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0-05-06朱沙沙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困境价值

朱沙沙

摘要:研学旅行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脱离实践、脱离生活、轻视实践育人的弊病,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下、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如下困境:教育者的观念与能力阻碍研学旅行的开展,研学主题不明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研学课程与评价机制欠缺致使研学形式化。针对以上困境,应提高教育者的研学认知与能力、助推研学旅行的展开;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评价体系完善化;加强顶层设计,为研学旅行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研学旅行;价值;困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07-05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存在的教育脱离实践、脱离生活、轻视实践育人的弊病。然而,研学旅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者自身认知及能力的欠缺、研学主题不明、研学课程与评价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笔者结合研学旅行的内涵与价值对研学旅行的现实困境进行剖析,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与特征

(一)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

研学旅行是我国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养成文明旅游的行为习惯[2]。此外,研学旅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并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方式。研学旅行作为非正式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研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价值。

其一,知行合一。“知”是学生课堂所学并内化到其心中的知识,身体力行与亲身实践为“行”。学校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而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变。研学旅行通过开展实践性和体验性较强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其二,游学并济。研学旅行的开展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它把学生带离校园、带离课堂,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教学。研学针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进而实现研学过程中游与学的有机结合。

(二)研学旅行的特征

研学旅行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里,明确的研学主题的指导下,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研学旅行主要有以下特征:

其一,综合性。学校依据各学科的知识逻辑进行分科教学,外在地割裂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规约了学生认知系统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而研学旅行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相对孤立的存在,使学生得以系统、综合地理解并运用知识。

其二,体验性。传统教育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在教室里的学习是“从听中学”,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最有意义的知识[3]。在研学旅行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可以切身体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其三,生成性。研学旅行是一个开放的、生成的主题活动,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探寻感兴趣的研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方面与多层次的研学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建构。

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

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历史人文古迹等环境中接受非正式教育。研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来建构知识,架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研学活动的开展还面临着如下困境:

(一)教育者的观念与能力阻碍研学旅行的开展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提升其理性思考,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但教育者的研学观念不当与研学能力不足制约着研学旅行的开展。

教育者研学观念不当阻碍了研学活动的开展。一是教育管理者的研学观念存在误区。繁重的升学压力迫使学校对研学旅行望而却步,一心只为应试教育做准备,忽视开展研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二是教育工作者對研学缺乏清晰的认识。认为研学旅行无用或认为研学旅行是万能的,把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全寄希望于一次研学旅行活动。高峡指出:“老师们应充分理解研学旅行,不能无限放大研学旅行的价值,它并非包治百病 ”[4]。

教育者研学能力匮乏制约了研学活动的开展。研学旅行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研学课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对教师的能力及综合知识都有很高的要求”[5]。此外,不同学段开展研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研学目标与要求,因此,研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研学知识与研学技能,如安全知识、研究性教学知识,以及根据不同情境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指导的能力。简言之,教育者研学观念的不当与研学能力的匮乏不利于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研学旅行主题不明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失

研学旅行旨在通过研究性学习,在轻松、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顾明远指出研学旅行是要以游为主,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教育,在活动中受到教育[6]。但研学活动中,研学目的和研学主题的确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阻碍学生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进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首先,研学活动目的不明容易出现“只游不学”与“只学不游”的现象。部分学校虽开展研学活动,但简单地将研学等同于春游、秋游与远足等活动,忽视研学的教育意义;一些学校开展研学活动唯恐缺少教育意义,强调与学校教学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旅行[7],忽视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与自我体会。此外,过于重视研学旅行的影响以及布置过多的作业,可能会流失研学本身的教育意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自主意识的提升。

其次,研学活动主题的确立缺乏学生的参与。学生是研学活动的主体,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研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有调查显示,受教师本位思想、管理、安全等因素的影响,研学旅行主题的生成往往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参与,学生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8]。研学活动中主题的确立缺少学生的参与,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研学课程与评价机制欠缺致使研学旅行形式化

研学旅行要有系统的“研”与“学”并收到良好的研学效果,需要设计系统的研学课程与完善的评估体系。《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但研学旅行的具体课程与评价机制缺少明确规定,让学校的研学课程与评价机制无标准可循。

研学活动的课程体系有待完善。研学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规划,研学课程并无明确规范,因此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往往是由学校自行设计,或是选择研学旅行机构的课程。而研学课程的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者可能因为认识不足或能力不够,导致课程设计缺乏专业的统筹与规划,造成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最终使研学课程的开设缺失应有的教育意蕴。

研学活动的评估体系有待改进。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片面化,过于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或结果性评价。一是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情感和体验,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容易导致评价过程“随意化”。二是只看结果不关注过程,在进行课程评价时,要求学生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包括图片、照片、思想感悟等材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一些隐形的收获[9]。此外,研学旅行处于动态生成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内隐性,仅凭教师的观察判断很难有效地对学生的收获进行准确评价与有效反馈。简言之,缺失健全的研学旅行评价机制,将会使研学旅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中小学研学旅行的问题化解

(一)转变教育者的认知、提升其能力,助推研学旅行的展开

顾明远指出研学旅行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研学旅行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不仅有助于贯彻落实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实现知行合一,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生活以及协作能力[10]。但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以教育者正确的研学理念与较强的研学能力为前提的。

转变教育者的研学理念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关键旨归。一方面,教育管理者亟需树立正确的研学观念。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闭办学的弊端,拓展了教育空间,创新了教育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研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亟需厘清研学旅行的价值。高峡认为:“研学不是要搞课堂搬家,不是换一个地方继续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一些学校组织研学,喜欢把研学同学科相融合,这就导致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变得牵强与机械,丢失了研学旅行最初的本真”[11]。因此,教育者应认清研学的本质,从而助推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提升教育者的研学能力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基础。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协调统筹研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这要求教师在研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并指导研学活动与研究主题,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持续性的研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与研学活动的课程规划,依托研学基地,结合学情设计相应的研学主题,研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主动探究与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

(二)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研学旅行具有系统性、体验性与生成性的特征。因此,研学活动主题的设计需观照研学旅行的特征,在研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参与研学活动的主体性,进而彰显研学活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其一,明确研学主题是开展研学活动的主要抓手。研学活动作为非正式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其活动的开展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并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学生凭着兴趣爱好,自然地有所触发,有所感悟[1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基于此,研学旅行的开展应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过程。研学活动过程中可以生成开放性、體验性的主题,把主动探究过程、获取研究结果和情感取向融为一体,激发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地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

其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是开展研学活动的本源所在。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主体,理应参与研学活动的设计。除提供一定选择权给学生外,学生还应具有自主设计、为学校研学贡献力量的机会,学生可尝试设计研学路线方案[13]。在研学活动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根据自身兴趣对问题主动探究,并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其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与协作探究能力。

(三)促进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评价体系完善化

研学旅行要想有系统的“研”与“学”以及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设计相对完整且系统的研学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开拓视野等。为了更好地推动研学旅行的开展与落实,需要统一课程标准,创建与研学旅行相关的课程规划以及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首先,统一课程标准,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一是开展“课程化”研学。根据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学科特性打造研学旅行活动[14]。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研学课程,选择科学合理的研学主题,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统一起来, 将认知过程与社会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二是研学课程本土化。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周边的实际情况,如结合本地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或红色革命基地资源开展相关的研学主题,拓展研学旅行形式,提升学生的切身体验,同时增强学生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以及国家认同感。

其次,定位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研学课程的运行效果须有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前提保障。研学旅行评价主体多元化。除去教师对学生研学效果的评价,也需要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研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此外,还要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体验、感悟与收获等,将自身知识与活动相融合,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化的认知。评价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敦促研学活动的落到实处,而且可以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加強顶层设计,为研学旅行提供制度保障

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文本有待进一步标准化、具体化与精准化。出台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文本,为其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修订与完善研学旅行的相关法律, 构建学生安全保障制度,为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加强研学的多方合作与组织管理,统筹教育内外协调联动,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

第一,完善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文本,为其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对实施研学的年级、活动的次数、天数及随行教师的人数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如“日本对修学活动的次数、天数有明确的要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分别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各学段最后学年,一般都安排在学期中间进行。小学生是两天一夜,初中生是三天两夜,高中生是五天四夜或者四天三夜”[15]。根据年级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阶段的研学旅行应有不同的主题规定,避免学校盲目开展研学。如小学阶段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进行“游学”,随着认知水平的提升,初中阶段开始进行“修学”,发展至高中则进行“研学”。

第二,完善研学旅行的相关法律, 构建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参照国外研学旅行的相关法律规范,我国研学旅行也应加强建设相应的责任安全机制,建立监督、问责及救济机制,为研学旅行的顺利开展建立保障。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应急防范措施、 推进法律法规保障建设[16]。

第三,加强研学的多方合作与管理,统筹教育内外协调联动。研学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其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各界发挥合力,协调各方力量,如交通部门、食品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旅游景点等全方位的配合,共同合作促进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11部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02)[2019-09-0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刘璐,曾素林.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反思[J].教育探索, 2018(1):8.

[3]乔为.从做中学: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7(31):14.

[4][11][15]梁希理.研学旅行:要考虑长久发展,稳步推进——访中国教育科学院学者高峡[J].教育家, 2017(9):61-62.

[5][9]钟林凤,谭诤.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 2018(36):62.

[6]顾明远.在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里学习[J].中国教师, 2017(9):20.

[7][12]白宏太,田征,朱文潇.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36-39.

[8]谷奇锟.小学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9:34.

[10]顾明远.协力做好研学旅行[N].中国教师报, 2017-08-16(14).

[13]刘刚,杨丁.基于研学旅行建构第二课程体系[J].教学与管理, 2018(34):76-77.

[14]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7(19):13.

[16]钟林凤,谭诤.中小学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18(18):73.

责任编辑:赵赟

The Value, Plight, and Breaking Path of Research Travel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ZHU Shasha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97,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travel, to a certain degree, can overcome some lingering disadvantages in education such as education departing from practice and students lives, neglecting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unable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ccomplishments in solv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an open learning environment. Ye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search travel has encountered the following plights: educators idea and competence impeding the activity, the unclear theme of research travel leading to students lack of subjective awareness, and the deficiency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s resulting in the formalization of research travel. To overcome the above plights, educators should improve their cognition and competence of research travel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activities, clarify the theme of research travel and realiz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ubjectivity, standardize the curriculum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assess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to provide system guarantee for research travel..

Key words: research travel; value; plight; path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困境价值
跟踪导练(一)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给”的价值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