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20-05-06曹云华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景颇族民族传统

曹云华

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民族语言与文字,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完成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景颇族的传统文化也应得到传承与保护。为此,本文结合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法律保护、挖掘文化精髓、创建文化基地、开展双语教学与培植文化产业的保护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保护,只要文化不消散,这个民族就可以永恒地发展下去。我国汇集了许多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均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部分,理应与汉族文化一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因此,面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生存问题日益严峻的景颇族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实施合理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一、景颇族及其传统文化的概述

(一)景颇族

景颇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所使用的语言为汉藏语系缅语族,民族语言内共有5条分支,均为拼音文字,民族文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据考证,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作为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景颇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印半岛西北部印缅边境、中缅边境的广大山区。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景颇族共有147 828人的总人口数,而在全球范围内,景颇族人口约有200万人。

(二)景颇族传统文化

1.信仰

景颇族最初最初信仰的是超自然,即有关鬼神、魂灵的传说。在景颇族的传统信仰中,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具有灵魂,生命实体与灵魂是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二重性质;景颇族人相信,生命实体与灵魂是互相分割的,且离开生命实体的灵魂不会消散。于是,在景颇族人看来,梦境是灵魂脱离生命实体游荡时的经历的折射,而人在遭受惊吓后,灵魂会无法自主复归,这时就需要举办“叫魂仪式”,否则人便会死亡。因此,景颇族的超自然信仰衍生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按参与主体可分为集体祭祀和家庭祭祀两类,而按祭祀的性质可分为时间固定的仪式、特定场合的仪式和解决问题的仪式。在祭祀活动中,最必不可少的角色为宗教师,在民族语言中被称为“董萨”。后来,随着各地域文化沟通,部分景颇族人开始信仰基督教与天主教。

2.建筑

景颇族依山而居,村落多建在半山腰或山间的平地上,海拔大概1 500米,正常大小的村落有40~60户。景颇族的村寨有“寨头”与“寨脚”之分,并且会以明显的标志加以区分。一般来说,景颇族村寨周围的树木是禁止砍伐的,加上村寨内建筑较为分散,远远望去是一幅美丽的苍林翠竹掩映的自然村寨景象。景颇族传统民居以草房为主,少有瓦房,只有族内地位较高的家庭才可以居住瓦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景颇族村寨中铁皮顶楼房和砖混结构的平房更为常见。

3.饮食

景颇族主食米饭,喜辣,有种植瓜类、豆类与绿叶类蔬菜的习惯,擅长舂、烧、烤、煮、蒸、拌、揉等烹饪方式,舂菜、竹筒饭、鸡肉稀饭是较有特色的民族菜肴。对于景颇族人来说,舂菜是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常有“舂筒不响,吃饭不香”的说法流传。

4.服饰

景颇族服饰有男女老少之分。首先,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戴黑色包头,中青年男子戴红蓝色方格包头,男子雏形均佩戴背包与长刀;其次,女子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服饰上多有银饰,包头花色样式较多。

5.礼节

景颇族人十分热情,在招待客人时,不论认识与否,都会提供食宿。为客人提供自制的水酒是景颇族的重要礼仪,酒以竹筒为容器,递酒时客人需以双手托住酒筒的底部,喝酒时不可抬高酒筒,而是借助酒筒盖饮用。

6.语言

景颇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5个支系分别使用5种不同的语言,因此支系语言在语支的归属方面存在差异。景颇支系使用的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支系使用的载瓦语、勒期支系使用的勒期语、浪峨支系使用的浪峨语和波拉支系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日常生活中,各支系除坚持使用本支系的语言外,相当一部分人还能兼用其他支系的语言。

7.文学

景颇族的传统文学作品多与其信仰有关,包含史诗、神话与民间故事等,且许多作品为民间口头文学。《目脑斋瓦》是景颇族中流传最广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内容涉及天地鬼神的起源以及人间生活的幸福与痛苦,全诗共长万余句,表达了景颇族人奋发向上、朴实真挚的民族情怀。

8.艺术

景颇族在音乐、舞蹈与手工艺方面均有一定的成就。首先,景颇族的民歌种类十分丰富,景颇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作出了《月鲁》(舂米調)、《志》(山歌)与《斋瓦》(历史歌)等歌曲。其次,景颇族的舞蹈主要有环舞与巡回舞等集体舞,内容反映了生产、战争与祭祀的场景,按内容性质可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3种。最后,草编是景颇族主要的手工艺种类,景颇族人可使用简单的编织工具制作出超过300种的图案,而绘画则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宗教。

二、景颇族传统文化面临的生存困境

(一)传承与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媒介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景颇族不仅在生态环境方面发生了改变,还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遭遇了困境。随着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交流日益密切,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会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受到挑战,突出表现在景颇族的年轻人更加喜爱流行文化,不愿穿着民族传统服饰,不愿参与传统祭祀活动,不愿传唱民族传统歌曲,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景颇族村寨中嘹亮悠远的歌声不复存在,大山深处的特色活动不见踪迹。除此之外,景颇族人民凭一己之力也无法将传统文化中非物质遗产完整地保存下来,在缺乏传承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消散在不断前行的时间长河中。

(二)景颇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闭性

一直以来,受到地理环境与传统观念的限制,景颇族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因而不论是在人口方面还是文化方面,景颇族都具有一定的自我封闭性。然而,随着国家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进,许多景颇族的村寨已经具备了与外界沟通的条件,年轻一辈更加倾向于离开大山,到外界闯荡,但正如前文所述,景颇族的年轻人并不具备自觉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因而景颇族传统文化的自我封闭性其实更加严重,甚至还出现了年龄上的隔阂。

一方面,景颇族的当代青少年自小便接受汉文化教育,在小学或初中的学习中,已经习惯了使用汉语并接纳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与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接触较少。此外,由于接受过义务教育的景颇族年轻人更愿意去城市谋生,对现代文化的追求较高,也会变得更加不愿意传承传统文化,如此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就失去了被“带出去”的机会,从而更加封闭。另一方面,在景颇族内部,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老一辈人与成长于现代文化的年轻人之间,也很容易出现文化传承的隔阂,老一辈人无法使用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年轻人也无法静下心来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动人之处,最终导致景颇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低迷。

三、传承与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加强法律保护,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傳承与保护走向规范化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可以提供最坚实的护盾,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取得基本的成功。对于传承与保护问题日益严重的景颇族传统文化而言,运用法律屏障是保护其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关键手段,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与普通民众能够保证其不受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避免具有传承和保护能力的人员受眼前蝇头小利的诱惑而做出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然而,就目前景颇族的主要聚集地的法律法规情况来看,相应的传统文化保护法律仍旧是空白,许多种类的景颇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取得依法保护,如在景颇族的主要人口分布地云南德宏,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仍旧是空白,更不要说其他地区了。因此,在法律这一层面,国家及相关工作人员能做的还有很多,在涉及景颇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深层问题时,负责传统文化和保护工作的人员应起到带头作用,在深入考察具体的问题后,提出合理的法律领域的意见,在讨论修正后向上级部门提交,争取早日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法制化、规范化。

例如,我国在云南德宏设有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这是云南省下属的地级行政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且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那么人大代表与政府工作人员就可先在自治州内设定相应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法律,首先保证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不再受到损害,随后再在此基础上讨论更进一步的保护性法律。

(二)挖掘文化精髓,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走向合理化

景颇族传统文化是景颇族先民留给后人的财富,而其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可以成为中国其他民族的精神财富,先进仍有大量的景颇族传统文化待被挖掘,我们应谨慎对待这些可能为当今社会带来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事物,以尊重的态度去深度挖掘,并加以辨别。比如,景颇族虽然有使用文字的习惯,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下来的,经过几代的传承后,内容可能发生了变化,这时,为了还原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走访,进行大量考察,寻找文化的“根源”,保证记录下来的内容是完整的、真实的。

与此同时,在挖掘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深度内容时,文化保护的工作人员也要注意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应记录糟粕但不传承,而主要传承与保护其中的精华。比如说,景颇族的风俗习惯、礼仪、禁忌等文化元素构成了景颇族成长的模式,是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发掘、整理和研究是保护与传承景颇族文化的重要一步。然而,景颇族人的一些风俗礼仪却使其常常遭受误解,如男子出门必须带刀,许多其他民族的人在不理解景颇族的礼仪时,会认为这是景颇族野蛮的表现,从而加深偏见。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加重,在挖掘其传统文化时,要让景颇族人在铭记“佩刀”这项礼仪时,接受新时代的思想观念,以“不佩戴武器”表示礼貌。因此,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要以合理化为标准。

(三)创建文化基地,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走向现代化

文化基地是集中展示文化特色的场所,包括博物馆、民俗馆、陈列馆等设施场所,可供参观者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当地的文化。因此,在传承与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时,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应对文化基地的创建投入关注,让种类丰富的文化基地成为景颇族聚居地的特色。与此同时,文化基地中展示内容的质量也应得到严格把控,不能存在形式主义或虚假的现象。为此,如博物馆等文化基地在创建时,应多于景颇族人进行合作,并鼓励景颇族人捐赠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或以有偿购买的方式从景颇族人手中购买具有纪念价值的民族物品。如此一来,景颇族的传统文化可以被转移到现代化的文化基地中,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景颇族传统文化也可更长久地被流传下去。

(四)开展双语教学,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走向均衡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若能够与教育结合起来,就会不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自觉继承,景颇族传统文化如今面临的传承与保护困境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因此,在组织面向景颇族的教育时,有关部门应尽力为景颇族的未成年人提供“双语”教育,即汉语与民族语言具存的教育。例如,在景颇族居住较为密集的地区,教育部门可以开办“双语”学校,包含景颇族教师的教师队伍,合理安排课程中景颇族民族语言授课与汉语授课的课时,确保学生通过数年的学习,能够在学到足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灵活掌握汉语与景颇族民族语言。

与此同时,景颇族的“双语”学校也应开发校本教材,或刊印介绍景颇族传统文化的刊物,或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栏目,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与收听了解到更多本民族的文化。例如,在校本教材中,学校可以加入对景颇族传统歌舞的介绍,并邀请景颇族传统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表演与介绍,让学生近距离地、完整地观看传统文化表演,结合生活中的了解,对该类传统艺术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又例如,在校园广播栏目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轮流朗诵景颇族的文学作品,使用民族语言朗诵《目脑斋瓦》等经典的民族文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时,能够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便对景颇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观感,从而自觉地去传承与保护。

(五)培植文化产业,使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走向经济化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若想保持良性发展,培植文化产业则是一项关键工作,只有产业成熟了,景颇族传统文化才具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并且能在市场的调节下,不断向前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良性的发展。因此,传统文化保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积极联合景颇族人,对景颇族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在带动景颇族人生活质量改善的同时,实现对外文化输出,让景颇族传统文化从大山中“走出去”。

例如,在景颇族的传统艺术中,草编是流传程度较高的一种手工艺,这种取材简单的手工艺品拥有许多经典的图样,在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的当下,景颇族人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新的草编图样,将草编这种民俗工艺品销售给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消费者。比如说,手工艺者可以将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景象绘制成图样,用染色过的原料进行编制,实现“新旧结合”,或开发“定制”服务,让消费者提供图片,手工艺者在加工后完成成品,交付给消费者。同时,为了扩大销售的范围,政府可以牵头联络电商平台与景颇族的手工艺者达成合作,使景颇族的草编工艺品可以在互联网中销售。

四、结语

景颇族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核,是一种具有丰厚存在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其风土人情、民俗节日与精神理念等都应得到足够的保护。为解决景颇族正面临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媒介不足与文化隔阂等问题,我们应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使用加强法律保护、挖掘文化精髓、创建文化基地、开展双语教学与培植文化产业等手段,确保景颇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持续影响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后代。

(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景颇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景颇族文学概论》的编撰研究
对“景颇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