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培育初探
2020-05-06孙红秀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紧抓干部学校教育这一特殊环节,积极组建干部学校。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作为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之一,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人才,适应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它的教学经验促进了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教育发展,丰富了干部教育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抗大五分校;干部教育
一、抗大五分校的办学概况
(一)积极筹建抗大五分校
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形势极其严峻,华中地区历史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加之存在敌伪、顽固派和地方实力派的斗争,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迫切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大批干部。新四军和八路军在盐城胜利会师后,新四军重建军部,为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培养大量党的干部以适应抗日战争形势需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华中局对干部教育培养工作十分重视。
1940年2月,刘少奇向中央建议,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应立即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或新四军干部学校。10月,刘少奇到达盐城后着手干部教育工作,积极筹办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简称抗大五分校),经过短时间筹备,于1940年11月,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和新四军苏北抗日军政学校以及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等部,合并组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由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刘少奇兼任政委,陈毅兼任校长,赖传珠兼副校长,负责领导和组织工作,专职副校长冯定负责理论教育和教育工作,副校长洪学智负责后勤工作,政治部主任于立全,教育长谢祥军钧,后由冯定担任,训练部长薛暮桥,教员有江岚、吴蔷、朱讯、姚耐、陶白等,他们都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为日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大量党的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奠定了基础。
(二)改为华中抗大总分校
1941年9月,抗大五分校第三大队与新四军第一师干部学校合并为抗大苏中大队。12月,抗大五分校第一部改编为抗大华中总分校,另一部组建新的第五分校,由新四军第三师领导。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兼任抗大五分校校长,吴胜坤兼任政治委员。1942年3月,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决定以盐阜地区的抗大五分校为基础,扩建为华中抗大总分校,1942年6月1日正式开学,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副校长,谢祥军任教育长,余立金任政治部主任,薛暮桥任训练部长。华中抗大总分校以训练团、营、连、排干部为教育对象,但除直接训练干部外,还负责指导新四军各师抗大分校、随营学校、干部学校和教导队等,分为军事、政治、基干、参谋和工兵五个分队,学制8个月至一年不等,总分校共培训两期学员,每期500人左右。总分校的基本任务是:统一领导华中各抗大分校的工作,建立华中完整统一的军事学校教育制度。陈毅强调:“华中抗大各分校应根据实践,去讲授理论,根据理论去总结实践,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总方针。”在兼顾办学的基础上,总分校还经常通过会议、文件、电报等形式与各个抗大分校交流办学情况和经验,进行具体教学业务指导。1943年初,华中抗大总分校在贯彻精兵简政时停办。
(三)再建抗大第五分校,后改编为新四军苏北盐阜军分区独立旅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走向胜利的曙光,新四军第三师师部为战略反攻做准备和提高部队战斗力,需要培养大批基层军政干部。8月上旬,抗大五分校恢复办学。谢祥军任校长,沈铁兵任政委,王信虎任教育长,唐克任政治部主任,教员有崔芝岐、邢一孚、叶进夫、程国璠等,这些教员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开设的课程内容有《社会科学》、《革命者修养》及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義论》等。
1945年,新四军三师抗大五分校第一期结业后,毕业学员全部奔赴前线。但由于形势发展迅速,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决定五分校改编为新四军苏北盐阜分区独立旅,干部多调回部队,自此抗大五分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抗大五分校及华中抗大总分校,从建校到停办,在盐阜地区共办班5期,为我党培养数千名抗日军政干部,为华中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抗大五分校干部教育培育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把抗大的教育方针集中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五分校根据抗大的教育方针来制定教学计划,从中也反映了抗大五分校干部教育培育的基本特点。
(一)组织上重视教员队伍建设
毛泽东曾指出:“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因此,要将抗大五分校办好,必须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好的教员,抗大五分校在组建之时,在选配领导班子时都是从全师部队和机关中选调优秀干部来担任校领导、教员和其他教学骨干,从组织上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极大的保证了教学质量,抗大五分校也逐渐组建起来一支理论和业务水平较高,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员队伍。
在组织上,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经常举办教员训练班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这些挑选出来的教员有些是在抗日战争中培养和成长起来的,许多都曾在延安抗大学习过,还有很多教员是从学员中留校当教员。这些教员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定的造诣,经常自编教材,自主设计课堂教学给学员们上课,也有一些在抗大带头兼课,例如:洪学智、冯定、薛暮桥等,他们既有丰富的政治工作、办学经验,也有治军、指挥战斗的经验,各教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
(二)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抗大五分校建校开始就抵制党内一度盛行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学风,在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当时的环境下,引导学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和处理抗战斗争的实际问题,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联系,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抗大五分校紧紧围绕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方法展开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实践经验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学校情况的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的思想原则,更是抗大五分校在治学上安身立命的根本。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抗大多次讲到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抗大五分校在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方法,为了更好的让学员根据具体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原则分析现实问题,避免教条主义,经常采用“情况教育”,即在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些实际材料,使其了解我军、友军和敌军各方面的情况,以及我军的政治斗争经验,让学员们从实际情况出发紧密地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任务相联系。同时还经常组织学员进行战场实地考察,搜集材料,进行社会调查等,这样的教育训练也极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让学员们深刻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践,再用实际效果去证明所学理论。
(三)思想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在思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五分校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干部的治学灵魂。抗大五分校始终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武装学员头脑,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提高学员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委刘少奇曾三次来抗大五分校给学员们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极大鼓舞了抗大五分校学员的革命学习热情。
每逢有重大事件发生,抗大五分校都会即时对学员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有效解决学员现实思想问题,让他们能够认清形势,在思想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清醒头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对当前局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今后任务作出了详尽论述,抗大五分校学员在即将结业的情况下,校部毅然决定延长毕业时间,组织学员学习报告,着重关注“内战危险”和“两个前途”两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抗大五分校的干部教育使得学员们从思想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指引他们在日后的战场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抗大五分校对当今干部教育培育的经验启示
(一)重视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高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不竭动力,也是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精神追求。刘少奇认为一个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何,除了取决于他的思想素质,更取决于他的理想信念。新时代更应该重视对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干部作为国家的骨干力量,需要重视对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
新时代面临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党员干部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党人的精神硕果,学习“抗大”精神,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从而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看这一条。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党需要的好干部。”因此,新时代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二)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抗大五分校对干部的培养,以艰苦著称。抗日战争时期,军物资源十分短缺,学校学习生活也十分艰苦,加之学习制度严格,学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钟起床,直到9点才休息,吃饭限时七八分钟左右,早晚餐是一盆冷菜一盆汤,中午为两个热菜一盆汤,集体通铺,一切都借用老百姓的房子,没有固定宿舍和办公室,也没有校舍。有黑板的地方就是教室,没有桌椅,就拿背包当板凳,到了冬天清晨还要把冰冻砸开才能洗漱,但就在这样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学员们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将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规定为抗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抗大五分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他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克服艰苦的学习条件,锻造了他们身上坚定顽强的优秀品质,正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将他们训练成伟大的革命战士,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华丽篇章。他们身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是现如今我党干部需要深思和学习的宝贵品质,尤其是在物质基础得到很大提高之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更是防制干部队伍内部骄奢淫逸、贪污腐化等行为的有力武器。
(三)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正因为抗大五分校有着不断完善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才能使抗大“越抗越大”。随着时代发展,形势和任务不断变化,我们党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才能保证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应该根据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把握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分级分类地进行具体针对性培训,尽可能最大化实现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加大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是保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激励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更有利于我形成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我党干部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苏北抗日根据地纪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30.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2卷(1937-07,1945-09)[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104.
[3] 萧景祥主编.新四军征战图集[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3:141.
[4] 《干部教育手册》编委会编.干部教育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243.
[5] 涟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涟水文史资料(第13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23.
[6] 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1987(04):147.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70.
[8] 盐城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盐城红色记忆[M].2006:49.
[9] 安徽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革命回忆录选编[M].1983:250.
[10] 刘伯超主编.新四军歷史丛刊社编.华中抗日斗争回忆10[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203.
作者简介:孙红秀(1992- ),女,汉族,安徽宣城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