,合理规划景区交通路线。通过开设旅游景区直通车,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服务,提高旅游交通服务质量。④购——开发庐剧旅游文创商品。除了开发与庐剧角色、服装、道具、乐器等有关的艺术品外,还可以将庐剧元素融入其他民俗文化纪念品中,如在油纸伞上展现庐剧《白蛇传》中的人物形象或剧中情境。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

猜你喜欢

三河剧目民俗文化
舞台剧目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三河闸淹没式堰流水位流量关系初探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