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辞》日译本翻译策略及木兰形象传播

2020-05-06毕洋洋陈芳

艺术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毕洋洋 陈芳

摘 要: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其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流传。根据《木兰辞》改编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也广为流传,成为唯一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本文选取网络日译本《木兰辞》,解读其翻译策略及其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点,以期为我国典籍的域外传播提供参考。通过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使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回归其本来的内涵意义。

关键词:《木兰辞》;网络日译本;翻译策略

1998年,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使花木兰这位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走向了国际。同时,这也是迪士尼所拍摄的唯一一部中国题材的电影。2020年4月即将在日本上映的动画电影同名真人版《花木兰》也是由迪士尼公司制作而成。电影主要讲述了北朝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但在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中,出现了许多与中国传统礼教不相符的场景片段。如花木兰在电影中的外貌形象,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国人审美,而是更偏向于西式的形象设计。这使花木兰一出场就给人一种与中国古代格格不入的感觉。

虽然电影作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更应该尊重原著及原著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海外传播,应该更注重从原诗《木兰辞》的文本出发,回归原著。

1 《木兰辞》文本的相关研究概述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花木兰》电影,其题材都来源于中国北朝民歌,后被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的《木兰辞》(也称《木兰诗》)。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可以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出征前的忧虑、出征前的准备、途中思亲人、战胜后归来、与家人团圆和比喻结语。在原诗中,并没有具体的关于战争的描写,而是用大量篇幅修饰木兰对父母的思念和孝顺之情,并且只叙述了替父从军的始末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这些空白给电影的改编留下了大量可发挥的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花木兰》电影虽然给观众留下了在中国国土上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形象的印象,[1]但是也偏离了《木兰辞》中想要表现的孝文化的内涵。

随着花木兰形象在海外的传播,这一形象的来源《木兰辞》也被翻译成多个译本传到世界各国。在日本YAHOO网站上对“木蘭詩”或者“木蘭辞”的译本进行检索,有4个不同版本的日语译文,且4个版本均未出版发行。《木兰辞》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重点在于叙述的内容。因此根据4个译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本文选出了两个文本,从出征前的忧虑、出征前的准备、途中思亲人、战胜后归来、与家人团圆以及比喻结语6个部分入手进行分析,从而在《木兰辞》的日译文本中,寻找其刻画的花木兰的形象。

2 《木兰辞》日译文本的分析

2.1 出征前的忧虑

《木兰辞》的开篇是对木兰织布的描写,其中“唧唧复唧唧”一句话作为整首诗的开篇,也是最难翻译的一句话。文本一中的译文“喞喞また喞喞”,选择的是直译。在日语辞典中,“喞”读作“ショク”或者“ソク”,译为虫鸟鸣叫、发牢骚、注水等。在原诗中“唧”指的是纺织机织布的声音,也可以拟化成木兰的叹息声,所以“喞喞また喞喞”在这里的使用虽与原文格式相近,却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文本二用拟声词“フーッ、ハーッ”模仿了纺织机的声音,但在修辞手法上过于生硬,也没有表示出“复”一词“一声接着一声”的意思。

在第一段中,还有一句互文的修辞,这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的两个不同部分虽是在说两件事,但实则相互呼应、文意交错。“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是一种典型的互文修辞,两个文本的翻译分别是“誰のこと思ふて何をば思ひ出す”和“ムーラン、あなたは誰かを思っているんですか。それとも何かを思い出し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前者简洁明了、句式工整,比较契合互文的修辞手法。后者却过于冗长,而且是使用敬语进行问答的形式。联系上下文来看,这应该是母亲等亲近的人对木兰的发问,所以敬语的使用是没有必要的。

在木兰出征前的焦虑部分可以看出,花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前内心忧虑不安,但为了家人还是毅然地做出了决定。这塑造了一个孝顺父母且内心果敢的花木兰的形象。在两个日译文本的翻译中也有类似“嘆く息”“何とため息”等词语,侧面描写了木兰出征前的心理活动。

2.2 出征前的准备

关于这一部分的描写可以看作过渡部分,由事件的起因过渡到高潮。原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文本一中的翻译是“東の市に駿馬を買ひ、西の市に鞍を買ふ。南の市に轡頭を買ひ、北の市に長鞭を買ふ”,内容通俗易懂,且与原文中互文的修辞对等,从诗歌对句工整这一特点来看,译者做到了尊重原文。文本二对这四句诗的翻译是“ムーランは早速買い物に出かけました。東の市場で駿馬を買い、西の市場でくらとしたぐらを買い、南の市場でくつわをかい、北の市場で長い鞭を買って、出征のための道具を一通り調達しました”,在这段翻译中,将原本的4句诗扩充到了6句话,在前后分别加上了木兰为了尽快买齐出征用品,奔走于各市场之间,忙里忙外的状态。但笔者认为这两句话在此处可有可无,实际上没有什么用处,而且原诗的这4句本来就描写出了花木兰为出征做准备来回奔走的场面。

2.3 途中思亲人

“途中思亲人”这一部分可以称作全诗的高潮,主要描写了木兰在从军途中,借景色抒发内心对父母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组“旦辞……暮……不闻……但闻”用了复沓的修辞方式,描述了木兰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和战马啾啾鸣叫的声音,却听不见父母对女儿的呼唤。[2]复沓指的是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起到加重感情、分清层次的作用。这一段的日文翻译为:

文本一:“翌日の朝早く、ムーランは父親や母親に別れを告げて家を後にしました。夕方には黄河のほとりで野営しました。もはや両親が自分を呼ぶ声は聞こえず、ただただ黄河の水がとめどなく流れていく音だけ聞こえていました。そして、次の日の朝、更に黄河を離れ、夕方には黒山という山の麓に着きました。もはや両親が自分を呼ぶ声は聞こえず、ただただ敵軍の騎馬が悲しげに鳴いている声が聞こえるだけでした。”

文本二:“朝に父母に別れを告げて日暮れには黄河のほとりに宿をとりたり。父母の声は聞こえず但耳に黄河の流れの音が聞こえゆる。翌朝にを去りて日暮れには黒山のほとりに到着したり。父母の声は聞こえず燕山の胡人の馬の悲しきいななき。”

从翻译方法上看,两个文本都选择的直译。而且在“啾啾”一词的翻译上都选择了用相同词根的“悲し”一词来形容战马的嘶鸣,给人展现了一幅悲怆悲凉的画面。两个文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爷娘”一词的翻译,分别用了“両親”和“父母”,前者更倾向于日式的表达,后者更倾向于中式的表达。另外,文本一在处理主语时更偏向加入原主语,还原句子的完整表达方式,但在日语的表达习惯中,则会省略主语,避免主观感情色彩浓烈。而且在诗中仅有3处提到了主语“木兰”,更多省略不提。从格式上来看,文本二在翻译时遵循了对仗的原則,深化了木兰从军路上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少女木兰远离亲人奔赴战场,途中遇到的黄河流水寄托了思亲之情,战马嘶鸣代替了父母亲切的呼唤,从此过往的闺阁少女即将成为战场士兵的一大转换,体现了木兰形象的转变,也描写出了一位坚韧勇敢的女性英雄形象。

2.4 战场及归来

第三部分描写的是木兰10年战场搏命以及大胜归来的场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了木兰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用将军也逃不过战死的结局衬托木兰的生还不易。文本一的翻译“兵士を鼓舞するドラの音が響き、寒々とした月の光が兵士たちの硬い鎧を照らしています”中,将“打更的声音”作为鼓励战士的声音,赋予其情感。而文本二“冷たき空気どらに響きを伝えるに寒き光りがよろひを照らす”选择的是直译方式,不加修饰。文本一将“寒光”这一意象译为“月の光”,文本二却是直译为“寒き光り”。在诗中,这一意象指的是“清冷的月光”,两个文本仅译出了它的部分意思。下一句翻译“兵士たちは戦を何度も何度繰り返し、大勢の人が戦死しました。長年戦いようやく勝利し、生還した人もいます”和“将軍は百たり戦ひ死にたれど十年にして木蘭帰る”中,分别用一长一短的篇幅概括了战场10年。原诗“将军”与“壮士”“百战”与“十年”“死”与“归”相互呼应,句式整齐。但在翻译中无法体现这一点。其中文本一将“将军”译为了“许多人”,偏离了原文想要以将军战死的情景体现木兰存活不易的表达,不如直译为“将军”“壮士”更为恰当。

木兰从战场归来得到皇帝赏赐时,用了“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来表示。其中“策勋”意为“记功”,“转”指的是“勋级”,“十二”指最高级。文本一将诗句译为“多くの褒美も授かりました”,文本二译为“その功は十二級をあげられて賞与は千を超えんほどなり”。两个文本都选择了直译的方式,但文本二中将“十二转”译为“十二級”的方式,没有表达出赏赐级别之高的意思。文本一直接将整句诗的意思综合在一起,表达了赏赐之物众多,但缺少原文的语境。

从这一段木兰战场归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与生还的不易,尤其在“百战”“十年”等词语上可以体现。而在接受赏赐时,“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句话,不仅体现了木兰思亲心切、早还故乡的愿望,也刻画了木兰不求功名利禄的人物形象。

2.5 与家人团圆

在这一段中,战场归来的木兰终于折返故乡与家人团聚,描写了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盛大场面。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意为“粘贴”,“花黄”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点缀在额头上的化妆款饰,或在额头上点一点黄。文本一中将之译为“額に貼り付けるアクセサリーを丁寧につけました”,“アクセサリー”指饰品、零件,却没有纸质的装饰物的意思。文本二翻译为“額の上に化粧をつける”,“化粧”译为“打扮”,可以作为“贴花黄”的第二个意思,理解为在额头上点一点黄。

在这一部分,叙述了木兰回到家中恢复了女儿身,使同行的伙伴惊慌失措,用“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达了木兰女扮男装12年不露痕迹,表现了木兰的睿智聪明,刻画了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

2.6 比喻结语

这一部分将主人公花木兰比作兔,解释了木兰成功女扮男装的原因。“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扑朔”指的是雄兔两腿在空中动弹。文本一的译法是“両足を力強く伸ばして、必死にもがく”,文本二是“雄はよく跳ね”。第二种译法虽然比较简洁,但容易误解成“雄兔经常跳跃”,忽略了前提条件,由此来看,文本一的译文比较符合原文。“迷离”指雌兔眼睛被蓬松的毛遮盖的样子。文本一的译法为“両目を細めて、ぼんやりしている”,文本二是“雌の目はちらちらとしている”。其中用到了两个副词,“ぼんやり”意为“模模糊糊”,形容看不清的样子,“ちらちら”意为“纷纷扬扬,飘忽不定”,更多是形容雪花或是光亮,因此两个词放在这里都不大恰当。

这段只用了简单的4句话,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木兰如何隐藏自己的女儿身。这一比喻机智幽默,也从侧面描写了木兰机智开朗的性格特征。

3 结语

《木兰辞》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塑造花木兰形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一方面是为了使父亲免受战场之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家国情怀,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斗。[3]正是以爱国情怀为基础,才有了以后的战场厮杀等画面。还有诗中对花木兰忠孝节义形象的烘托,也为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了色彩。

随着《花木兰》电影的改编,其传播到日本、国际,使世界上的人们认识了花木兰这一女性英雄形象。《木兰辞》的日译,更是让日本重新认识了花木兰是一个忠孝节义、有勇有谋的英雄。花木兰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媒介,将中国的忠孝节义文化传播到了世界,为世界认识中国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万潇.浅析迪斯尼动画电影中“花木兰”形象的流变[A]. 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期座谈资料汇编[C]. 2019:40-43.

[2] 付丽燕,张新坡.《木兰诗》英译本主体性比较分析[J].文教资料,2017(31):26-27.

[3] 陈晓清,杨子稷.《木兰诗》文本解读[J].学周刊,2017(34):186-197.

作者简介:毕洋洋(1997—),女,辽宁阜新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笔译。

陈芳(1974—),女,贵州麻江人,研究生,文学硕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日语。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