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06吴苏珍程晓盈谢奇林婉玲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木偶戏动机戏曲

吴苏珍 程晓盈 谢奇 林婉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偶戏在地方戏曲中独树一帜,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本文以闽南木偶戏作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探究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情感体验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具有正向影响;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具有正向影响;地方戏曲的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有正向影响;地方戏曲的文化认同对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地方戏曲的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丰富非物質文化遗产地方戏曲文化认同理论研究,并提出地方戏曲休闲旅游发展的策略。

引言

地方戏曲作为地方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活内在性、表现外在性的双重特征,在强化其自身表演特色的同时,形成了戏曲多元表意印象,使客体感受到演剧的趣味和魅力,推动观众群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微妙情感。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还在其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闽南木偶戏作为地方戏曲,已有上千年历史,以其自身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构成木偶戏本身的内容意蕴所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要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肯定性认同,并产生归属感,产生内化、保持和发展自身文化的过程,核心是对一个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本研究选择闽南木偶戏为例,以闽南木偶戏的观看者,即统称为休闲旅游者的本地人与游客作为研究对象,从休闲旅游动机、情感体验、文化认同等探讨地方戏曲休闲旅游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献回顾

(一)地方戏曲相关研究进展

地方戏曲是流行于特定区域、具有某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首先,在地方戏曲研究方面,针对戏曲剧种研究理论较多,欧阳绍清从赣南客家历史、社会变迁和民俗的丰富资源出发,得出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木偶戏艺术家洪惠君根据唐朝在敦煌莫高窟所作的一幅壁画和南宋“朱熹颁文”的记载,得出闽南木偶戏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结论;谭真明对湖南花鼓戏不同类型、历史发展阶段、剧本、美学价值、湖南民俗文化等进行研究。其次,关于地方戏曲传承与保护相关研究也较多,黄梅和钟有林基于扩大受众群体的视角对新时期我国地方戏曲的分类保护和传承展开论述;曲润梅和曲志燕从地方戏的生存与市场、改革与调整、创作与服务、人才与前途几方面,探讨地方戏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此外,地方戏曲理论研究还有针对戏曲艺术、传播、发展、生存现状等相关研究。戏曲旅游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刘宏日指出在当今的世界旅游发展趋势中,旅游活动的文化性更加突显,地域文化旅游已渐成热点。独具地方民俗风情魅力的地方戏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但是,当前学界在地方戏曲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理论较少,也少有学者从休闲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影响关系对地方戏曲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地方戏曲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力求丰富地方戏曲休闲旅游相关理论。

(二)休闲旅游动机相关研究进展

动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具有“使动”的意思,是激励和维持个体的行动,并使行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休闲动机,顾名思义,便是从事休闲活动的动机。而旅游动机是旅游行动产生的心理原动力,是旅游行动的驱使力量。二者在范畴上有所不同。而本研究采用“休闲旅游动机”一词旨在扩大原有旅游动机的概念范畴,将本地人的休闲动机与外地人的旅游动机合并研究,而不是指“休闲旅游的动机”,避免被误认为将旅游动机概念范畴缩小。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为休闲学诞生的标志。国外关于休闲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动机分类研究、休闲动机量表编制研究、休闲动机特征研究。国内对休闲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和城市居民休闲动机的研究。对于休闲动机分类研究和休闲动机量表的研究,主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关于休闲动机分类的研究,国外不同学者的分类标准不同,因而最终结论不同,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综合各方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以下被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分类成果。Thomas在1964年提出了18种重要的旅游动机,他通过研究,将休闲动机分为几大类,分别是教育与文化、休闲与娱乐、种族传统和其他。他的这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成为后来学者们进行休闲动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被后来的学者广泛借鉴。Ahola依据内在动机和变量的自由选择把除工作以外的活动分为3个层次:一是与工作无关但却是必要的活动,此类活动内在动机较弱,因而人们自由选择程度受到一定限制;二是闲暇时间的活动,这类活动内在动机较第一层次较高,自由选择程度较高;三是休闲活动,人们对其的内在动机最强,自由选择性最高。Driver和Brown通过对休闲动机的研究,认为休闲动机可以分为个人发展、社会交流、疗养恢复、身体安宁、刺激、自由、回归等几类。关于旅游动机的分类研究,在1935年,德国学者格里克斯曼就尝试对旅游动机进行分类,他将旅游动机分为心理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机4个类别。而美国学者Thomas在《是什么促使人们旅游》一文中,将旅游动机分为文化教育动机、休息和娱乐的动机、种族传统动机和其他动机4种类型。澳大利亚学者波乃克将旅游动机分为6种:修养动机、文化动机、体育动机、社会动机、政治动机和经济动机。而我国较早对旅游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学者屠如骥(1986)把旅游动机划分为9个类型:求实、求新、既求实又求异、求名、求美、好胜、爱好、求知、访古寻友和追宗归祖。马建敏(2003)将旅游动机分为10种,除了屠如骥所列9种外,新加了“出自业务需要的动机”。邹统钎(2004)提炼出旅游动机的5-2-3模型。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动机进行了分类研究,但是由于旅游动机的多源性、内隐性等特征,这些学者的分类都没有达成一个共同的认识。

本研究通过对休闲动机与旅游动机分类的梳理,分别以Clift、Heung、Samuel;Crompron、Ryan、Zhang、Heung;Ryan;Heung;Clift的相关研究为参考,得出有关休闲旅游动机的分类:享乐、新奇、参观历史文化吸引物、增长知识(教育)、社交。

(三)文化认同相关研究进展

“认同”是心理学术语,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于1921年在《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书中专门有一章论述认同的作用,他认为“认同是精神分析已知的与另一人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在俄底浦斯情结的早期史上起一定的作用”,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关于认同的属性研究,认同具有双重属性,根据人与社会的关系可分为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人对自身的生理特征、社会期待、现实情境等各层面的觉知,是追求自我统一性和连续性的感觉;群体认同是个人对自身所属群体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重要认识,是个体作为一个群体成员方面的自我观念。同样,文化认同一方面强调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另一方面是对“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了解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双重属性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于文化认同的分类研究,有学者将文化认同分为3种情况:一是同一民族的文化认同,如世界各地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同一信仰文化的认同,如全世界范围内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社会成员,不分种族、性别、国籍等的相互认同;三是世界不同文化圈的认同,即文明的认同,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非洲文明等。

在传播学意义上,关于文化认同的信息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接受/认同的互动过程。“接收信息在第一个层面是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知识‘库存、获得经验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两个或者多个参与者彼此进行意义交换与协商的过程,是符码、规则的制定者、使用者之间的传播与交换,也就是互动的意思。”简而言之,传播的过程是认识—认同的过程。戏曲传播绝不仅仅意味着将剧目如数改译为方言,还意味着根据文化认同原则,对剧目进行选择性接受与变动。就产生文化认同的认知与知觉方面,涉及适应过程论述如下:文化适应指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以及文化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适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L.A.怀特认为,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工具和技术适应、组织适应、思想观念适应等3个方面。从适应的难度看,工具和技术的适应较容易,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使用工具和技术适应环境。而思想观念层面的适应最难,一般说来,要想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和接受新的环境需要很长时间,特别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适应。

本研究通过对认同属性与文化认同分类的梳理,分别以Freud、徐立、王付欣、王鉴、王明钢、李岩、杨秀侃的相关研究为参考,得出有关文化认同的分类:认知、情感、知觉、行为。

(四)情感体验相关研究进展

1970年,国外学者托尔夫和甘哈曼分别在《未来的冲击》和《第四次浪潮》中都提到体验经济,前者认为体验经济将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后者认为围绕“休闲者”展开的独特服务型经济时代即将来临。在戏曲方面,国内学者关于情感体验也做了诸多研究。李春熹(1985)从表演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情感体验进行研究,强调生活体验、舞台体验与程式化体验的转化关系,情感体验是演员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王可愚(1993)认为戏曲表演具有特殊的体验性质,戏曲表演的情感体验是以程式化和音乐化的技巧为基础的情感体验;刘海萍(2006)提出“情感体验是演员进行艺术创造过程中内心体验的基础。”此外,还提出情感体验可分为程式化、技巧化的情感体验和音乐化、节奏化的情感体验,此分类依然针对戏曲演员;赵刚(2008)在对程式——戏曲表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研究中,提出戏曲和生活的情感形式存在矛盾与不协调之处,将人物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融入戏曲表演的情感中,给予观众情感方面的体验;陈涛(2009)提出,舞蹈演员在设计舞台形象时,应从情感体验入手,注意情感体验融合与创新,将情感体验加以程式化规范,带有生活逻辑的情感体验才能外化为舞台形象。钟英(2015)提出,戏曲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杂技、舞蹈以及武术等多种元素,是一种特殊性的表演体验,戏曲并不局限于普通的体验范畴,更应注重生活的情感体验。目前,关于戏曲与情感体验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戏曲演员的情感体验和戏曲表演的形式方面,强调生活体验对戏曲演员塑造角色,传达情感的重要性,鲜少有将戏曲与旅游情感体验相联系,忽略了戏曲表演对游客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心理学的另一研究表明,认知模型并不能完全概括行为的前置因素,情感同样也发挥着强有力的甚至是核心的作用,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态度,并引导其决策和行动;所以,当地方戏曲满足游客的旅游动机和当地人的休闲动机时,可以影响人们对地方戏曲的信念和态度。针对此,研究结合旅游体验,丰富情感体验内涵,结合邹统钎学者的研究,将体验分为娱乐、教育、审美、移情、逃避5个维度进行研究。

二、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一)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有正向影响

Baloglu 经过对建构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动机对认知形象具有决定作用,其中放松、逃避、求知这3种旅游动机维度对认知形象体验质量、吸引物、价值和环境维度具有正向影响,而放松、逃避、认知也是游客对地方戏曲的重要旅游动机。动机理论学家Murray(1938)和McClelland(1985)提出,情感是实际决策背后动机的基础。Holbrook和Hirschman(1982)、Chuang(2007)也認为,与逻辑动机相比,享乐购买(如休闲和旅游)最可能涉及情感动机。另外有学者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如Filep对澳大利亚赴西班牙旅游的青年旅游者的“畅爽”体验进行研究,发现亲密关系、归属感、安全感、舒适、好奇、外界刺激和自我发展等旅游动机与旅游者“畅爽”体验相关性较高。本研究中,闽南本地人涉及主要为休闲享乐动机,而游客涉及的旅游动机则是更多维度的。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有正向的影响

(二)地方戏曲的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有正向影响

Lee的研究结果表明功能价值、总体价值和情感价值作为体验价值的3个方面,都对游客的文化认同有显著影响。Howat和Murray都认为体验价值对文化认同及其行为意向的作用关系值得引发学者们的密切关注。Mitas等选择45岁以上的成年度假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积极情感体验会反向促进旅游者社区归属感塑造。杜法成等在旅游本真性、情感体验与地方依恋的关系研究中发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目的地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并将这种良好体验转化为对目的地的认同与肯定。游客观看地方戏曲表演后产生的情感体验使游客对该地区的看法、态度、观念产生影响,且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加深文化认同。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地方戏曲的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有正向的影响

(三)地方戏曲的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文化认同指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认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是一种寻求的行为。目前,有关文化认同与旅游满意度的研究较少。Turner、Reisinger和McQuilken对北美、日本和中国的旅游者对澳大利亚墨尔本的旅游满意度研究后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3个地区的旅游者满意度是截然不同的。Gonzalez(2007)探讨了旅游和个人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能够让旅游者从当地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一种让人愉悦的个人认同,这种认同感让旅游成为一种有文化内涵的游览活动,有利于提升旅游满意度。地方戏曲旅游让游客从浓厚的戏曲文化与闽南文化中获得愉悦的个人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可以提升满意度。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地方戏曲的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四)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旅游动机是解释游客观看木偶戏的关键因素,指促使游客参与地方戏曲表演的一系列需求,是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韩春鲜、杨玲(2010)认为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游客观看地方戏曲表演会改变其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知、态度,观念。郭安禧(2014)研究得出旅游动机对声望、文化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4: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地方戏曲的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Devine-Wright等人(2010)在研究中认为关于人文景观的旅游体验可以促进游客产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在Gnoth提出的游客态度形成模型中,游客的动机影响他们的态度,而态度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意向。Preiitice等认为文化对游客情感体验具有重要影响,旅游者作为局外人很难融入局内人(本地居民)的文化圈层,这种文化差异性会致使旅游者产生不安、紧张等情感体验。据此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地方戏曲的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所以本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测量量表设计

在初期,研究在泉州地区进行了预调研,在预调研的基础上,修改问卷,形成了最终问卷。最终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休闲旅游动机、情感体验、文化认同、旅游满意度等维度;第二部分为人口统计变量特征。其中休闲旅游动机共包含5个题项,量表根据现有文献选取认可度最高的量表进行题项设计;情感体验根据邹统钎提出的娱乐、审美、教育、逃避、移情5个维度进行设计,共包含19个题项;文化认同根据刘明峰(2006)提出的认知、情感、知觉、行为4个维度进行设计,包含4个题项。旅游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基于相关文献总结,选取与本研究最契合的量表进行设计。问卷测量采用Likert7级量表,1表示非常赞同,7表示非常不赞同。问卷最后是被调查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及籍贯等,如表1所示。

(二)调研与数据收集

调研地点选择以闽南地区为主,主要集中在泉州和漳州地区,问卷调查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10月,对泉州木偶戏剧院等游客主要汇集地发放问卷,采用路上随机偶遇,问卷填写对象为观看木偶戏的游客,采取面对面填写、现场回收的方式,发放问卷具有较典型的意义。此次一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397份,无效问卷18份,有效率为95.66%。通过有效样本结构比例(见表2)可知:调查女性较多,年龄主要集中于18~49岁的中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多为本科;调查者职业多样,学生占比较大;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又以闽南本地人居多。有效样本的结构比例表明调研样本基本符合游客特征。

四、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主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各变量的均值进行了分析,游客对木偶戏的旅游体验整体较积极,文化认同程度较高,整体满意度表现较为满意。

研究对各维度的信效度水平进行检验分析,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达到了0.7,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研究进一步对变量进行效度分析,在显著性水平P=0.000的情况下,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问卷效度良好(见表3)。

(二)假设检验

1.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的回归分析

在模型“休閑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有正向的影响”中,根据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的Beta值为0.712,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调整R2为0.506,模型对情感体验的影响程度为50.6%,据表4分析所得F值,表明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验证。

2.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回归分析

在模型“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有正向的影响”中,根据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的Beta之为0.658,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调整R2为0.433,模型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程度为43.3%,据表5分析所得F值,表明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得到验证。

3.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在模型“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中,根据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的Beta之为0.740,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调整R2为0.546,模型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程度为54.6%,据表6分析所得F值,表明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3得到验证。

4.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回归分析

在模型“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有正向的影响”中,根据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Beta之为0.457,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调整R2为0.207,模型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程度为20.7%,据表7分析所得F值,表明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5得到验证。

(三)中介效应

根据学者温忠麟(2004)对于中介变量的定义:考虑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本文涉及旅游体验在旅游动机和旅游满意度、旅游体验在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中介模型进行分析。

情感体验对休闲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检验:先以情感体验作为中介变量(M1)检验休闲旅游动机自变量(X1)对文化认同因变量(Y1)的影响。如表8及圖2所示,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间接效应为0.474,置信区间为(0.223,0.799),这个间接效应是显著的。可见,休闲旅游动机通过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的间接影响成立。由回归分析得到情感体验通过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直接效应分别为(β=0.746,ρ=0.000),置信区间分别为(0.656,0.897),可见情感体验通过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直接效应是显著的。因此,情感体验通过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是部分通过中介作用实现的,即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假设H6得到完全支持。

(四)差异性分析

1.籍贯对文化认同维度测量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

根据文化认同标准图(图3),文化认同相关数据点与理论直线基本重合,调研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本研究在设计问卷时,设立了题项“您来自:(闽南)本地/外地”,目的在于探究游客的地域差异是否会影响文化认同。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判断受木偶戏文化影响较深的本地游客和对木偶戏认知较浅的外地游客在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据地域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9),文化认同的显著性(双尾)P=0.014<0.05,即游客的地域差异对文化认同存在显著影响。本地游客文化认同感高于外地游客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以共同的社会特征为基础。对于本地人来说,木偶戏文化是其共同的一类地域文化特征,从小耳濡目染,故文化认同感较高。对于外地人来说,不存在这一共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对木偶戏感知也较少,故文化认同较弱。

五、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了休闲旅游动机、情感体验、文化认同与旅游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有正向影响

尽管已有研究证实旅游动机是游客体验价值的前因变量,但本研究通过尝试从旅游动机潜变量下的观测变量:享乐、新奇、参观历史文化吸引物、增长知识和社交5个维度出发,再次探讨休闲旅游动机对情感体验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旅游动机越强烈,游客旅游体验越积极;本地人的休闲动机越强烈,情感体验也越积极。

(2)情感体验对文化认同有正向的影响。旅游体验是多维度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系统中的一部分,有助于旅游中认同建立。木偶戏展示了闽南地区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情景体验传输给游客,加深了游客对木偶戏的认知,增强其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闽南本地人通过回顾木偶戏表演,对木偶戏文化的怀旧体验得到了满足,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3)文化认同对旅游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人们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双方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对对方文化的承认与接受。研究表明游客在观看木偶戏后,文化认同程度得到提高,游客对闽南木偶戏文化有了进一步认可与接受,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游客满意度改变。

(4)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有正向影响。本研究从旅游动机的5个维度(见表1)出发,通过因子分析验证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有直接正向的影响,这说明休闲旅游动机对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即激发休闲旅游动机可以加深游客及本地人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

(5)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间存在中介作用。情感体验在休闲旅游动机、文化认同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旅游动机通过旅游体验进而对游客的地方戏曲文化认同感产生影响。木偶戏独特的闽南文化,易于激发游客旅游动机,同时,木偶戏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情景体验传输给游客,加深了游客对木偶戏的认知,使其文化认同加强。

(6)根据调研过程发现,木偶戏演出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不少家长希望通过陪伴孩子观看演出感受戏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接受文化熏陶,戏曲演出形式得到了较高接纳。

(二)研究建议

在理论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根据结论中的6种作用影响,从产业业态发展、新技术融合教育资源合作、木偶戏表演层次感4个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提出文创产品激活木偶戏活力、新技术促进木偶戏传播、高校木偶戏观测合作平台搭建保持木偶戏时代吸引力、表演方式建议性改变推动木偶戏文化营造4个方面针对性建议,具体如下。

1.产业业态发展:国风动漫与闽南木偶戏联名推广文创产品

利用国风动漫手办、服饰等周边产品为主要吸引物,推出一个或几个最具有闽南木偶戏文化元素的饰品、玩偶,通过此种联合宣传推介形式转化一部分国风动漫原有的粉丝提升对闽南木偶戏的兴趣,扩大影响面,形成对木偶戏文创产品手工意义上的形象推广。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结合国风动漫产业联名推广文创产品过程中,产品开发团队应注意优质动漫资源挑选,并形成动漫客群市场调查的概要报告,以形成对“动漫”这一IP的吸引力评估价值观测意识,更好地为产品开发提供脉络。

2.新技术融合:VR技术植入地方戏曲

前期成立专业虚拟现实技术团队将地方戏曲的每个环节加入可操作化的可能性,结合参考性技术植入意见,以突出旅游者与地方戏曲表演者二者体验的有机交互为原则,通过VR技术提升在地方戏曲的表现力,以达到新技术引入条件下的立体、具象强化作用,契合不同群体的产业感知点,以優化地方戏曲产品亲和力;后期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与推广体系,在推动新技术与产业成熟化运作有机结合基础上,通过加入更多具有活力的资源开发主体,注重对新技术运用的适时创新,积极关注地方戏曲的客群大数据变化并预备多种运营应对方案。

3.教育资源合作:与高校合作,搭建木偶戏传播平台

在福建省高校范围内巡回开展以“木偶戏文化+智慧生活”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比赛,促进初期木偶戏文化元素挖掘的进度;中期拓宽木偶戏系列产品运营体系的参与主体,吸收社会资金形成商业回环;后期通过与全国高校形成实践基地观测点等合作联盟,在大学生群体中吸收人才资源形成木偶戏项目人力资源的高效更迭。

4.木偶戏表演层次感:增强地方戏曲的休闲旅游体验

木偶戏表演应增加使用中文版本和字幕的表演场次,让游客在体验闽南语木偶戏表演的趣味性的同时也更好理解文化;同时考虑其旅游体验,木偶戏独特的表演、木偶、技艺使游客沉迷,可以在木偶戏表演场所增加木偶周边、游客亲自体验木偶操作等体验型产品,增强戏曲的休闲旅游体验。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此次研究不足与局限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木偶戏表演具有较强针对性,发放问卷对象有限,样本具有一定局限;在数据调研过程中,接受调研者多为陪同孩子的中年家长及对戏曲感兴趣的青年与学生群体。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及接受表演舞台形式的局限性,数据采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代表全部人意见。

(2)木偶戏表演场地多在地方佛诞辰、祭天,本研究发放问卷点局限,在时间和地点选择上存在较大偶然性。

(3)与课题相关度研究较少,梳理资料不便。

(4)木偶戏表演地方色彩浓厚,访谈及问卷设计结构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较多质疑。

基于此,本研究将继续对旅游客体产生的旅游认同驱动力做出进一步研究,在假设检验模型基础上深入探讨实现持续产生旅游动机可能性机制;结合旅游新兴业态热点开发,挖掘旅游动机,结合体验产品的更多潜力,捕捉旅游客群体验消费动态心理,打造文化认同的旅游市场心理品牌;推动旅游客群文化理解力、认同感、吸引力的层次性机理形成,引入更多中介影响因素,推动研究多向延伸、多位融合,对旅游客群主观动机激励提出意见,促进旅游行为方式与文化行为方式深度融合,发挥更多旅游文化消费潜力。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木偶戏动机戏曲
木偶和木偶戏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传统戏剧——木偶戏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木偶戏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