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抗联遗址调研分析及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2020-05-06曲景慧
曲景慧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发生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国的东北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历史的见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东部山区,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偏僻山区,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措施,为推动辽宁抗联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辽宁抗联遗址调研分析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南与河北省交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南隔鸭绿江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从地形上分为三大区域:东部辽东丘陵地区,中部辽河平原地区,北部辽西丘陵区。辽宁抗联遗址大多分布于辽东丘陵地区,由于那里山高林密、便于隐藏,当年抗联英雄们为了躲避残酷的日军围剿,在那里留下了遗址遗迹,为我们研究抗联精神提供了可追寻的线索。笔者通过网上及实地调研、走访抗联后代及抗联事迹见证者的后代,了解目前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抗联遗址有105处,这些抗联革命老区的农民还不算富有,我们有责任去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困境,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该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辽宁抗联遗址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调查出的105处辽宁抗联遗址中,处于原始状态的有78处,已开发的有27处、占辽宁抗联遗址总额的26%。根据调研分析,辽宁抗联遗址主要部分在辽宁6个地级市中(表1),其中抚顺市分布数量占总数的49.52%、本溪市分布数量占总数的32.38%、丹东市分布的数量占总数的12.38%。因此,辽宁抗联遗址主要分布于辽东地区、占抗联遗址总数的94.28%,重走抗联路主要集中在辽东地区,辽东地区将发展为辽东抗联红色旅游目的地。辽宁抗联遗址保护与开发主要存在3个问题。
(1)辽宁未开发的78处抗联遗址由于地处深山老林或不被重视,几乎处于原始裸露状态,没有进行保护,具有不可进入性。
(2)辽宁已开发的27处抗联遗址,主要集中在本溪、丹东境内,其中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清原满族自治县开发得都不好,希望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更好地保护好辽宁抗联遗址这个宝贵的革命遗产。
(3)辽宁抗联遗址的开发出现无规划开发现象。由于政府无钱开发,抗联遗址开发多以景区盈利的形式开发,开发者主要以个体私营业主为主,多分布于旅游景区内,以红色旅游产品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辽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辽宁抗联老区的乡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收入靠卖农产品获得,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基本维持在温饱水平,个别地区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辽宁气候的影响、冬季半年闲限制了农村家庭收入持续增加,最终使这些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抗联革命老区还处于发展不平衡狀态,甚至个别地区还很落后。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①农村经济以单一种植业为主,个别地区辅以果树栽培和大棚蔬菜。②缺乏产业融合理念和多种经营的管理模式。③农家乐和部分乡村民宿同质化经营,没有特色和创新。④农业产品缺乏特色品牌和拳头产品。
四、辽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对策
(一)实行产业融合,以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以抗联红色旅游业为主,将农业种植业、农业采摘园、农产品加工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发展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民宿和农业休闲产业,以抗联精神传承为主导吸引更多前来参观游览、休闲体验、农产品购买的游客,推动抗联老区发展。
(二)实现多种经营推动抗联老区发展
充分挖掘抗联革命老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利用区域特色发展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民宿业,建立休闲农业园、蔬菜水果采摘园,实现多种经营。
(三)统一品牌,联合促销
辽宁省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重工业基地的标签一直都贴在辽宁省的后脑勺上。从全国范围看,东北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发展应该也是照着鲁尔区的模式进行,很少有人将辽宁省甚至东北地区和旅游联系起来,所以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仅仅局限于周边的客源市场,全国范围的客源市场较为狭小。从区域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的知名度相对于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在省内乃至于周边省份来讲较高。从辽宁省的省域角度来看,辽宁省经济发展一直趋于下滑趋势,一度出现经济负增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是辽宁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行业,但是辽宁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知名度低,没有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种特色品牌。针对辽宁品牌效应差的问题,应该积极展开辽宁省各地级市之间的互动联动机制,加强旅行社与革命老区之间的联系,利用旅行社的面向市场性的特点,积极配合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推广辽宁省抗联遗址遗迹的宣传推进工作,形成区域旅游圈模式。与优势旅游区进行定点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扩大本地市场,进行外地市场推广。拓宽营销渠道,改变传统的“景区-旅行社”的结构模式,建立立体的营销模式,“景区-媒体”“景区-游客”“景区-景区”“景区-旅游主管部门”等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四)兼顾各方利益,进行利益均衡化
辽宁省抗联革命老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其他类型的乡村旅游类似,都要经历从前期规划、投资开发到形成规模并获得理想收益的一系列过程。如何妥善地协调好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企业、投资商、村集体及村民等多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是保障乡村旅游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往往多种多样,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主体之间由于分配带来的矛盾层出不穷。在规划、开发和扩大规模等阶段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政府、企业、投资商、村集体及村民的各方主体利益,强化责任意识,进行上层制度体制层面建设,在辽宁省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旅游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各方主体的权责以及监管机制。对于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按劳分配为原则,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进行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辽宁省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遵循兼顾各方利益为出发点原则,做好分配工作,强化管理,让制度层面发展成为推动景区发展的加速器。
(五)延长产业链,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新渠道
辽宁省抗联红色旅游产业,多为游览观光型旅游景区景点。初级产品较多,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争取将抗联史实原真性完完整整地展现出来。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生态景观,争取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利用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因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抗联遗址附近,可以进行抗联纪念品店建设,将抗联当年的物品进行1∶1仿真,开发一系列体验抗联战士生活的体验娱乐活动,例如:体验特色东北火炕文化,吃忆苦思甜饭等。可以适当请一些演员,进行当年的抗联战斗史实的情景模拟演练,让游客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当年抗战的不易,更能亲身体验到红色旅游带给人精神层面的升华。
(六)进行点-轴开发
发展区域内的中心旅游景区,扩大其影响力和凝聚力,加强核心点的辐射帶动作用,同时,对于核心点的周边要强化周边轴线建设,要想富,先修路,打通各个抗联遗址遗迹的廊道线路,形成一条富有辽宁省特色的抗联红色旅游廊线,将不同等级的景区景点进行分级开发、逐级建设,确定各个等级的景区景点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对于同一类型的景区景点,要做好归类工作,分类建设旅游圈、旅游区以及旅游点,切勿一锅烩。组织旅游专家学者,进行各个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圈的引力模型构建、紧凑度模型构建、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手段,选择好相应的指标体系。将最优化的、最便捷的旅游景区景点归类,优先发展,最终实现点-线-面立体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七)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
增长极在初期阶段对周围区域会产生负作用,由于主要景区景点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会产生吸引力,也就是所谓的“虹吸效应”,使周围区域的资金、游客、旅游商家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对周围地区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会有一定的差距拉大现象产生。辽宁省由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转型,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每个旅游景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所以培育新的增长极,是目前辽宁省发展的一个不二选择。新的增长极,在中后期阶段会对周围地区产生正效果,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等流动,对周边的抗联景点遗址遗迹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提高周边地区的就业机会和边际劳动生产率,最终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牵动力。
五、结语
辽宁抗联遗址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存在开发程度不高、营销渠道少、缺乏一定的规划、核心边缘定位不准确、观光游览为主和缺乏游客的参与度等问题,对辽宁抗联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影响,必须改变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利用抗联红色主题教育功能加大对抗联遗址的开发力度,用抗联红色主体教育和红色旅游拉动抗联老区的乡村振兴,加大当地居民对抗联红色主题教育和红色旅游管理的参与力度,将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实处,用抗联红色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