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游客野生动物旅游伦理认知差异

2020-05-06孟凡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野味野生动物伦理

孟凡

野生动物是旅游吸引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游客对野生动物旅游的伦理认知并探讨中美差异,对于了解现阶段游客价值偏向以及日后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动物旅游者态度、动物伦理问题认知、游客主观行为意向3个方面,运用问卷调查法,经过中美两国实地调研,共得到有效数据218份,分析中美游客野生动物旅游伦理认知差异,得出以下结论:①中美游客在品尝野味、动物实验以及马戏表演问题上认知存在显著差异;②中美游客在看待动物的生存权利、动物的保护组织和皮草问题上认知差异最小;③对人群进行细分后,发现中美游客在诸多方面存在认知差异。

引言

甘地(Mahatma Gandhi)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伟大和道德进步的程度可视其如何对待动物来衡量。”人类与动物密不可分,有学者提到:“除非将动物视为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否则,它们的生长权利只会被视为与其增强目的地吸引力和经济潜力的能力有关。”在人与动物关系问题的争辩中,人类中心主义者和生态中心主义者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动物的生存应为人类让路,而生态中心主义者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探究现阶段中美游客的野生动物旅游伦理认知情况,对于了解中美差异、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对野生动物旅游领域的研究缺乏广度,大多探讨某一目的地的具体情况,欠缺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对比分析。本文以中美游客为研究对象,探究在中西方不同思想影响下,其对动物伦理的认知差异,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同时研究结论可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文献回顾

1996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沙克利(Shackley)出版了《野生动物旅游》一书,吸引了学者对野生动物旅游领域的关注,自此,野生动物旅游便成为社会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外野生动物旅游涉及研究野生动物旅游产品、旅游者、利益相关者、动物保护等领域。雷诺兹(Reynolds)和布雷斯韦特(Braithwaite)认为,野生动物旅游是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一种非消耗性利用,包含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自然旅游中以野生动物为互动对象的部分。野生动物旅游分为3种:半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如动物园)、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如狩猎或垂钓)、非资源消费型野生动物旅游(如观光或摄影)。对于旅游者的分类常见的也有3种: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和立场中立者。

国内研究从2001年野生动物旅游进入人们视野开始,到2013年达到研究高峰。早期学者主要以概念界定、研究框架建构为主,目前则多以实际案例地应用研究为主。高科对野生动物旅游的概念、类型和研究框架做了概述,崔庆明等对野象谷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尹铎等则研究了广州鳄鱼公园的生命权利运作。丛丽等是近年来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学者,从研究澳大利亚班布里斯海豚,到成都大熊猫,再到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取得丰硕成果。徐徐列出了动物旅游中值得人们关注的几个伦理问题,分别是动物表演问题、生存空间问题和人与动物的冲突问题。

在动物伦理方面,学界研究有着漫长发展史。远古时期,古希腊、古罗马都关注动物,我国的儒家、道家等诸多言论也都跟动物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且伴随着动物权利运动和动物福利运动的兴起,人类开始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1822年,英国通过《马丁法案》(Martin Act),该法案首次将动物福利写入法律。美国的动物观念在经历了各种思潮运动的相互影响下,发展出一条从动物福利、动物权利再到动物关怀的特色之路。在我国,更多的是医学院校关注动物伦理问题,1997年,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校园墙上刻着“魂归自然,功留人间”8个字,这是我国最早的实验动物纪念碑。随着3R原则(减量、优化、替代)传入,实验动物的命运有所改善。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已经对野生动物旅游和动物伦理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二者的结合研究却很少,在学界呼吁动物福利的背景下,探究游客对动物态度如何,旅游动物伦理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對中国的借鉴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再者,中国和美国均是世界大国,探讨中西方思想影响下的差异,两国具有代表性。本文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了中美游客的野生动物伦理认知,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围。

二、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设计如下:①分析文献,确定研究框架;②设计初测量表,进行小范围初测及修正,尤其是在英文翻译上,咨询专业人士,努力做到简单易懂,没有歧义;③形成正式问卷,展开调查。

(一)量表构建、初测与修正

本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搜集所有关于动物伦理的认知维度,形成初测问卷,并于2019年7月初进行小样本初测,得到有效问卷80份,对预测问卷进行了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最终确定正式量表。正式量表由15道主观选择题和5道个人信息(性别、年龄、国籍、教育背景、家庭背景)选择题构成。主观选择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分为3个方面:动物旅游者态度(包含旅游者分类、动物旅游者分类;题号A开头),动物伦理问题认知(包含医学实验问题、动物保护问题、全面平等问题、法制问题;题号B开头)、主观行为意向(包含马戏问题、皮草问题、野味问题、捐赠问题、行为举止、价值观等;题号C开头)。

(二)正式问卷调查

正式问卷于2019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洛杉矶动物园及附近旅游景点)、中国陕西省(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及景点周边)分别进行发放。洛杉矶动物园成立于1966年,占地47.73公顷,拥有1 200种动物,是美国最早禁止喂食动物的大型动物园之一。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成立于1954年,占地173.33余公顷,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家野生动物动物园。两大动物园均是所在国家大型动物园,具有代表性。

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国内游客150份,国外游客150份。实际回收249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国内有效问卷106份,国外有效问卷112份。

三、数据分析

首先将反向计分题进行转化,再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需对样本调查下的中英文量表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SPSS分析,Cronbachα系数为0.744,介于0.7~0.9,證明问卷很可信,可做进一步研究,如表1所示。

(一)人口统计特征

英文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12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58人,占总人数的51.78%;女性54人,占总人数的48.21%。其中48人在20~29岁,14人在30~39岁,以上两年龄段占总人数的55.36%。国籍主要以美国人为主,美国人数为88人,其他国家人数为18人,中国人数为6人。学历方面,本科生占36人,高中生32人,研究生及以上20人,以上3类占比78.57%。家庭背景方面,单身人数较多,为64人,其次为有配偶有两子女及以上30人,有配偶无子女12人,最后为有配偶有一子女6人。

在中文106份有效问卷中,男性51人,女性5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8.11%和51.89%。其中20~29岁人数最多,35人;其次是30~39岁,23人,以上两年龄段占比为54.72%。国籍方面,106人均为中国人。家庭背景方面,人数最多的是有配偶有一子女的家庭,45人;其次是单身,32人;接下来是有配偶有两子女及以上,16人;最后是有配偶无子女,13人。

被调查者中,人口统计特征呈现出以下状态:中美游客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20~29岁最多,其次是30~39岁。从国籍来看,调查地为中国时中国人口占100%,调查地为美国时,美国人口占78.57%。教育背景方面,中美两国所调查者学历最高均为本科。家庭背景方面,中国游客有配偶有一子女人数偏多,美国游客单身人数偏多。样本间特征基本等值,可做研究使用。

(二)中美游客野生动物旅游伦理认知总体差异对比

将数据用SPSS做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游客在第B5、C9、C11和C15题上有显著差异,B5题代表了人们对动物医学实验的看法,中国游客偏向于支持动物在牺牲后应该受到人类尊重,而美国游客基本接近中立态度。C9是马戏问题,中国游客比美国游客更多地表示会观看动物马戏。C11是食用野味问题,美国游客表示中立,中国游客表示不会食用野味的居多。C15是动物伦理价值观问题,中美游客均肯定探讨动物伦理的价值问题,但美国游客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

中美游客认知的相似性表现在:从动物旅游者态度来看,中美游客均偏向于生态中心主义,并且处在半资源消费型与非资源消费型旅游者之间。从动物伦理问题认知来看,中美游客均肯定动物保护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对全面平等持中立态度,大多反对处决动物园中攻击过人的动物。从游客主观行为意向来看,大多对穿皮草持否定态度,对捐赠基金用于动物保护及劝阻不文明行为持支持态度。

(三)中美游客细分下野生动物旅游伦理认知组间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中美游客在人口统计特征下是否会存在更多认知差异,遂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以及家庭背景下的中美游客进行比较。经过数据分析,得出样本人群在不同细分之下的认知差异,总结如下。

男性游客中,在动物园是否应该继续开放、动物在实验中牺牲是否应该受到人类尊重、拒绝食用野味以及基金捐赠的问题上,中美游客存在认知差异,尤其是拒绝食用野味问题上,多数美国游客持反对态度,但中国游客持支持态度。女性游客中,在动物因人而存在问题中,多数中国游客持反对态度,美国游客持中立态度;在是否支持观看动物马戏问题上,大多中国游客表示中立,美国游客多表示反对;在食用野味问题上,大多数美国游客接近中立,中国游客表示反对。

从年龄分类来看,20~49岁中美游客所持观点差异最多。尤其是在动物实验、全面平等、动物马戏和食用野味问题上。在动物实验是否应该受到人类尊重的问题上,美国游客基本持中立或反对态度,中国游客多持支持态度;在全面平等也就是“救大象还是救野兔”的问题中,如果选择救大象,意味着考虑到大象带来的生态稳定性,而救野兔则代表了生物全面平等思想。美国游客多数态度中立,但中国游客偏向全面平等观点。在动物马戏问题上,美国游客则在拒绝方面表现得更积极。同时,在拒绝食用野味问题上,中国游客表现得更积极。在60岁以上年龄的美国游客中,表现出极强的动植物的存在是因为要被人类所利用的思想。在动物立法问题上,16岁以下和30~39岁的中国游客比美国游客更加支持攻击过人的动物必须处决。

从教育背景的分类来看,学历越高存在差异的问题越少,总体来看,在医学实验和食用野味两方面差异最显著。中国游客更加愿意尊重在动物实验中牺牲的动物,也更加愿意拒绝食用野味。细节方面,在游览方式的偏向性上出现了差异,研究生及以上组别中,中国游客更加偏向观光和摄影,美国游客更加偏向狩猎和垂钓,同时,在早日关闭动物园的问题上,中国游客表示支持,美国游客则更接近中立。还可以发现,中国的高中生比美国高中生更加愿意给动物保护基金捐赠。

从家庭背景的分类来看,中美游客差异主要集中在主观行为意向方面。除了在拒绝食用野味方面,中国游客表现得更加积极以外,在拒绝观看马戏表演、劝阻不文明行为、谴责动物虐待问题中,美国游客则表现得更加友好。

四、结论与建议

在数据分析中,只有A2、B6和C10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综合3题均值来看:中美游客均肯定了动物与人有相同权利及动物保护组织的存在价值,且两国游客对穿皮草均持否定态度。

在其他题项中,中美游客较为集中的差异表现在:C11品尝野味问题、B5动物实验问题、C9马戏表演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品尝野味问题

在食用野味问题上,美国游客态度中立,中国游客持反对态度。美国游客大多持中立态度,主要由于在美国狩猎具有合法性,美国人喜爱狩猎棕熊、驯鹿、野猪、野兔等动物,并可在狩猎后带走猎物进行食用或制作标本。但是,美国的狩猎合法并不意味着可任意狩猎,相反,有着严格的法律限制。狩猎的时间、地点、种类以及数量都有明文规定。同时,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会定期发布数据关于哪些动物可以打、打多少,哪些动物泛滥成灾,鼓励人们去打;而在中国,教育方面,鼓励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倡导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立法方面,《野生动物保护法》严格规范了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反对食用野生动物,是大多数中国人民的选择。但是,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恰恰是因为人们滥用野生动物造成的,证明国人对品尝野味问题的态度,并没有填写问卷答案时那么友好。

(二)动物实验问题

在医学动物实验中,牺牲的动物是否应該受到人的尊重,中国游客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美国游客多持中立态度。在中国,人们关注实验动物生存问题,在实验中,动物们承受着大量的痛苦,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尊重动物福利,提升实验人员动物伦理意识;了解美国历史可知,美国实验动物医学学会是世界上第一家实验动物医学的专业学术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动物实验中的各种问题。美国的动物保护者和动物实验者在经历了漫长的博弈后,美国在1966年颁布《实验动物福利法》,从法律层面要求科研机构为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护理,并由兽医指导实施,该法推动了动物实验环境改善。与此同时,3R(替换、减少和优化)原则也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动物的保护问题: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数量、提高准确率;优化实验动物的生存条件以及实验技术;以单细胞生物等或计算机模拟替换动物实验。在美国,动物实验经历过多年改革,已经把动物痛苦减轻很多,所以对尊重实验动物的态度也就没有那么激进了。中国应学习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理念,减少实验动物痛苦,优化动物实验。

(三)马戏表演问题

拒绝观看马戏表演,美国游客比中国游客表现得更激进。在我国,马戏表演古已有之,直到今天,海豚表演、猴子表演等依旧是旅游景区一大吸引物。不过,随着动物保护的日渐兴起,许多人了解到马戏表演背后的残忍真相,拒绝观看马戏表演;在美国,总有报道关于美国马戏团被动物保护组织搞垮的消息,随即有州颁布立法禁令,禁止使用本州以外动物用作马戏团表演。在欧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已经禁止或限制动物马戏表演。加拿大著名的《太阳马戏》实现了对动物马戏的颠覆,没有动物,却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震撼观众。总的来说,西方对动物马戏的反对更加持久和激进。中国应重视马戏表演对动物的伤害,对马戏表演实行有力管控,鼓励马戏表演团体推陈出新,用科技取代真实动物演出。

五、不足与展望

本文在数据搜集与分析方面存在不足。接下来的研究中,可增加调研数量,扩大调研范围,借助访谈法,更深层次地挖掘与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调查表可再次完善,以达到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在未来的研究进程中,还可把关注点放在讨论动物伦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游客的影响上。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种群丰富,加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追根究底,同时推陈出新,会给野生动物旅游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野味野生动物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野味千万不要再吃了
禁食野味 从我做起
那些年,野味带来的病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