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选”到“全”的 嬗 变

2020-05-06张安义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张安义

摘要: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遵循“适合的教育”和促進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要求,徐州市第一中学的育人路径从“有选择的特需教育”转变为“全面发展、关注特需”的“六全育人”,较好地处理了学校育人过程中有为与有效、共性与个性、系统与要素、检视与成长的诸多关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育人方式;特需教育;六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21-05

针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1]。

对普通高中来说,要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就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创新育人模式和路径上下功夫,形成适合校情、科学规范的育人机制,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肩负普通高中教育转型的探索使命,有着117年办学历史的徐州市第一中学,在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过程中,提出并逐渐实现了从“有选择的特需教育”向“六全育人”路径的转向,从而使百年老校焕发出蓬勃葱茏、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机。

一、实施“有选择的特需教育”

以“2001年国家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为标志,教育基本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为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与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之间的矛盾”[2]。教育基本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的着力点及其策略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徐州一中作为徐州市普通高中的领头羊,既肩负培养创新人才之重任,又要落实教育公平原则,由此带来了生源层次差异较大的现实矛盾。学校秉承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的理念,着眼于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借鉴了英国“特需生”(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有选择的特需教育”育人模式。所谓“特殊需要”,从广义上讲,每个学生都与他人存在着差异,如兴趣爱好、学科成绩、多元智能、性格气质、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身心发展、动机需要等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学生的特殊需要。从狭义上讲,指学生个体因生涯规划差异而形成了发展的不同目标取向和不同层次性的特殊需要。

“有选择的特需教育”是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其自主发展动力,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育人模式。这一育人模式主要有三个着力点:一是课程,二是课堂,三是学校的运行机制。

首先,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在凸显课程的适合性上,学校通过提高起点水平、提高供给水平、提高整合水平的“三提高”策略,初步构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第一层: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人人必修;包括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和心理、艺体课程。第二层:拓展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类型和学涯规划的不同,往往以社团为载体,开发活动类拓展性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属于大选修。包括九大学科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及国际交流课程。第三层:研究课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开发研究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以实验班为基础,属于小选修。研究课程包括:项目研究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等。目前文化类校本课程开设80余门,其中精品课程20余门,形成了数量充足、有互联网选课系统支撑、基本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课程“超市”,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学生评价的满意度较高。

其次,课堂是主阵地,通过课堂的改变与高效,实现学校的改变与教育的高效;体现差异、尊重特需、凸显课堂有效性是徐州一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懈追求。学校从2005年起实施“新课程背景下互动高效的教学体系的构建”,现在开展“基于学案的四段教学”,均突出了学生中心、自然分材教学的核心理念。简而言之,自然分材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和采取“问题导向”,让学习内容随学情学力等差异自然分化,并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研究和解决自身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组织上实施“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合作澄清学习法,实现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提高,达成“知者加速、惑者求助”的终极效果。

再次,学校运行机制的保障。通过学校组织结构和职能方式的调整,成立由各学科首席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与扁平化管理的年级处构成矩阵结构,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更好地满足学生选择的多元化。

“有选择的特需教育”符合江苏省“适合的教育”的育人原则,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素养的发展为目标,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践行。

二、实现“六全育人”的育人方式转型

“六全育人”路径,是徐州市第一中学围绕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目标,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及管理制度与机制变革等要素入手,运用整体融通思维构建起新时代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路径。其中,“六全”的要求是这一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方式途径。“六全”即全体学生选修足额学分的校本课程,学生每人参与至少一项社团活动,参与至少一项“小课题研究”,每人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每人完成100课时的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全体学生能参与编、导、演自我认知发展蜕变的心理剧。

“六全育人”路径是对“有选择的特需教育”的发展和提升。一方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有选择的特需教育”需要保留和强化,它保障了学生个性发展,仍是学校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六全育人”路径的提出,是适应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落实《指导意见》,更是着眼于未来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实践价值上,“六全育人”路径的提出比较好地处理了学校育人方式中的几对关系,彰显出以下育人特色。

1.有为与有效

对学校整体而言,最有效而恰切的育人方式是全局上既有整体有序推进、全面發力、具有可操作性的共性规定,同时又有体现个体需求与选择、弥补个体“短板”,促进每位个体全面葱茏而又个性蓬勃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育人方式的变革需要处理好面向整体“有为”和面向个体“有效”的关系。“有为”,是从学校宏观层面对全体学生的整体性要求,也是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校本”条件,是一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共性规定。“有效”是从学生个体出发,在统一要求基础上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激发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长及潜质,实现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呈现的多元选择性和自主发展性。

例如:我校“六全育人”路径中要求“全体学生每人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及习惯为主导的思想,体现了“健康中国”理念。高中体育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动作技能,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选修课程,由此,学情、师情、场地、器材、组织管理、评价等成了突出问题。我校群策群力找到了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首先,遵循课程的选修选项制。改变体育教师承包班级、全项传授的传统做法,每一位教师主要负责自己擅长的体育专项教学。学生可据自己的兴趣、身体条件选修某些项目,组成单项选修组,同时在课内选项制的基础上逐步丰富课外选项制。其次,通过问卷形式调研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梳理排在前列的体育项目。再次,明确我校体育教师擅长的专项和外聘专家的特长,并与学生选项实现相应对接。最后,盘活我校自有和借助市奥体中心提供的场地器材等资源优势,优化项目开设。学校重点提供了竞走、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瑜伽、游泳、健美操、跆拳道、太极拳等项目,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校整体“有为”的刚性规定和学生个体“有效”的自主选择,相辅相促,共同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

2.共性与个性

“六全育人”要求是全体学生必须达成的基本要求,是“一中学生”的共同标识,这一标识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展搭建平台。但适合的教育,还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要求和差异发展的关系,推进基于共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3]。因为,一方面,个性离不开共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必然具有群体的共同特征,在这个群体中全体学生都应该有完成既定目标的基本要求,保证基本要求的合格,这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共性包含于个性。真正适合的教育,首先是适合一类学生的教育,达到对一个群体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促使他们根据自己学习和发展需要,突出个性化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自由生长,最终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系统与要素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如何评等,成为了学习大系统下的多元要素。抽丝剥茧,层层寻找切中肯綮的关键环节,提升关键要素、促进系统优化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六全育人”路径设计之中。基于此,我校设计出“全体学生选修足额学分的校本课程”和“全体学生参与至少一项小课题研究”两个关键要素项。

“韦伯的知识深度指南提出,如果要实现从教走向学,有两个维度很重要,一是学生的自主性,二是根据认知的复杂性设计学习任务,学生的自主性又取决于认知的复杂性 。”[4]可供学生选择的小课题是在生活实践中,教师设计开发的教学任务、活动或者问题,要求有质量、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共同体——小组,从学校提供的小课题研究目录中完成选题、研究、结题、评价、展示等工作。学校围绕教师设计小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状况等,及时调整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随绩效工资、课题经费等灵活变化,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如果说“六全育人”路径是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转变,小课题的设计则是“全体学生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关键要素,找准了“肯綮”,用关键要素的提升达成整个系统的优化。

4.检视与成长

从世界观意义上说,人生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认识世界中,认识自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学生对自我未来发展的选择一开始往往是盲目被动的,甚至迷茫的。通过“六全”的规定性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育人的框架和路径。学生通过不断尝试选择、过程体验、纵横审视、反思矫正,实现扬长补短,从而认识接纳自己、规划发展自己。

具备良好交往品质的学生能悦纳自我、与同学和谐相处,尤其是处理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在不同集体中自信自如地表现自我。达成这些品质需要培养、指教和帮助,通过设计适切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体验、感悟,甚至碰壁。为帮助学生顺利跨越一道道成长之“坎”,我们设计了“全体学生能参与编、导、演自我认知发展蜕变的心理剧”“全体学生每人完成100课时的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和“全体学生每人参与至少一项社团活动”等项目路径,让学生在不同情境和不同团队中,通过角色变换(如某一学霸在艺体社团中可能只是初级社员)来尝试感悟,检视调整自己,促进全面发展。“六全育人”路径的亮点之一是学生编、导、演心理剧。为此,学生首先要通过成立团队,自选编、导、演角色;其次,剧情呈现的主旨内容必须是发生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真情境、真问题;再次,剧情的过程要表达出内心矛盾挣扎的心理状态。实际上,编、导、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助、互助、师助的团队合作的过程,也是全员育人的过程。此外,剧目的成功除了编、导、演外,还有剧务调度、协调保障、角色配置、内引外联等,学生各类特长皆有用武之地并在过程中接受各种挑战。随着剧情变化,学生在情感交流、彼此配合、异性交往、矛盾处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并以自律方式融入生活学习,学生成长的全面性、深刻度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可比拟的。

三、由“选”到“全”:育人方式质性变革的深度审思

1.由“选”到“全”的变革回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期待,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指导意见》针对高中育人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指明了目标、原则和任务。高中生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魂育人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必须坚决扭转‘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更加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全面发展素质教育”[5]。实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六全育人”路径,为每一名不同潜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搭建不同的脚手架和攀登阶梯。

2.由“选”到“全”的变革通过“课程化”机制创新,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六全育人”路径实施的最终物化成果之一是“课程化”。即表现在构建一系列促进学生发展的特需课程、社团课程、小课题研究课程、体育选项课程、劳动及志愿服务课程、心理剧课程等。这实际上就是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规范化、精品化原则,推动课程的优质高效。其具体表现为:

坚持核心价值观方向,建设更有使命担当的课程。课程化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学校在课程的顶层设计上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担负起高品质示范高中应有的政治担当。

明确核心素养定位,建设更有成长空间的课程。通过“六全育人”路径的实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统筹课堂内外,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培养艺术感知、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养成劳动习惯,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优化课程实施,建设更有生机活力的课程。“六全育人”路径的实施,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活的联系;努力构建起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解决真实问题的情境与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式学习的活力,更有成效地培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由“选”到“全”的变革需要通过智慧化大数据平台提供坚实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全育人”路径的实施除理论引领、机制保障外,还需要大数据平台的支撑和服务。学校投资定制了徐州一中“日新大数据平台”。

该平台设计包括基础支撑平台、人人通空间、校本资源库开发系统、社团活动系统、小课题研究系统、体育技能培养系统、劳动志愿服务系统、校园心理剧活动系统、师生成长发展档案、在线选课系统、学生生涯规划与选科指导系统等,覆盖校园“教、学、考、评、管”等主要场景。所有记录均要求具有“写实性、客观性、过程性”,并凸显四大亮点:一是,专属个性化。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成长履迹的窗口,以激发其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专属的发展业绩库,以师引生,以生促师。二是,多元即时性。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组織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即时记录,提供即时性反馈,收到“苟日新,又日新”效果。三是,评价发展性。注重学生发展的增量,将关注“结果优秀”与鼓励“过程进步”相统一;注重“过程诊断”,将呈现结论与给出建议相统一。四是,诚信甄别制。实施严格的仲裁复议制度及惩罚机制,保证系统记录的真实性。

我校“六全育人”路径的启动,为高品质示范高中的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短短一个学期,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集体意识日渐增强,家国情怀日益浓厚;在不同群体、不同情境中,自觉自信、不卑不亢、放松自如地悦纳展现自我的同学越来越多;和谐的师生、家校关系逐渐形成,健康鲜活、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逐渐显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9)[2019-12-1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trs=1.

[2] 葛道凯.从矛盾变化看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向[J].教育研究. 2018(12):5.

[3] 冯建军,刘霞.“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 2017(11):141-149.

[4] 唐玲娟.改变未来,从一间间教室开始[J].新课程评论, 2019(09): 66.

[5] 李希贵.迈向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J].人民教育. 2019(7):18.

责任编辑:颜莹

Changes in Educational Styles between “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ZHANG Anyi

(Xuzhou No. 1 High School, Xuzhou 22114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se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promot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styles through revolving arou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high morality. Our school follows the demands of “appropriate education” and of “promo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a well-rounded and personalized way”, trying to change the educational style from “selected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to “well-rounded education focusing on special needs” and the path of “six-all education”. These changes have better dealt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tion and effectiveness, commonality and personality, system and element, and inspection and growth, which is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accomplishments. Intelligent big-data platforms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can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educational styles, which has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style;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six-al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