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视野下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2020-05-06蔡秀玲蔡清乙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青少年

蔡秀玲 蔡清乙

摘 要:通过对红色影视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着眼于传播学的角度,在分析作为红色文化主要载体的红色影视,在传播过程中对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影响的同时,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继而,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三者关系和作用,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红色文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影视作品多元,红色影视作为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崭露头角,以青少年为传播对象的电影类型不断涌现。红色影视在休闲娱乐、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蕴含的爱国思想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行为意义指导。因此研究红色影视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红色影视”与“红色文化”

(一)红色影视

何谓“红色影视”?目前学界尚未有明确的概念。文章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红色影视的概念进行界定,即导演或编剧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来反映革命思想和正能量,凭借电视、电影、纪录片等大众媒介进行传播,面向全体人民群众,以引发受众情感共鸣、认同价值、寻求归属,从而达到吸引受众追捧观看的一种影视剧形式。

红色影视自抗日战争时期兴起后发展至今,是中国抗争、发展、建设的见证。文章将红色影视的发展划分为:初步萌芽期(抗战时期)、起步探索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发展成熟期(改革开放后)三个阶段,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是中国社会化进程的真实写照。

初步萌芽期代表作有《地道战》、《保卫我们的土地》、《风云儿女》,主题多表现为民族意识和抗战精神。起步探索期代表作有《董存瑞》、《南征北战》《西安事变》,主题多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奉献精神和英雄式人物。发展成熟期的代表作有《亮剑》、《林海雪原》、《历史的天空》、《我的团长我的团》,主题多表现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记忆,故事内容和核心价值呈现多元化发展。

(二)红色文化

21世纪初,“红色文化”的概念在文化领域的研究日益成为热点,论文和专著大量发表。纵观近二十年的学者文献,对“红色文化”并未形成特定概念,划分为文化资源论、革命文化论、先进文化论、特色文化论四种看法。

文化资源论将红色文化等同红色资源,看到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同时,忽略其他的精神内涵。革命文化论将红色文化等同革命文化,论及红色文化的来源,却忽视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发展。先进文化论中将红色文化界定为先进文化,革命战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文化,但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所区别。特色文化论认为红色文化是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特色文化形态,该观点凸显红色文化的特殊性,忽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

据此,文章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价值向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诸多要素,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始终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二、“青少年”与“影视传播特性”

(一)青少年的爱国思想

目前学界对青少年的定义,多采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根据个体发育和性成熟阶段的不同特点区分,更将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进一步划分为少年期和青年期。文章将研究对象青少年界定为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群体。文章探讨的是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故着重于社会化过程中大众媒介中蕴含的文化对个体教化这一方面。据此,文章尝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爱国主义重新定义,即爱国主义是以个人为受众,以个人和祖国关系为内容的民族精神。

(二)影视传播特性

传播学之父韦尔伯·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信源、消息和信宿。但是,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主要依据是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载体—红色影视,作为影视传播的一种,同样适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循环互动模式中,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是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角色。影视作为信源存在,集合编码、译码、释码于一体。红色影视依赖于大众传播,而在传播过程之中对人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培养理论就为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红色影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英雄主义”为价值尺度,演绎出多种具有引导作用的人和故事,借此展示英雄人物的榜样力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主义教育。

三、红色影视中的“红色文化”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中国革命历史发展进程缩影的红色影视,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视听兼备的影视本身的感染力、艺术力和代入感,对观看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文章将从三个层面论证红色影视、红色文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四者之间的关系。

红色影视为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载体。红色影视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枯燥的单一的变现方式,多样化的形式能够满足青少年观看时的心理、视觉的需求。《潜伏》中的紧张刺激画面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寻求刺激、标新立异的心理,余则成的信念坚定、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有一定的潜移默化、渗透的作用。我国始终重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红色影视中的红色文化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使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成为可能。处于14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身体上、心理上处于懵懂和接受的状态,有自己的认知但不成熟,心理上处于多变状态,致使青少年容易和家长、老师的管束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高求知欲和极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又為他们的成长提供可能。

红色文化为红色影视、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红色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特色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根基,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意识。《建国大业》以时间为叙事线索,体现的正是动荡年代和平的珍贵、全民抗战的爱国精神、追求民主的协作精神。红色文化是实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前提。

四、红色影视中的“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对于外界的认知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红色影视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有鲜明的主题和立场,对人的思想具有较强塑造能力,其作用主要展现在几个方面:

(一)树立良好信念,提高政治素质

红色影视之所以能树立青少年的信念,因其本身的精神激励和英雄形象。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致使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浴血奋战、大无畏的个人牺牲精神,逐渐演化为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红色影视中贴合实际的英雄人物,立体化、形象化的人物形象和叙述内容、结构,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的凸显,这都使得红色影视之中的爱国主义对青少年产生更加有效的影响。

(二)增强集体主义,凸显爱国精神

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多民族国家,人民对国家依赖感和归属感而变的薄弱。红色影视对历史的高度还原,所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对祖国的拥护度。而青少年处于学习思维和接受能力活跃期,红色影视的传播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营造文化氛围,影响持久深远

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红色影视表现方式多变、传播方式和影视内容与时俱进,在以不同形式向青少年传播时,结合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所展示的内容形式和人物塑造多变。《亮剑》中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潜伏》中余则成的革命精神、《战狼2》中冷锋枪战的命悬一线,都冲击青少年视觉。观众收看的过程是暗示-感染-认同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五、结语

文章以易受影视剧文化影响的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的角度,探究红色影视中的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从影视传播特性论证红色影视的特征,从红色文化、红色影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四者关系,从个人、集体、社会三个层次分析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映秋,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黃一洪,魏远彬.浅析新时期红色影视的发展方向[J].电影评介,2010(30).

[3]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4] 钟英法,舒醒.江西红色文化内涵的哲学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蔡秀玲(1992-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传播;蔡清乙(1966-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山东省青州市刁庄小学,研究方向:青少年教育。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