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彰显语文课堂的“真味”
2020-05-06吴玲玲
吴玲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素养?笔者认为“让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灵动而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土壤”,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真味”。
【关键词】核心素养 “让学”课堂 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学者成尚荣先生认为,好的教学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一定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让学”课堂正是注重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让”是谦让、给予,是角色的转变。“学”强调唤醒、觉悟。“让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在讨论、合作、思辨的过程中习得方法,获得提升。“让学”课堂是一种把位置、角色、重心、机会尽可能让给学生的课堂,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重心,是最自然的课堂学习样态,这里有欣喜的发现、亲密的合作、快乐的分享和智慧的呈现。
一、预学先行 思维热身
预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正确掌握学情的参照。教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所要教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预习任务,更好地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显得尤为重要。 在预学环节,布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搜集资料,网络学习,从而培养其收集、整理、提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牛郎织女》这一课的学习之前,笔者进行了预学任务的设置。布置学生阅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并概括主要内容。这一学习任务的设定,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进行二次阅读,比较系统地对四个故事再次进行梳理,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对学生预习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笔者在课前设计了人物猜猜看的环节,如出示四大民间故事的人物,猜猜是谁;出示情节图,说说是哪个故事中的哪个桥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二、合作探究 快乐分享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做”含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现代,“做”更倾向于集体合作,更应体现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教育理念,在合作学习中所体现的交际表达能力亦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要素。如何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精心设计,合作具有指向性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如使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只有当学生个体学习遇到困难、疑惑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高效解决问题。如《牛郎织女》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是重要的叙事密码,学生不易察觉和理解,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度解读。由此,笔者精心设计合作任务,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梳理故事情节,学生在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的过程中,寻得了叙事故事的叙事奥妙。
2.分工明确,关注个体生长
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课堂上的生命处于不断思考、活动的状态。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总有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由于有了研讨的具体分工的驱使,积极投入集体讨论学习中。教师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由原来关注全员变为关注一个小组、一个个小群体。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个体学习状态的有效指导。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后,进行另外两个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的探究时,笔者进行了分工,一部分学生探究《白蛇传》中波折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进行《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的梳理,且每个小组都安排了组长、记录员,学习任务明确使得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讨论中。
3.注重评价,提升学习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合作共学,如果教师只提要求,不对学生实施评价,这样的合作是无效且流于形式的。只有教师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既要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又要对参与小组的个人进行评价;既要从参与合作学习的状态、思维高度、合作默契度,又要从小组成员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方面进行评价,小组合作才能更加高效。
如在执教《牛郎织女》时,笔者注重对小组合作的参与过程、讨论实效进行评价。不断刺激、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表达,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小组汇报中,一小组在汇报《白蛇传》时,学生虽然找到了不同的时间节点,清明时分,西湖偶遇,但是并没有把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进行简洁地概括,此时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独具慧眼,给予充分肯定,再适时进行引导,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笔者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民间故事的情节之后,对鉴赏、阅读民间故事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即先找到关键词进行概括、梳理主要情节,理清故事脉络,接着从情节中探寻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悬念与矛盾冲突等,教给学生赏析民间故事这一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鉴赏推敲 建构言语
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上,一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这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也正因为如此,才會有语文教学中言语表达的训练,这就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重心,它是一种言语智慧。课堂上,只有带着学生鉴赏推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才能逐渐建构学生的言语智慧。
如笔者在教学《牛郎织女》时,引导学生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读了另外三个民间故事,学生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由于故事内容的不同,选择的文学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是运用设置悬念还是矛盾冲突,都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是民间故事的叙事技巧,接着笔者又设计了小试身手环节,创编“鹊桥相会”这一情节,要求用到设置悬念和人物的矛盾冲突展开想象,培养学生建构语言的能力。
四、讨论争辩 提升思维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思辨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小学是思想的启蒙阶段,教师借力文本,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辨因素,在各个环节里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感悟,在思辨中学会表达,增长能力。
如在《牛郎织女》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辩论:为什么为牛郎织女牵线的是牛,而不是马或羊?为什么是喜鹊去搭桥,而不是麻雀或乌鸦?为什么织女和牛郎相遇是在树林,而不是在海边?为什么王母娘娘要偷偷抓走织女?有的学生认为王母娘娘趁牛郎不在家抓走织女是因为怕牛郎阻拦;有的学生认为王母怕织女舍不得牛郎;还有的认为王母也不愿看到他们分离,王母也有怜悯之心……那到底是王母有怜悯之心还是怕牛郎阻挠呢?这个问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不断有新的发现与收获,这些问题也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多种答案,从而架构支撑观点的依据。
五、对比甄别 文化的汲取与传承
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朗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学习过程,最终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只是一个媒介,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仅教给学生一个个有限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堂课教给学生阅读鉴赏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能力探索更为丰富而深邃的知识宝库。
民间故事是具有虚构内容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以其丰富的艺术代代相传至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读者。读民间故事,赏民间故事,探民间故事,不失为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但是国外也有牛郎织女版,笔者通过列表的形式,以一个主问题“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和外国民间故事之间又有什么差异呢?”让学生运用课堂上赏读民间故事的方法,对比甄别外国民间故事《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了解中西文化、文学表现形式的差异,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殿堂。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让学”课堂亦如此!预学、合作、言语实践、思辨、鉴赏,相容相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灵动、开放的学习空间,让每个生命成为独特的个体,焕发无限精彩,彰显语文课堂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