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姜夔词中的植物意象

2020-05-06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姜夔词作佳人

田 原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南宋词人姜夔,终身布衣,一生颠沛流离。数十年间,他辗转于扬州、湖州、杭州等地[1],依靠亲人和朋友生活,求仕和科考屡遭不顺,最终放弃了谋求官禄。因此,姜夔词多为感时伤世、纪游酬赠之作。除此之外,姜夔词中还有一大主题就是怀念他年轻时在合肥所遇的歌女,这些寄托恋情与相思的词感情真挚,无靡艳之风,与姜夔的其他词一样,都有“清雅”“自然”[2]的特点。纵观姜夔的80多首词作[3],在创作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多有植物意象入词,而恰恰是这些植物意象的使用,使得姜夔的词作不同于以往的慢词,而能够真实自然地刻画清新之景、抒发真挚之情。本文将姜夔词中的植物意象做分类整理后,试图对其审美意蕴、使用特点等作出揭示。

一、姜夔词中植物意象的类别

姜夔词作现存共84首,其中以植物意象入词的有66首,占其词作总数的近五分之四,现根据植物类别与出现次数分类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姜夔词中植物意象情况统计

二、姜虁词中植物意象的审美意蕴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词十分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诗人以具体物象寄托情感[4]50,也由此形成了许多常见的意象内涵,如梅、竹象征高洁正直之人格,柳寄托怀人之情等[5]。但是,这些植物意象在姜夔词中所蕴藉的内涵,往往有别于其他诗人、词人。笔者将以姜夔词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梅、柳、竹三种意象为例进行分析。

(一)梅——恋情思念的寄托

梅花这一意象在姜夔词中占据了大约十分之三的比重,可见姜夔和许多文人一样对梅花十分喜爱,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以往咏梅的诗词普遍是以梅花作为个人情志的寄托,或是歌颂高洁傲岸的品格,或是寄托隐逸超脱的愿望[4]140,但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往往是作为恋情的象征出现的。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年轻时在合肥遇到了人生的挚爱——赤阑桥边才华横溢、容貌动人的一位歌女,但最终二人劳燕分飞。姜夔几乎所有的恋情词中所描绘并怀念的都是这位歌女,而这种恋情与思念往往是借助梅花表达出来的[6]。这类词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应是《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7]89

这首《暗香》,写于宋光宗绍熙二年冬,姜夔在雪中造访范成大时所作[8],词中道出了姜夔以梅花寄托恋情相思的源起。上阕追忆往昔依梅吹笛以及和美人夜里采摘梅花的往事,恋情美好而温雅;下阕望红梅忆起两人携手看西湖千树梅花绽放的情景。但如今,空留梅花却佳人不再,一颗怀人之心,寄托着深深的相思之情。

再如《夜行船》:

略彴横溪人不度。听流澌、佩环无数。屋角垂枝,船头生影,算唯有、春知处。

回首江南天欲暮。折寒香、倩谁传语。玉笛无声,诗人有句,花休道、轻分付。[7]46

《暗香》一首是见梅怀人,而这首《夜行船》则是以梅喻人。宋淳熙十六年,姜夔居住吴兴,与友人至沈氏梅圃时作此词,下阕语意双关,借梅花比喻逝去的佳人,表达了自己不能和佳人长相厮守的哀怨怅惘。全篇写寻梅、观梅、折梅,紧扣梅花意象,寄托了思念佳人的深厚情思。

除此之外,《江梅引》中的“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7]125;《一萼红》中的“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7]5;《鬲溪梅令》中的“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7]127;《小重山令》中的“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7]19;《月下笛》中的“与客携壶,梅花过了,夜来风雨。幽禽自语。啄香心,度墙去。春衣都是柔荑剪,尚沾惹、残茸半缕。怅玉钿似扫,朱门深闭,再见无路”[7]145等,都是借梅花意象寄托恋情与相思之情。或直接写见到梅花便想起佳人,或借梅花凋零比喻自己和佳人无法长相厮守的无奈。梅花这一意象,在姜夔词中完全超脱了以往诗词中的内涵,只作为其恋情相思的寄托而使用。正是因为姜夔以梅花来观照恋情,其爱情词的风格也尤为清雅真挚[9]。

(二)柳——身世飘零的悲叹

另一个在姜夔词中经常出现的植物意象是柳,大约占其词作的五分之一。柳这一中国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常常出现在离别的情景中。折柳赠别、见柳怀人等都是恋情相思的寄托[10],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1]。但在姜夔的词中,柳往往是其自身的寄托,他常常以柳起兴,或借柳树的形态、特点等来比喻自己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一生。如《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7]43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冬,姜夔往返于湖州和苏州之间,路过吴松时作此词。吴松是晚唐诗人陆龟蒙隐逸之地,而陆龟蒙又是姜夔平生所景仰的诗人,故此词中姜夔借“拟共天随住”一句抒发自己无心仕途的情感。上阕写旅途中风景之萧瑟,表达内心之清苦。下阕怀古,末句更是以“残柳参差舞”写自己仕途的坎坷、生活的颠沛流离,正如凄风中飘荡的残柳一般,抒发其对自己身世的悲叹。

再如《玲珑四犯》: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7]103

这首词中的“柳”与上一首不同,姜夔并未以柳喻己,而是写扬州城内官宦的得意与潇洒,官路柳垂,但这条路却不属于他,酒醒之后只能慨叹自己“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通过对比的手法,悲叹自己坎坷的命途。

除此之外,《霓裳中序第一》中的“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7]7;《湘月》中的“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7]11;《惜红衣》中的“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7]37;《淡黄柳》中的“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7]66;《凄凉犯》中的“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7]77等,都是或以“残柳”自比,或写旅居途中路过的“杨柳巷陌”,其身世之叹、颠沛之苦借“柳”这一意象表达得真实感人。

(三)竹——借典故抒己情

除了梅和柳之外,在姜夔词中还多次出现的植物意象是竹。竹是君子的象征,因其亭亭而立、不畏霜雪、四季常青等特点而被无数文人歌咏。然而在姜夔词中,竹这一意象从未以词人眼见之景出现,都是借用事典或前人语典来寄托自己的心境。

如《八归》中的“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7]17一句,化用了杜甫《佳人》诗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2]的语典,写出妻子盼望夫君归来的情态。再如《小重山令》中的“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7]19,以及《摸鱼儿》中的“向秋来、渐疏班扇,雨声时过金井。堂虚已放新凉入,湘竹最宜敧枕”[7]75,则使用了湘妃血泪染成斑竹的典故,寄托词人的相思之情。还有《念奴娇》中的“楚山修竹,自娟娟、不受人间袢暑。我醉欲眠伊伴我,一枕凉生如许。象齿为材,花藤作面,终是无真趣。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7]191,则是化用了苏轼《水龙吟》中“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13],写竹之正直、高洁的品质。

三、姜夔词中植物意象使用的特点

姜夔词中的植物意象还具有使用上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写实性、交互性、地域性三个方面。

(一) 写实性

姜夔词中的植物意象往往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也就是说,词中所写的植物并不是单纯作为寄托心情的意象借入词句,而是红梅绿柳都是词人亲眼所见之景,因目之所及唤起心中所想,写实的意象所寄托的便是词人真实的情感。这种写实性往往是通过词序体现出来的[14],统计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姜夔词中植物意象所在词句与词序对照

从对词句和词序的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出,姜夔词中的植物意象不仅是其真实所见,而且姜夔往往是将眼见之时植物的情态直接移植到词中,这区别于以往宋词中所描摹的树木花草只是在和乐而歌时填入词中并无所寄的物象[15],具有真实性,也能够表达词人的真情。此外,词序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作词缘由等也都为意象描写、情感寄托提供了更为真实可考的背景。

(二) 交互性

这里的交互性是指,姜夔在一首词中经常使用不止一种植物意象,而其词中两种及以上的植物意象往往具有不同季节的特点,这种时间上的交互与穿插,超过了通过单一意象寄托情感的效果,而能够将时间的转变、光阴的流逝蕴藉其中,表现出物是人非之感。

这类多种植物意象同时出现的词作中,最常见的植物意象就是梅、柳的冬春交互和柳、荷的春夏交互。姜夔往往以两个季节之间的景物变化写出岁月的流逝,以此抒发追忆往昔、思念故人的情感。如《莺声绕红楼》: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

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平声前舞丝丝。[7]106

这首词上阕写梅花飞舞,追忆梅花树下和佳人携手赏花的情景,下阕写春风吹来,柳叶已绿,和身着柳黄色衣裙的女子相映成趣,最后两句写出舞妓轻盈的舞姿。冬去春来,柳换梅花,但曾经的佳人已经不在身边,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再如《卜算子》:

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杨柳娇痴未觉愁,花管人离别。

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洁。折得青须碧藓花,持向人间说。[7]179

这首词写词人新春于会稽昌源采梅的情景,上阕写春天已到,柳树正是新绿之时,哪里会有愁绪,只有凋零的梅花才能明白人的离别之感。下阕写终于在峻峭的古石、洁白的冰霜之中,折得一枝长着青苔绿丝的梅花,才算聊以告慰。梅花凋零,杨柳新生,冬去春来,光阴流逝,只留词人在其间追寻往日足迹。

写柳、荷春夏交互的如《蓦山溪》:

与鸥为客,绿野留吟屐。两行柳垂阴,是当日、仙翁手植。一亭寂寞,烟外带愁横。荷苒苒,展凉云,横卧虹千尺。

才因老尽,秀句君休觅。万绿正迷人,更愁入、山阳夜笛。百年心事,惟有玉阑知,吟未了,放船回,月下空相忆。[7]154

这首词是宋宁宗嘉泰二年,姜夔客居松江,重游钱氏园林所作。上阕写园中情景,两行垂荫之柳,是当年钱良臣亲手所种。但如今,园中风景最盛却是一池荷花,在凉云中仿佛有一道彩虹于其上,风景美不胜收。姜夔借垂柳追忆种柳之人,如今已物是人非,词人不免心生凄伤。也由此才有了下阕中对友人深深的怀念。

还有《霓裳中序第一》中的“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7]7;《念奴娇》中的“闹红一舸,记来时……高柳垂阴”[7]55;《惜红衣》中的“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渺天北。可惜柳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7]37;《一萼红》中的“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7]5等,都是以不同季节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意象同时入词,来抒发光阴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三) 地域性

前文提到姜夔词多有词序,而其词序中除了反映植物意象的写实性外,最大的作用还在于记录了姜夔的行迹[16]。不管是与恋人相识相爱于合肥,还是客居潭州,不管是随家人共同生活的古沔,还是途经或游历的维扬、吴松、越中、永嘉等地,都被详细地写在词序之中,这在记述姜夔漂泊不定的一生之外,也让其词作中所描写的植物意象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通过不同地域的植物意象抒发内心所思,或写给恋人,或写给亲友,或聊以自慰[17],不同地域的植物意象往往寄托了词人不同的情绪状态和生命体验。

首先,姜夔往往在伤情之地回想恋人。其许多寄托相思恋情的词作中所用的植物意象都来自合肥,这是他和所爱的歌女相识相恋的地方。如《浣溪沙》和《月下笛》中的梅、《淡黄柳》和《凄凉犯》中的柳等。这些景物本就存在于词人曾经和佳人共度时光的记忆中,所以怀想当时境地或是故地重游,都能更加深刻地表达词人的相思之情。

其次,姜夔往往在归家之地依恋亲情。其描写家庭生活的词作中所出现的植物意象大多来自古沔,姜夔依随其家人在湖北武汉生活的一段时间,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安稳时光[18],所以这些词中表达的多为清雅闲适、眷恋亲情之感。如《清波引》 《探春慢》 《鹧鸪天》中的梅,以及《杏花天影》中的芳草等。这些多用来寄托相思或是悲叹身世的植物意象,在特定的地域产生了特定的情感内涵,反映了词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最后,姜夔往往在羁旅之地悲叹飘零、感喟时事。其大多数这样的词作都写于他羁旅的途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首写芍药的词,这两首词都是姜夔行至维扬,见二十四桥边盛开的芍药花所感[19]。如《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7]1以及《侧犯》中的“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7]194都是借扬州二十四桥边盛开的芍药花抒发今非昔比的慨叹,寄托词人的身世飘零之感。

不同地域的植物,往往与姜夔在此地的经历相关,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因为出自不同地方,所蕴藉的情感内涵也是不同的。这种地域上的独特性、季节上的交互性以及意象的写实性,使姜夔词中植物意象的使用极具个性,最终使植物意象成为姜夔词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情感表达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姜夔词作佳人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霞映佳人是云肩
陆明君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姜夔,你咋这么牛
一曲佳人歌,半世桃花劫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佳茗佳人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