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活用,借题发挥
2020-05-06杨芳铃顾晴晴
杨芳铃 顾晴晴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练习题的题型、内容、结构,要善于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再创造,适当调整、必要补充、合理重组,用好用活这些好素材、典型题。小题大做:对教材的习题进行精细化改编。借题发挥:挖掘教材习题的内涵进行重组活用。大题小做:“偷工减料”,把教材相关联的练习题精选压缩整合。
【关键词】小题大做(改编)借题发挥(重组) 大题小做(整合)
教材中配备的练习题为练习教学提供了好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练习题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必要补充、合理重组,用好这些习题。在深挖活用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思维发展、技能形成,努力使练习题精细、多样、新颖,使练习教学走向丰富,走向深入,走向学生。
一、小题大做——使知识的理解走向深刻
教材中有的练习题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精细化改编。改编时要考虑单元教学的体系、把握本课时教学目标,更要从细微处入手,挖掘每一道练习题的功能,通过小题大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学精、学细。
如四年级上册第53页第8题“平均数”练习题,求谁平均每场的得分最高。为了让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让他们感受到平均数既是一组数据的整体反映,又受原始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体会平均数与总数之间的联系,教师对这一题进行了改编:
师:不计算,猜一猜甲平均每场得分大概是多少?乙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甲平均每场得分比12分低,乙平均每场得分比12分高。把甲的第二场13分给第六场1分,那么有4个12分,第一场是7分,所以平均每场得分会比12分少。把乙第四场13分给第二场1分,那么有3个12分,第五场是16分,所以平均每场得分会比12分多。
(2)计算判断,谁平均每场得分高?
生:甲: (7+13+12+12+11)÷5=11(分),乙:(11+12+13+16)÷4=13(分),11分<13分,乙平均每場的得分高。
师:为什么计算甲平均每场得分除以5,乙除以4?
生:上场场次不同。
(3)如果丙平均每场得分也是11分,估计他第三场得了多少分?
生:应该比11分多。因为9分和7分比11分少,所以第三场只能比11分多,平均分才能达到11分。
师:丙第三场到底应得多少分?
生:11×4=44(分),44-(9+11+7)=17(分)。
(4)填空:在横线上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假设丙参加了第六场比赛:
如果第六场得分是11分,那么平均每场得分 11分,如果第六场得分是6分,那么平均每场得分 11分,如果第六场得分 11分时,那么平均每场得分大于11分。
师:这一题给你什么体会?
生:每一场次的得分都会影响到平均分。
(5)要使每场平均得分提高1分,那么第六场应多得 分,为什么?
生:要比11分多得5分。因为平均得分提高1分,相当于每场都提高1分,1×5=5分。
改编由一问到五大问,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平台。既有从总数到平均数的顺向思考,又有根据平均数推断总数的逆向思考,学生思维在顺向与逆向的问题之间转换,不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借题发挥——使思维的发展变得灵活
教材中的每道习题都有其独特用意,但是受书面限制,呈现形式可能比较单一,这就需要教师挖掘其内涵,进行活用。教师要抓住教材重点和难点,围绕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关键之处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性、多元化的练习题,激活学生思维,合理编排练习梯度,借题发挥强化练习,让学生学实、学活。
二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第60页想想做做,共有五题。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依次进行练习,会形成单调乏味的计算疲劳感和被动状态。而且,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可以对这些练习题进行升级,以促进学生形成口算技能,提升思维水平。于是在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中的第3、4、5题练习题做了如下重组:
第3题:请说出下面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
54+14 6□+25 49+37 32+4□
其中,6□+25和32+4□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由于一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不确定,这就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分析不同的情况:当个位上相加不满10,那么得数就是八十多,当个位上相加正好等于10,那么得数就是九十,当个位上相加超过10,那么得数就是九十多。
第4题:出示商店购物主题图,玩具飞机每架37元,玩具汽车每辆42元,玩具轮船每艘2□元。
师:请小朋友根据线索:37+2□=6□(元),猜猜一艘玩具轮船可能是多少钱?你是怎么想的?
猜价格让学生经历了一次逆向思维,有效突破了进位的难点:根据得数6□,观察两个加数的十位上是3+2=5,判断这是一道进位加法题,从而判断出个位上7+□应该满10,再来猜一艘玩具轮船的价格可能是多少元。
猜完,教师揭示一艘轮船的价格是29元。然后提出第二问,你喜欢购买哪两样玩具,共应付多少钱?
第5题:班级选拔跳绳运动员,有四名同学参加了选拔,成绩如下表:
(1)你首先会选谁参加比赛?
(2)强强和军军,你会选谁参加比赛?你怎么想的?
(3)出示数据,计算四名运动员共跳了几下?
这题的设计更加开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加宽广。特别是第二问,学生在选的时候,乍一看都会选军军,因为军军是四十几加三十几,而强强是三十几加三十几。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如果三十几加三十几的个位上都是比较大的数,就有可能是进位加,那么得数也会是七十多;而如果四十几加三十几的个位上都是比较小的数,就有可能是不进位加,那么得数也是七十多,这样一共的个数也有可能强强多于军军。最后公布数据,通过计算,发现强强一共跳了78下,军军一共跳了75下,果然强强比军军跳得多。
这样的重组,始终围绕着进位加这一重难点。但是形式多样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开放了,有利于开启思维的阀门。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扎实算法,发展数感,丰富经验,逐步走向算理算法融会贯通。
三、大题小做——使应用的意识成为自觉
教材中的习题层次分明,要求明确。但有时,也因为明确而少了一点自觉意识。这时教师不妨来个“偷工减料”,把相关联的练习题精选压缩整合到一起,以大问题形式抛向学生,引发思维冲击,让学生在领悟方法和锻炼能力中学通、学透。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第38页整理与练习第1~3题,属于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如果按书上的习题进行教学,第1题学生会口算,第2题会用竖式计算,第3题会根據积的变化规律写出得数,看上去十分顺利。但是,学生活用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教师把这3题优化组合成一组习题,进行如下整合:
出示:
14×300 198×72 308×61
14×150 580×19 40×201
师:如果想知道这些算式的得数,你会用什么办法?
生1:竖式计算。
生2:有些可以直接口算,有些需要竖式计算。
师:你能找出哪些算式可以直接口算出得数的?口算出结果。
生:14×300=4200,40×201=80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4×300可以看作两位数乘一位数14×3=42,得数后添2个0,40×201可以看作三位数乘一位数,4×201=804,得数后添1个0。
生:14×150也能口算出结果,等于2100,因为14×300=4200,150是300的一半,14×150的得数也是4200的一半。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先仔细观察,再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可以提高速度。
师:请你把剩下3个算式的得数从大到小排排队。
198×72 308×61 580×19
(师巡视,有的学生开始进行竖式计算,有的则很快排好顺序了)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排好了呢?
生:我把198×72看成200×70=1400,把308×61
看成300×60=1800,把580×19看成600×20=12000,只要估算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得数大约是多少了。
师:你怎么会想到用估算呢?
生:因为只要知道得数的大概大小就能排出大小,不必要知道精确得数。
师:这道题告诉你什么经验?
生:如果不需要精确的结果,那么可以运用估算快速解决问题。
师:想知道198×72的实际得数比1400多还是少,可以怎样?
生:用竖式计算出得数。
如此整合,看似习题少做了,实则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选择多了。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展现出来的应用意识、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在学生之间形成了思维冲击,一部分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一部分学生受到了启迪,感受到了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各自用途,也强化了自觉运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