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2020-05-06张竞文许垒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支配农村居民

□文/张竞文 王 妍 许垒晶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提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备受国家重视。随着“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差距依旧很大。本文以河北省为例,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得出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对其有显著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意见。以期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引言

河北省作为中国排名第五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43.57%。由此可见,农村里隐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由于农村人口数量占比较大,其消费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其消费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不能置之可否的一点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仍处于一种低迷状态。由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并且利润极低。同时,自然环境这一因素决定了当年的收成,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当供过于求时,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同样也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现在的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多的农民是选择把钱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种观念的存在,阻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2018年,河北省生产总值为36,010.27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205.9倍,年均增长8.4%。财政收入达到5,587.3亿元,其持续快速增长为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本文通过研究河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找到其影响因素与机理,便可有侧重的加以发展。以求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周建、艾春荣、王丹枫、唐莹(2013),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浙江省农村微观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揭示了不同收入影响不同商品类消费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个体消费差异依赖于收入的结构性差异的机理。侯姝婧(2019)利用2000~2016年的数据,从多角度探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出农村人口规模扩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穆克什、内哈·斯里瓦斯塔瓦(2017)在期刊上发表社会经济因素对印度农村公共分配制度消费支出的影响。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技术,研究了性别和职业对PDS家庭消费支出发生概率的影响。并揭示了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落后阶层通过人口发展指数消费的可能性普遍较高。

三、模型设定

(一)建立模型。按照经济学原理,随着上期消费水平、可支配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增加;对于低收入群体,人民币存款利率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负相关。因此,为分析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选取了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Y)、上期消费水平(X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X2)、地区生产总值(X3)、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X4)五个变量,μ为随机扰动项,并通过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此,可初步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二)参数估计。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到了1999~2018年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做 Y 对 X1、X2、X3、X4的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四、模型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1)β0=680.5118>0,表示在农村居民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居民的必要消费水平为680.5118元,即为自发消费。(2)β1=0.603364,表示上期农村居民消费每增加1元,当期消费平均增加 0.603364元。(3)β2=0.295155,在[0,1]的区间范围内,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消费增加0.295155的比例。经济意义上,消费支出会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的增长量要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4)β3=0.021281,表示河北省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将带动农村居民消费 0.021281元。(5)β4=-349.0327<0,表示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将减少-349.0327元用来储蓄。经济学中的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适用于农村居民这种低收入者,即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进而减少消费水平。

(二)统计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为0.05。(1)拟合优度检验。R2=0.996261,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很好。(2)F检验。F=999.1665>Fα(4,15)=4.89,因此在置信度为0.05时,回归方程显著成立,通过检验。(3)t检验。在 α=0.05 时,tα/2(15)=2.131,可知河北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X2)、地区生产总值(X3)、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X4)未通过检验,表明 X2、X3、X4对Y没有显著影响。分析第一原因可能是这三个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不大,第二原因是多重共线性的存在。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从上面t检验中可知,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同时计算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 r(X1X2)=0.989991159,r(X2X3)=0.976363156可得某些解释变量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因此通过逐步回归剔除一些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并考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最终得到回归方程:

2、异方差性检验。由于模型是时间序列,所以不存在异方差性。

3、序列相关性检验。DW=1.179,1.13=dL<DW<dU=1.54,所以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通过迭代法进行处理。

经过两次迭代后收敛,ρ1、ρ2的估计值分别为 0.581378、-0.819382,并且t检验显著,说明原模型确实存在一阶、二阶序列相关性。DW=2.33,k=2,n=18,查D-W统计表得到dL=1.05,dU=1.53。此时,dU<DW<4-dU,表明模型已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再进行偏相关系数检验和B-G检验,也表明不存在高阶序列相关性。

由此表明,模型已消除了序列相关性的影响,最终模型的回归方程为:

由此,可以得出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是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五、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策建议

(一)鼓励农村居民消费

1、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农村的物价与城镇比较略低,但同样质量上得不到保障。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流通在农村,大部分农民不以为意,一味追求勤俭节约。然而,这种低水平的消费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应宣传新时代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适当追求产品的质量。同时,为提高农民的选择多样性,政府可以鼓励快递在农村设点,使农民更便捷、更优惠地去网上购买。由此来带动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在养老问题上再无后顾之忧。“新农保”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子女的经济负担,还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生活负担,消费能力有所提升。

逐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存、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如今的农村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新农合”报销了农民的高额医疗费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小病也用农民个人医疗账户来支出。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政府应通过“三农”问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切实实施三农政策,推进农村全面振兴。农业方面,不仅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还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通过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创立一些特色品牌,再经过“互联网+农业”的深入推进,使得农产品出村,流向全国各地。农村方面,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依据农村的特色来提供一些旅游、餐饮、养老等产业。通过这些第三产业的兴起,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方面,要推动补贴政策的实施,保障农民的权益。

(三)维持较低存款利率。通过降低定期存款利率,可以调节居民储蓄,避免居民把闲余资金存入银行。增加社会货币总量,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支配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溢出效应的作用及优化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跟踪导练(四)4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