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2020-05-06蒋华松陈全利张世忠

光明中医 2020年5期
关键词:级者面肌面瘫

蒋华松 陈全利 张世忠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1],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称为口眼歪斜,多发于春秋季[2],其发病特点为单侧的面部肌肉麻痹,会对患者的外观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3]。临床上多采用针灸治疗,其具有疗程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4],但其临床针灸介入时间会对针灸效果产生一定影响[5],因此本文分析了不同针灸治疗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以为周围性面瘫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针灸科门诊及神经内科会诊收治的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11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51.8±5.4)岁。根据不同发病针灸时间分为A、B、C 3组,针灸时间在发病1~3 d内为A组(38例);针灸时间在发病4~7 d内为B组(37例);针灸时间在发病8~10 d内为C组(37例),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医学伦理。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病情稳定、神志清楚,首诊时间在发病1~10 d内,可配合且坚持治疗;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者、多发性神经根炎者、感染性者、脑外伤者、侵犯颞骨肿瘤者、癫痫病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有针灸禁忌症者、因脑血管意外或其他病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者。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分期治疗原则治疗,急性期者为患者发病7 d内,静止期为患者发病8~15 d内,恢复期为患者发病16 d及以上。急性期患者选取穴位为肢体的远端配穴,采用少针浅刺患者面部,选取迎香穴、下关穴,施以平补平泻法对健侧的面部进行处理;采用浅刺法对患者患侧的地仓穴、牵正穴、颧髎穴、阳白穴进行处理;采用泻法对患者的太冲穴、双侧内庭穴、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进行处理。开始针刺时,尽量采用少针浅刺,以免过度刺激,之后可缓慢增加取穴量、刺激量,待进针得气后,对患者肢体穴位采用TDP照射,用艾灸进行温和灸,之后留针40 min;待起针后循经走罐,对背部的督脉及膀胱经进行处理。静止期者患侧用多针浅刺法进行治疗,取迎香穴、地仓穴、颧髎穴、牵正穴、四白穴、攒竹穴、承泣穴、阳白穴及太阳穴,每次取穴8~10个,之后配合四肢循经取穴,对足三里穴、内庭穴、外关穴、太冲穴等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治疗,给予面部TDP照射,之后留针40 min,起针后行闪罐局部处理。恢复期用深刺法及透刺法对患者的患侧面穴进行针刺,待深刺下关、颧髎、太阳等穴位后,选取地仓透颊车、迎香透四白、地仓透迎香、阳白透丝竹空、阳白透攒竹、阳白透鱼腰中的3组透穴处理,得气后用电针仪用断续波进行通电治疗,时间为5 min,频率为2 Hz,之后留针40 min。每组患者治疗1次/d,10 d为一个疗程,3组均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①对比3组治疗后的疗效,治疗后患者面肌功能完全恢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B分级为1级者为痊愈;治疗后患者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临床症状消失,H-B分级为2级者为显效;治疗后患者面肌功能部分恢复,临床症状改善,H-B分级为3~4级者为有效;治疗后患者面肌功能无恢复,临床症状无改善,H-B分级为5~6级者为无效。

2 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为86.8%,B组为97.3%,C组为83.8%,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C组,A组及C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例,%)

注:与B组对比,1)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也称为面神经炎,多因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其病因多为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受寒、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患者局部的神经营养缺失及血管痉挛,使其面部发生神经缺血水肿,而面神经管的容积较小,会导致神经水肿,压迫患者的面神经,引发周围性面瘫[7];病因为患者脉络空虚、卫阳失固、风寒之气侵袭少阳、阳明等脉络引起经气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得筋脉失去濡养,迟缓不收引起发病[8],根据中医病机,需按固卫祛邪、标本兼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因其临床表现为口歪眼斜,患者多难以完成闭眼、鼓嘴、抬眉等动作,且其发病年龄无关年龄、性别,多为单侧面瘫。针灸是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9],早期针灸介入有利于提高疗效,缩短治疗疗程,而西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时,患者因水肿渗出,不适于针灸,针灸何时介入治疗是临床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介入时机进行了分析。

本文结果表明,B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及C组,A组及C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静止期(发病4~7 d)时进行针灸介入疗效最佳,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面瘫发病第3 d时,其面部神经管的炎性水肿已达峰值,使得其面部的肌肉瘫痪程度趋于稳定,从而使其面部的肌肉处于神经支配状态,若此时给予针灸治疗,可良性刺激患者的面部神经[10],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发病4~7 d内开始针灸治疗,疗效最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病例资料较少,未进行远期随访,后续有待扩大样本量、进行远期随访,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级者面肌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0.1%环孢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优质护理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疼痛的缓解效果分析
面肌痉挛最常见的问题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