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学程:以价值体认为核心

2020-05-06杨东亚严瑾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杨东亚 严瑾

【项目简介】

“学程周:儿童学习新时空的实践样态”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2017年立项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也是学校课程教学重点项目“融通学程: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前期试验项目。学程周,是落实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行动,以每学期一周的集中学时,指向儿童完整成长的探究主题的设计,引导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呈现学习与生活的连接、与自然的连接、与社会的连接,创生国家课程优化的实施方式,整体育人、活动育人,形成面向未来的儿童学习新形态。

摘要:融通学程是拉小课程教学变革的新起点,是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儿童学习新样态。学程周作为融通学程的前期试验项目,以时空、资源和机制的有机整合,解放了儿童的创造力,着力培养完整儿童。学程周的理念将反哺融通学程研究,撬动学校新一轮课程教学变革。

关键词:融通学程;学程周;价值体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26-07

学生是具有内在潜能的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学校教育是呵护生命,润泽生命的育人实践,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在回应“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中,学校教育以“融通学程”研究促进学生内化价值体认和形成价值信念,培育精神丰盈的完整儿童。

一、“融通学程”的内涵与价值意蕴

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儿童结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主题,整个身心主动参与、生成体验、得到发展的有意义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真正发生,总是伴随着学科主要概念结构的掌握,学科本质思维方法的把握,以及积极价值体验的生成。

融通学程是新时代儿童学习的新样态。“融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解释是融会贯通,使融洽,相互沟通。我们认为,融通学程是以价值体认为核心,以学科教学为前提和基础,儿童经历开放、联结、统整的学习过程,在学会学习、创造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崇高的价值信念和理想。

(一)融通学程的研究源起

当下儿童学习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困境,过于强调学习的认知维度,人为地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忽视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这都造成了学习的肤浅化、表层化以及价值层面的混乱。

一是片面强调工具价值的单维式学习。学习中存在着片面强调工具价值的倾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種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学生“应该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去认识世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

二是忽视学习内容联系的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学习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被中断,积累的是单个的知识,无法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只能用于处理浅层次的问题,无法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此外,它所带来的是被动的接受,往往比较简单,不能促进深入的思考,慢慢地就会弱化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是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孤立式学习。知识具有情境性,情境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知识分布于其所使用的行动、环境以及文化之中,而且和它们无法分离。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的去情境化学习,不仅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对于新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还忽视了学习即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

正是存在着上述弊端,“我们要采取整体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消除认知和其他学习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2]。融通学程直面儿童学习的现实困境,强调学习的多维性、结构化和情境性,强调一种真实而完整的学习的理念,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倡导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

(二)融通学程的内涵阐释

融通学程作为校本化的儿童学习新样态,是由有着内在联系、互相作用着的多个学习要素构成的新型的学习系统。其从育人的高度开展顶层设计,尝试着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指导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作为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学程融通的各要素之间彼此相连,互相促进,融合互通。具体地说,融通学程整体设计了学习目标系统、知识价值系统和指导团队系统等的融通。

一是学校育人行动“四个一”的目标融通。学校育人行动“四个一”指的是:“一纲要”(《拉小学校育人工作发展纲要》)、“一路线”(《拉小儿童六年成长活动路线》)、“一指南”(《拉小儿童成长指南——行动60计划》)和“一评价”(《拉小儿童百步之子评价体系》)。融通学程研究是“四个一”的主要实施途径,把育人目标融合为三个方面:整合不同层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并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深化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体验;在深化学生价值体认的过程中,完善儿童价值体验的多元方式;提升课程教学品质,提升儿童学习的层次和境界,让儿童过上价值丰盈、精神明亮的学习生活。

二是儿童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的深度融通。研究表明,任何知识都包含着四个层面: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当信息被注入原理时才成为事实,当原理的知识被注入方法时才具有解释力,当方法被注入价值时才能被激活,才可以进一步增强人的理解力。也就是说,事实是否在客观上真实存在,取决于原理的被揭示与否;原理的真实存在,取决于方法的被揭示;方法的真实存在又取决于价值的被揭示。它们之间是层层被决定的关系,融通学程就是让四个层面知识的学习能够结合起来。知识的四个层次讲清了价值体认中知识的地位问题。在知识的四个层面中,最核心、最顶层的是价值层面的知识。融通学程,是要让知识生发出价值来,达成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因此,“融通学程”是有价值导向的,核心目的就是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育知和育德割裂开来的问题。

三是指导儿童学习的育人团队的聚力融通。融通学程更加重视教师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对于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指导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 [3]首先,人人都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都是教育者,都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儿童学习指导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社会专业人士和家长等,但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次,融通学程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教师之间需要开展协作,围绕着儿童的学习以及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的要求,培育儿童学科核心素养。再次,学生也是育人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和学习设计,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注重发现学生中的“慧学”榜样,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学和积极的正向影响。

融通学程作为落实国家课程,践行立德树人的学校行动,上述内涵阐释中鲜明地体现出了“三个强调”:一是强调价值引领优先。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在完整学习的过程中把理想信念的种子种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助力学生形成坚定的价值信仰。二是强调体验方式多元。丰富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落实知识学习和价值引领的融通,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形成培育伟大理想的丰厚土壤。三是强调课程教学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后的本质是变革,变革更需要价值的指引与照耀,在帮助师生不断创造、不断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

(三)融通学程的价值意蕴

学习是儿童的本性,儿童通过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融通学程遵循儿童学习的内在规律,回应了新时代信息社会对儿童学习的新挑战。

第一,符合儿童学习发生的内在规律。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认为,学习即建立连接,进而寻找近似的神经元网络的过程。儿童的大脑通过构型和连接加工接收的信息,呈现的知识越具有整合特性,就越能够和大脑相容,也就越能产生学习。设计具有整合性、关联性、丰富性和挑战性等特征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复杂的、真实的需要整合多学科内容的大主题,更有可能创生具有意义的学习。

第二,回应完整知识学习的本真呼喚。人类在创造知识时,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形成一定的方法以及概念,并且其中都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任何知识都包含着四个层面: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儿童进行知识学习时,只有当上述的四个层面都发生时,学习才是完整的,才是深度的。

第三,满足儿童良善人格养成的需要。全人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作为价值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同涵养儿童良善的人格。良善人格中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决定了真的教育、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是浑然一体的,本真的教育是真善美的互通,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圆融,是强健的体魄、充分发展的心智和良善的人格的共生。

第四,成为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是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包含了品德的养成、智力的发展、体魄的强健、审美的能力和劳动的教育。然而,“五育并举”不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平均的发展,不是各方面发展的机械总和,而是五个基本面有机统一的发展,是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因此,融合与互通是“五育并举”的应有之义,也是“五育并举”落实的关键所在。

此外,融通学程也标志着走进了学校智慧教育研究探索的新驿站。在二十年智慧教育的实践中,学校一直为“儿童学习”而改变:关注学科思维含量—设计关键学习活动—尝试跨界融合学习—试验学习时空重组——描绘三色学程图谱……一路走来,儿童学习研究的不同阶段虽各有侧重,但始终聚焦育人。融通学程的研究,体现了学校教师对儿童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完整的儿童学习的自觉设计和实施。

二、“融通学程”的实践探索

(一)学程周:融通学程的前期探索

学校制定出台了《南京市拉萨路小学课程教学变革重点项目“融通学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融通学程的研究采用“驿站研究、试验先行、项目撬动、稳步推进”的实施方略,设计了“学程周”“晓啦慧运动”“晓小学程”“工具研学”“现场表达力”等试验项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融合课程,学校先行试验的“学程周”项目就是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每学期集中利用一周时间(6学年共12周),以项目化的组织方式,打通课内外教学内容,引导儿童走进知识发生的现场,亲历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过程,并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加工信息、解决问题、建构意义、升华情感[5]。

作为前期先行开展的试验项目,“学程周”研究于2015年暑假开始论证并启动。2017年5月,“学程周:儿童学习新时空的实践样态”的研究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通过近五年的项目探索,初步形成“学程周”课程教学融通样式,建立了“学程周”儿童学习融通体系。

1.鲜明的内在价值引领

学程周是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学生在学程周活动中获得并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深化社会规则、国家认同、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

以“读城”学程周为例,学生的角色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参与课程设计时的“读城”项目策划人到和学习搭档一起走上街头时的调查员,从带着成果来到弟弟妹妹的教室时的宣讲人到学习小组外出活动时成为经费保管员……在不同角色的转化中,他会感受到相应角色带来的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学会担当。

此外,学生在“读城”学程周中分为金陵人文小组、金陵民俗小组、金陵艺术小组和金陵建筑小组等探究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路线,例如,金陵建筑小组的成员在寻访“金陵图书馆—中华门瓮城—颐和路公馆—南京眼”中感受到古今建筑的变迁,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实际上,无论哪一个探究小组,在行走南京城的过程中都会触摸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生活的城市自豪,由衷地爱上自己的家乡——南京。

学程周内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价值的引领与渗透不是设计在某一阶段或某一个版块中,而是融入学程周的各个环节和活动的全过程中,自觉地培育学生的积极价值观。

2.统整的学习主题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学程周牢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特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真实问题出发统整学习的主题内容。

学程周的学习主题首先源自学生的真实需要。“开开心心上学去”旨在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望星空”满足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还有“春日生长”“池塘秋语”“我10岁啦”“世界你好”“读城”“非遗”“工业4.0”“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梦想家”等等,都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提炼的。

其次,这些学习主题之间也是有着内在一致性,具有层次结构化的特点。6年12个学习主题,分属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领域,“亲近自然”“认识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四个维度,旨在引导学生在与美好自然对话、与他人交往、与自己对话中丰富提升自我的精神世界,进而实现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目标。

此外,每一个主题的探究都围绕着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任务)展开,这些问题(任务)的解决(完成)依靠知识、能力等的综合运用。如果依然仅着眼于某一学科视角,单纯凭借某一学科的话语体系和与之匹配的学科思维,不能够进行横向地思考,没有破除原有的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学生真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活化已有的知识积累并且能够综合性地运用。在此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在学生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了整合,比如,信息、科学、数学知识的统整,书本知识和家庭学习的关联、融通,等等。

3.重组的学习时空资源

学程周的儿童学习探索,旨在创造一种面向未来的时空交融的实践新样态。

学程周的“周”是一种学习时间的校本创造。首先,“周”是一个物理时间的概念。它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课时集中使用,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体验、实践的时空;可以使老师在一周时间内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课程,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备课与教学中,确保了学习效果。其次,儿童学习的主题即课时。学程周中,根据学生研究主题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可以是长短课时的搭配,可以是半天的信息检索查阅,还可以是全天的现场学习……一切因需而设,个性定制。最后,“周”还是意义时间和生命时间的概念。以每年2—6月的学程周安排为例,一年级的“望星空”会选择5月底、6月初有晴朗夏夜的一周,以便于野外搭帐篷观测星空,二年级的“春日生长”选择3月份比较温暖湿润的、适合学生进行种植的一周……在这个意义上,学程周的时间,是生命节律的时间,孕育可能的时间,是个性成长的时间。

学习空间是为儿童学习服务的,只有打通教室内外、学校内外,进行空间资源重组,儿童的自由学习才会成为可能。学程周中,世界成为儿童学习实践的课堂。首先,学习的空间从学校中固定的座位、封闭的教室延伸到社区和社会,大学实验室动手操作、智能化生产车间具身体验、现代农业田野现场考察、美国肯尼迪小学研究比较中美两国学校文化……学生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在知识发生的现场学习。其次,与社会场馆展开合作,建设首批“甘熙故居”“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等20个学程基地,并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第三,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学程周中,教师在V校平台上发布支持学生探究、操作的“学习资源包”,供他们下载使用。此外,学生在学校的“智慧学习平台”上可以与伙伴互动,可以发布问题,还可以主动领取学习任务等。

4.循环的开放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为满足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形成的、最适切学生的步骤或序列,学生是沿着特定的“(内在)学习路径”走向学习目标的。

在“学程周”中,学习路径表现为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目标”过程中的学习步骤或序列。基于解决学生真实问题的需要,学习路径是从“真实问题”作为起点的,形成了“问—思—学—合—行—问”的循环学习序列。这一学习路径具有开放性。首先,学习路径是一个循环的结构。“问”既是学习的起點,又是学习的循环的闭合之处。实际上,这一闭合之处意味着新的学习循环的开始。正是在这样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其次,学习路径中的六个学习序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任务和真实问题而变化、重组、互联的,而不变的是学习路径内含的“四个突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融会贯通,突出体验过程,突出问题解决。再次,真实、复杂的学习场景让六个学习序列创生出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模块,学程周中学生往往会经历“发现质疑”“批判阅读”“现场探究”“跨界体验”“表现展示”等学习模块。

5.共生的专业学习组织

学程周中的专业组织,是以儿童为核心,由教师、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组成的“育人共同体”。学程周的育人共同体不是各方人员的混合,而是围绕着教育现场中学生的学习,通过育人共同体成员的先学、互学、共学,再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实现现场中学生和学习指导者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专业学习组织中成员的角色实现了动态调整。首先,成员的传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由执教者、学习评价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学习向导者和课程创生者,家长由事务协助者成为了终身学习者、课程研发者和学习评价者,而社会专业人士由专业咨询者转变为资源共建者、课程研发者和学习评价者。其次,每个成员体验到多重角色。在不同的教育现场,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于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在学习的设计者、咨询者、讲解者、评价者等角色中动态转换的。

学程周以融合方式进行的近五年的实践研究,让小学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落地,探索出儿童学习的新样态,培养了真实的完整儿童,建构了“大家一起学”的学校学习生态,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拉小样本”。

(二)项目试验:融通学程的后续行动

作为“融通学程”的前期试验项目,学程周紧紧围绕价值体认,着眼儿童综合素质,重建学习时空,彰显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习的多元维度,迈向学习的多元形态。她超越“周”的具体时间概念,以时空、资源和机制的有机整合,解放了儿童创造力,创造并实现了儿童学习更多的可能性。

如何把在学程周试验中形成的理念反哺“融通学程”的深入研究,进而再一次撬动学校的儿童学习变革呢?融通学程将借鉴学程周的理念,实施五大教育行动,继续以“项目试验”的研究机制进行探索。五大项目是“融通学程”落地的路径,价值优先,重视基础,活化模块,综合实施,经融合通达地学习,真正落实国家课程。

1.“教育教学组织架构变革”项目

融通学程的变革,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架构的改变,需要调整学校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与职能的规范与界定,进而改变学校内部治理的资源配置和供应。组织架构的改变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也是融通学程变革的支点。

2019年暑期,随着拉小启航园六年级教学区的正式启用,学校形成了“一校三园”(新华园、百步园和启航园)的办学新布局。新的布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契机。基于融通学程的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架构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从单一职能走向多元融合。融通学程是实现儿童整全的生命真实生长的实践,学校的每一位行政人员都需要走向专业化和综合化,每一位行政人员都要成为不同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并且具有综合的专业领导力。行政人员是行走在专业研究队伍最前面的领头人,身处教师团队中间,他既是研究者又是教师研究的支持者、组织者和引领者。也正是在多元的专业领导角色转换中,行政人员自身实现了在教育现场中的专业成长。

(2)从整齐划一走向自我组织。随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变革的展开,教师将会围绕着一个又一个小项目自发地组织起来,与原先整齐划一、壁垒分明的学科教研组不同,他们是由具有互补性的不同专长、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自发的民间学术组织。他们往往因研究项目而生成,并且根据项目研究的需要而会动态调整,并在项目研究中会涌现出研究专家和专业引领者。

(3)从统一管理走向分布领导。融通学程将改变大一统的管理方式为明责赋权的分布式领导。教学变革的开展越是深入,越是真实,学校就往往会出现“失序”的状态,每一个教师研究团队、开展项目研究的级部,都会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想法。学校面对着复杂的教育现场,仅仅依靠行政的方式是无法实现高效、科学的管理的,赋予最熟知课程教学一线情况的研究者权力,让教师团队中的专业人员作出教育决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绿色接力成长”项目

绿色接力成长,是基于不同学段儿童的年龄特征、学习需求,为儿童个性定制,整体设计学程的项目研究。其包含学习时空的开放、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贯通,旨在营造一种绿色的成长生态。

在纵向意义上,该项目主要体现为“学程接力”,是根据不同校区学习时空的特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育人团队为儿童量身打造的。在横向意义上,主要体现为学校育人场域的延展,从由教师与儿童、教学内容三要素组成的教学实践场到教师团队影响的校园学习场,再到“社区·家庭·社会”的教育现场,形成了融通的三重教育实践场域。

基于绿色成长生态的理念,学校努力把三个教学区办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家园。晓小学园,旨在过渡,帮助儿童慢慢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百步学园,旨在接力,实现学习接力和持续达标,健康成长;启航学园,旨在衔接,关注身心健康、尝试生涯规划、做好小初衔接。

3.“‘学程周+课程综合化教学”项目

学程周是融通学程先行开展的试验项目,是学校当前寻找到的综合实施国家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最好方式。学校一方面要继续创新学程周的实施,“+”就是要创设更为开放的育人时空,更加强调价值的引领,培养完整的儿童;另一方面,用学程周的理念撬动课程教学变革,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聚焦学科思维以实现深度学习,学科连接生活以解决真实问题。

学校将开展国家课程综合化教学试验,深入實践单元整合,在学科的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尝试串联学习,围绕一个学科元素,跨年段的设计与贯通;尝试学科融合,围绕一个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学习过程中;尝试连接生活,把学科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试验,期望能够达到三个层面的融通。深度融通,融合知识学习、技能养成和价值浸润,培养具有坚定价值信仰的完整儿童;同向融通,所有的学科课程中都蕴含着育人的资源和价值,设计学科课程的价值开发,做到知识学习和立德树人的统一;汇聚融通,汇聚每一位教育者的力量,汇聚不同教育团队的力量,建立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实现整体育人的综合效应。

4.“儿童价值体认方式”项目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儿童价值体认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可以表达为八个字“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不是一般的体认方式,而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在价值认知、价值澄清、价值选择、价值实践中生成的。儿童价值体认方式与他们的学习方式是统一的。体认,是在体验的过程上澄清,在践行中体悟和坚守。本项目需要研究的是成为学校主导性的、已证明行之有效的体认方式。具体地说,这样的方式需要拥有但不仅限于以下元素:

(1)思维在场。价值体认不能离开学生的思维,不能离开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2)情感参与。价值体认的过程也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在价值体验基础上生发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儿童立场。研究融通学程的经历过程中的价值体认方式,就是研究儿童所特有的价值体认方式,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体认方式。

5.“百步之子综合评价”项目

学校秉持“以评价激励生命成长,以评价促进儿童学习”的理念,依托智慧校园建设网络评价平台,真实记录学生六年的成长,以综合评价改革促进儿童学习。

学校努力做到“百步之子综合评价”项目的“三多”,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多主体评价,评价主体不只是老师,可以是家长、伙伴,可以是路人、访谈者,还可以是自我;多维度评价,评价内容不仅限于学业成绩;多平台评价,学程周学习平台、晓啦慧运动平台、“年味”展示平台、五子树下故事会平台等,平台即舞台,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在拉小园中飞翔。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融通学程自觉地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从时代发展的深层需要出发,真正落实国家课程,整体设计儿童学习,尊重儿童学习的规律,呵护儿童完整的生命生长,守护教育的初心。

參考文献:

[1] B. A.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3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62.

[4]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N]. 中国教育报, 2018-09-11(1).

[5]刘宁,杨东亚.“学程周”:构建活动育人新样态[J].中小学管理, 2017(12):19.

责任编辑:赵赟

Integrating Learning Processes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as the Core

YANG Dongya & YAN Ji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learning processes is the new starting point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our school and it is a new pattern for childrens learning with the value identification as its core. The week of learning processes, as the pilot project of integrating learning processes, integrates organically the time and space, resources, and mechanism to liberate childrens creativity and cultivate complete children. The idea of learning process week will nurture the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learning processes and promote a new round reform of school curriculum.

Key words: integrating learning processes; week of learning processes; value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