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的教学价值及转化教学策略
2020-05-06赵梓如
赵梓如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是统筹规划能力体系的重要阵地。以四年级为例,其呈现方式迎合儿童学习兴趣,知识分布指向语言学习整体、单元学习空间、能力提升序列。在教学中,教师应先从同类、同单元的高度看习题,定位习题价值,聚焦习题表述,识别习题支架,分解习题学习任务,透彻解析习题的编排意图,积极探索将习题转化为教学的策略,生成先行学习体验,打破文本学习边界,追寻新鲜学习话题,无缝对接学习过程,开启深度学习旅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教学价值;转化教学策略
自2019年起,全国全面使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以“双线”(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组织内容,“努力建构符合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常用的学习方式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是统筹规划能力体系的重要阵地。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的内容梳理
(一)教材习题的样式统计
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习题的呈现方式众多,位置不一,以四年级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表1):
丰富多样的题型、充满创意的挑战,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儿童的学习热情、促进儿童深度思考有着推动作用。
(二)教材习题的能力分布
语文课主要通过朗读体会、记忆积累、理解分析、归纳概括、欣赏评价、拓展运用几个方面展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新增了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笔者根据题目数量将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习题所涉及的能力水平分布统计如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材中的比重,達到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上的均衡;同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重视阅读方法与策略的引导,并且加大阅读量,将课文与其他文本、生活进行了紧密的联系,重语文实践,以拓展眼界,提升认识[2]。
(三)教材习题的设计布局
一般课后习题第一题大都指向“读”,第二题大都指向“语文要素”,第三、四题大都指向记忆积累、拓展运用、补充阅读等。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单元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习题的安排呈现了“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其编排与学生学习文章的顺序相当,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还强调单元意识。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其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观察这一单元与语文要素相关的习题,就会发现其隐藏着的暗线。关于提问的阅读策略,整个单元呈现出了以下梯度:
当然,除了递进关系,还有些单元呈现的是并列或互补的关系。无论从单课视角,还是单元视角,习题横向设计编排有度,都展现着内部的有效联结[3]。
(四)教材习题的纵向架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增加语文学科内容的系统化设计,习题设计同样也是如此。譬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出现了文言文,将其放入整个小学阶段,观其习题,可发现螺旋上升的态势(见表3)。
如表中所示,朗读要求由扶到放;理解方法由易到难;篇幅愈长,讲述难度也愈高。但是无论难度如何,习题总包含“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强调理解内化之上的语言灵活运用[4]。
这些习题聚合成网,化零为整,与导读、课文,组成了完整的系统。它们立足课程改革的启示、儿童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求,是通向目标的助力系统。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的教学价值解析
陈先云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应是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5]此句点明了习题在教学中的价值与地位。解析习题,需立足整体,立足单元,立足文本,从高视野中看习题的价值,从细分析中观习题的定位。
(一)导航定位:锁定布局价值
第一步,从同类、同单元的高度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神话单元。此前,二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神话《大禹治水》《羿射九日》;此后,无神话篇目。
该神话单元包含中国古代神话三篇,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文言文)、《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希腊神话一篇(《普罗米修斯》)。除此之外,还有想象习作《我和______过一天》、“语文园地”以及推荐阅读神话的“快乐读书吧”。首先,我们要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观其要素以及二年级神话篇目的习题,学习神话重在体会神奇色彩,并能口头讲述。但是四年级的要求变高了,学生需自己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情节的神奇和人物的鲜明,品味想象的魅力,从而能够写想象故事。
纵观单元内的习题,在朗读方面,《普罗米修斯》强调读好众神的名字,这是以文本特点为根据的。在初读方面,《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因其文本的原因并没有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理清脉络,而《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则有了明确的要求,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联系。在讲故事方面,《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则是按一定顺序讲清楚过程即可,重在复述;而《女娲补天》则要求在文本略写的地方创造性地编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重在创造。在体会情节或人物方面,《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要求体会英雄式神话人物——盘古、精卫,这也是文本唯一的人物;但《普罗米修斯》习题变得开放,要求说一说最触动你的人物或情节,结合文本便知该篇神话人物性格各异,情节曲折多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的表述十分清晰。从单元整体出发,对比追踪习题,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篇的文本特点和教学价值定位。
(二)斟字酌句:聚焦字词线索
第二步,聚焦习题的表述,好好斟酌一番。例如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天窗》一课时,教师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划出相关句子,待会说说你的体会”为任务展开教学。乍一看,这个任务与课后习题第2题相似。但在交流环节时,说来说去,学生的体会都差不多——当乡下孩子无法出去玩时,透过天窗能看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十分快乐。这样的交流环节显得冗长无趣,且学生未能真正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快乐。这个体会确实不好交流,但十分适合朗读。在朗读上下文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一遍遍加深体会,天窗带给乡下孩子的快乐自然而然迎面扑来。习题“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没有要求“说一说”,没有要求“与同学交流”,只是要求“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体会。由此可见,斟字酌句,考究习题表述尤为重要。
(三)深入追踪:识别隐形支架
第三步,不放過教材中提供的一切支架[6]。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于习题的表述很清晰,除了提供教学的思路,同时对于给出的任务,也有支架或方法提供,不能忽略。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习题第2题,给出了学习支架——表格。此支架一来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与该单元语文要素息息相关;二来能够清晰地展现事情的线索,直观把握文本的大意,学习读长文。
当然支架还有很多。如四年级上册《牛和鹅》的文中七处批注,给学生学习批注提供了支架;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课后的资料袋,给学生写观察日记提供了两种方法;四年级下册《天窗》的文中泡泡,告诉学生要关注文中重复的地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些隐形支架,我们不能忽略,在课堂上应当把它们当作抓手,引导学生经历阅读全过程[7]。
(四)细化任务:确定学习步骤
第四步,立足儿童学习规律,细化出学习步骤。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后第2题:“‘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我们需要细化它的学习步骤:①回到课文默读,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做法的相关段落;②抓住关键词语,深思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③再看看其他部分的描写,了解其他人怎么做的;④你感受到哈尔威船长怎样的品质?
细化任务的过程就是模拟学生学习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重在体验与收获,不能把习题当作阅读题目进行生硬练习。教师应在解析习题上下功夫,杜绝对习题理解浅、漠视深、解决粗等问题。
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题的转化教学策略
习题有价值,给教师以教学思路。那么课堂上可不可以直接用习题?不直接用又将如何转化呢?当我们深谙习题之道,其内核价值已经萦绕于胸后,教学之路径何止一条呢?
(一)生成先行学习体验
学生总是对新鲜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还没有开始课堂学习,但是语文书上的一切材料往往已经阅读一番。他们的学习不是零起点,生活已有的经验、对文本以及习题的初步感受,都将成为他们的阅读初感。既然习题就在那儿,何不在前置性学习的时候就使用呢?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天窗》的课后第一题“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该题指向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在第一课时前置性学习时,此题可作为学习内容,引发学生边读边思,提高前置性学习的效果。
(二)打破文本学习边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其系统的训练安排,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被统筹规划到相应的内容中。但是方法与策略是需要不断练习才会熟成生巧,融会贯通的。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需打破文本的边界,善于嫁接习题,将在习题中学到的、掌握的方法与策略用到后面的文本中,引导学生在不断运用中深入掌握,获得提升[8]。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会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三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都指向批注。教师结合语文园地里的题目,用整个单元教会学生: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等随时都可以批注;批注还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批注完再读一读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此,对于批注这一方法的学习系统而具体。
教师不能只限于在这一单元练习批注,而应将习题嫁接到后面的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默读时“在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进行批注”,一来引导学生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二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利于课堂教学。
(三)追寻新鲜学习话题
有一些习题就是一个大话题,用它来教学未尝不可,但是话题的产生缺乏主体性、新鲜感。其实,教师将习题的设计思路、考查指向了然于胸后,巧妙地将习题旧貌换新颜,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对于未知的向往,从而触发惊奇深刻的阅读冲动。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课后最后一题“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和同学交流”,这道题指向的是人物形象分析。在执教这节课时,笔者抛出话题:“你觉得精卫与盘古相比有何不同,又有何相同?”指向的同样是人物形象的体会与分析,习题被巧妙地换成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将盘古加进来,通过人物的对比,揭示精卫的勇气和敢于抗争的精神。
(四)无缝对接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需要重视习题,讲究习题的无缝渗透,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渗透讲究的是逐渐而无痕,在需要出现的时候自然呈现,对学生主动而积极地学习起到有利的作用。下面是笔者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时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刚的自学与交流,我们发现女娲补天情节曲折,充满神奇的想象,这是神话的一大特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单元其他的神话故事,还有哪些神奇的想象?
生1:盘古翻身一坐,天和地就裂开一条缝,我觉得这样的想象很神奇。
师:我们祖先的想象多奇妙,但是这些想象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对世界问题的一种解释。比如《普罗米修斯》——
生2:是对火源的一种解释。
师:《盘古开天地》——
生3:是对世界起源的一种解释。
师:《女娲补天》——
生4:是对自然灾害的一种解释。
师:这又是神话的一大特点——用神乎其神的想象来解释他们不可预知的问题。于是,在神话飞腾的幻想中,我们认识了——
生5:迎難直上的精卫。
生6:为民造福的女娲。
……
师:瞧!神奇而又有个性的大神形象,也是神话故事的特点。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无缝对接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的题目,从一篇课文走向一类文本,不仅学习本课,而且回顾本单元。利用习题资源,找准时机,无痕渗透,这样的学习更加扎实有效。
(五)开启深度学习旅程
教师巧妙地用好习题,还应该站得更高,以习题为基,适当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发散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善于将题目变成项目,整合处理,为学生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笔者统计了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以及课后关于练笔的习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整个单元线索,基于真实生活情境以及学生学习需要,对个别练笔进行了微调(“笔友交流会”中请学生用书信的方式完成第22课的课后练笔,让学生提前了解书信格式),并增加了两处延伸练笔,汇成了一个学期的写作系统表(如表4)。该系统以“生活袋袋裤”为大主题,从城市、自然、家庭、个人等方面组成7个小主题,记录学生的生活,开展深度习作活动。如此微调与拓展习题,聚焦真实生活,让习作内容更为聚焦,习作过程更为深刻。一个学期后,每位学生都能汇集一本自己的“生活袋袋裤”,可以整理成书。
总的来说,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各种有效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题其实就是有效的资源,给课堂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一线教师更应该重视习题、研究习题、用好习题,从而理清习题的认知维度、逻辑结构,实施适宜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小学语文,2019(Z1):7.
[2][4][7]陈先云.国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指导——与其他版本教科书比对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9:303,306,307.
[3]郭蕾.学科素养形成机制下小学语文新旧教材课后习题比较分析[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5):34.
[5]陈洁男.比对课后练习,做好教学衔接[J].语文建设,2019(10):26.
[6]滕好栋.浅析如何利用课后习题搭建学习支架[J].小学教学参考,2019(19):57.
[8]刘荔.教材资源莫忽视——例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使用[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2):33.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