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认知模式的科普读物书籍设计研究
2020-05-06王珂白雪李钰赵慧敏
王珂 白雪 李钰 赵慧敏
摘 要:本文从儿童认知特征的角度着眼,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儿童对图形的视觉认知和儿童对色彩的视觉认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基于儿童认知特征的科普读物视觉设计。从科普读物的造型变化、听觉方面的互动体验、嗅觉和味觉方面的互动体验、触觉方面的互动体验这4个方向进行科普读物书籍设计研究。以此增强儿童与科普读物的黏性、更好地发挥科普读物对儿童的引导性、提高儿童的持续阅读兴趣,从而使儿童科普读物对书籍设计的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关键词:儿童认知模式;科普读物;书籍设计
1 儿童科普读物视觉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纸质书零售业陷入了寒冬,不过根据京东图书的监测数据显示,儿童读物销量一直处于波动上升趋势,2018年儿童书籍占据图书销售榜首,其中儿童科普读物占19.64%,相比2017年上涨了0.16%。购物网站京东上,有超过24万本儿童科普书籍。截止到2020年1月底,“京东排行榜-科普/百科图书榜”中,销量前30的儿童科普读物在色彩方面都选择了明快、鲜艳的颜色;在图案方面封面和内页设计上均采用了造型可爱的插画设计;在造型方面书角多采用不易划伤皮肤的圆角。其中,位于2020年1月销量榜首的是由未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科普读物《我们的身体》,该书以4D互动式阅读体验进行宣传,获得了众多家长和儿童的青睐。在京东网站,互动式儿童科普读物有超过2500种,仅占儿童科普读物的1%。
2 儿童认知特征分析
2.1 儿童认知发展规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2周岁以下为感知运动阶段、2~7周岁为前运算阶段、7~12周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2~15周岁为形式运算阶段。
在中国,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一般为6~12岁,绝大部分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又称前逻辑思维阶段,具有较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分类、排序、数的运算概念。
与前一阶段相比,此时的儿童认知已经发生了新的建构和改变。此时已初步获得了在顺序关系和归纳法之上进行判断整合的能力,具有运用逻辑思维处理抽象事物的能力,并形成了守恒的观念。这便是该阶段儿童的一个突出特点。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已经具备了逻辑与数量的观念,并以此描述许多基本元素之间不可避免的关系。
2.2 对图形的视觉认知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是儿童获取图形认知的主要来源,从只了解事物的表面到逐步建立起空间概念,形成三维立体空间感。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得出抽象平面图形,但是思维还需要有具体事物的支持。例如,小学阶段常常利用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儿童进行比大小、排顺序等题目的解析,通过具象图形引导儿童进行逻辑思考,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特殊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逻辑结构,锻炼计算及思维能力,使孩子可以轻松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状态。[1]
2.3 对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可以表达温度、距离、重量等不同的视觉体验。与图形认知相比,儿童对于物体色彩的感受更为强烈。色彩认知与年龄有关联,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认知也会提高并产生相应的需求。对于小学生,应更加注意儿童的认知特征。由于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运用自身的逻辑思维和推断能力来应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及冲击。所以,针对这一阶段儿童的色彩设计,明度和纯度可以作更为繁杂的更改。孩子眼中的大自然就像由五颜六色的“积木块”构成的,对儿童绘画分析可以得出,儿童更倾向于高亮度和高饱和度的颜色。高亮度的颜色给人放松、舒适的感觉,明亮而有弹性的色调给人以动态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并可以给空间带来宽敞的视觉感受。[2]
3 基于儿童认知的科普读物创新思考
多感官体验有助于引发儿童的连锁反应,提升儿童对科普读物的认知能力。接下来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思考。
3.1 科普读物的造型变化
有趣的设计不仅可以吸引儿童的目光,更能在阅读过程中使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学习的乐趣。在书的形状设计中,一般以长方形为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根据书本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使长宽之间数值的大小不同。在基于儿童认知理论的条件下,可以根据读物的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形状,这样的书籍会在众多的书籍中脱颖而从,获得儿童的欢心,同时在翻阅的过程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阅读魅力。
色彩是贯穿于书籍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从颜色开始的,色彩对于儿童来说至关重要,不同的颜色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设计书籍的过程中,使用高纯度的颜色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儿童对书籍的阅读兴趣。例如,曾荣获波士顿环球图书奖的《神奇校车》,《神奇校车——冷血动物》这本书的封面分别使用红、绿、黄3个鲜艳的颜色,在封面的视觉元素中,黄绿色的鳄鱼汽车与红黄相间的蛇和乌龟形成了鲜艳的对比,使画面十分具有色彩表现力,从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迫切翻阅书籍了解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封面设计是整个书籍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科普书籍的封面设计是在基于儿童认知的情况下,通过排版、文字、图形的设计组合而成。整个封面风格应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对于6~12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因此文字图形相对于幼儿来说可以相对复杂一些。在整体的设计上,应该设身处地地以他们的角度来思考,进行创新设计,这样的设计更容易使他们倾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与书籍的互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荣获美国优秀儿童科普读物奖的《月球探秘》(如图2),它的封面以鲜艳橙色为主,书名辅以黄色,在色彩上起到显眼,引人注目的效果。“月球探秘”这4个字通过设计增添了趣味性。插画占据着封面的主要位置,插画中展现的是宇航员在月球上探密的过程。在封面上,人物和事物,加上卡通画的设计、趣味性的文字、简洁明了的排版相结合,构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3.2 科普读物在听觉方面的互动体验
听觉体验是仅次于视觉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声音可以帮助儿童提升认知能力,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可以领取一个讲解器,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展品相比,讲解器通过传递声音可以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在书籍中安置一个讲解器会很不方便,这不适合儿童翻阅书籍,但可以在书籍中加入最简单的压电陶瓷片。这是一个发声元件,在荣获国际儿童文学大奖的《胡桃夹子》一书中(如图3),当儿童按下书中的音乐按钮,其中的曲目高度配合画面所展现的内容,让孩子尽情去按、去听、去玩、去跳舞,与书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乐感、韵律感和想象能力。儿童通过与听觉的互动体验,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3]
3.3 科普读物在嗅觉和味觉方面的互动体验
嗅觉和味觉也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芳香气味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接收能力和思维的敏锐性。当介绍植物时,可以将植物的气味与书籍相融合,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还有植物的芳香来愉悦神经,将嗅觉与学习相结合,使学习增添了几分乐趣,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嗅觉的敏感性。由法国作家欧瑞安娜·拉勒曼德設计的《视觉、味觉、嗅觉全脑训练——世界上最神奇的香味书》系列书籍即为最早的尝试。此书以不同的水果、花朵、美食和香料为例,在书的内页对应的内容上分别添加了它们的香味,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图片来了解,还可以通过嗅觉来增强记忆力。
而味觉并不是表面上的品尝味道,而是可以通过看到某个物体联想到某种味道,是由其他感官转化成味觉的一个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即通过书中逼真的物体形态的视觉刺激和书中添加的嗅觉刺激引发味觉的互动体验。例如,当他们在书籍上看到香蕉的图片时,可以联想到香蕉香甜的味道,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3.4 科普读物在触觉方面的互动体验
触觉是人类最敏感、最真实的感觉。虽然阅读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但是从出生到长大,触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从来激发他们对万物的理解力和适应力。通过触摸花瓣,感受到它的柔软,触摸剪刀,就会产生尖锐的刺痛感。在科普类书籍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加入不同物体的不同材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仅仅是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个物体,还可以通过触摸来感受这个物体。例如,在介绍枫叶时,可以在旁边添加一片枫叶的标本,这样他们在了解枫叶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触摸来感受枫叶的粗糙程度等。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通过对市场上较有代表性的儿童科普读物(6~12岁)进行比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感设计在儿童科普书籍中可以发挥传统科普书籍不可比拟的作用。通过视觉设计,发挥色彩表现力,从而刺激儿童的阅读兴趣、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通过听觉设计,使儿童在互动体验中集中注意力,强化了儿童的记忆力;通过嗅觉和味觉设计,增加儿童在科普学习中的主动性,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接收能力和思维的敏锐性;通过触觉设计,帮助儿童增强理解力,使其更直观地感受科普书籍带来的知识。如果市面上的儿童科普读物能够合理、科学地运用五感设计,那么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会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学红,钟晨音,郑碧波. 7~11岁儿童图形辨认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874-875.
[2] 白雪,陈淑姣.儿童认知模式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04):5-7+20.
[3] 陈佩琳,丁鑫,徐华倩.基于认知思维的AR儿童科普读物设计[J].设计,2018(18):129-131.
作者简介:王珂(1998—),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白雪(1980—),女,湖北荆门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李钰(199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赵慧敏(1996—),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