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感染的临床观察
2020-05-06高丽
高 丽
(新疆老年病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推广应用,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药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质量。本研究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在慢性胃炎疾病治疗中的使用及其临床效果,针对110例研究对象做实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患有慢性胃炎疾病的110例患者资料(门诊或住院部收治,时间范围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所选患者均符合《胃肠疾病诊治指南》中对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症候分型》中对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证型的界定[1];采用数字表法按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中由25例男、30例女组成,年龄值21~77(36.28±1.25)岁,患病时间短者5个月、长者8年,平均(3.42±0.42)年;研究组当中由 27例男性和28例女性组成,年龄20~75(35.96±1.17)岁,患病时间短者8个月、长者9年,平均(3.55±0.47)年; 两组之间有关研究资料的数据比较提示具有比对价值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后给予治疗干预,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程度及病灶;对照组采用常规三联疗法治疗,给予患者奥美拉唑20 mg联合呋喃唑酮0.1 g口服治疗,1次/d,持续治疗 28 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治疗,予以患者半夏泻心汤,主要方药包括:半夏15 g、干姜9 g、黄芪9 g、炙甘草9 g、人参9 g、大枣4枚、黄连3 g,水煎煮200 ml,每天1剂分早晚服用,治疗疗程为28天,结束治疗后1周观察、总结并比较患者获得的不同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
采用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作为评估标准,比对治疗28 d后临床症状积分,记录比对Hp消失时间。
记录比对药物治疗的安全性,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瘙痒感、失眠、恶心呕吐等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的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版本为SPSS23.0的统计学数据处理工具对实验数据做统计、分析,P<0.05为检验有差异性的参照标准。
2 结果
2.1 比较组间临床症状积分及Hp消除时间比对
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指标,研究组Hp消除用时较对照组更短,皆通过检验证实数据的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1。
表1 关于组间症状积分及Hp消除时间比对[±s]
表1 关于组间症状积分及Hp消除时间比对[±s]
组别 n 临床症状积分(分)Hp消除时间(d)研究组 55 0.58±0.23 4.29±0.65对照组 55 1.24±0.41 7.68±0.98 t值 10.412 21.379 P值 0.000 0.000
2.2 两组28 d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对
研究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1例(1.82%),为恶心、呕吐患者,并未采取对症治疗干预、即自行缓解,对照组用药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药物治疗3例患者恶心呕吐、2例患者眩晕,2例患者失眠多梦,1例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为14.55%,均表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慢性胃炎为常见临床疾病,由多种原因导致胃粘膜慢性炎症,患者发病之后临床症状显著,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及食欲下降等[2]。临床研究显示,慢性胃炎发病多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导致,常用的西药治疗包括奥美拉唑、呋喃唑酮等,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单一西药治疗对胃功能具有一定损害,具有较高的复发几率,临床考虑疾病相关特异性,多建议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3]。
近年,中医在临床上的应用愈渐广泛、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在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疗上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有效治疗手段;本研究选取的慢性胃炎患者经中医辨证为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证型,临床较为少见,辨证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主要的药物包括干姜、半夏、黄芩、甘草、人参、大枣及黄连等,其中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消肿止痛的功效,干姜具有回阳通脉、温中散寒的功效、黄芪具有泻热解毒的功效,人参具有滋补阳气的功效,黄连性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大枣滋补的作用,缓解苦寒药物的骏猛,采用炙甘草进行诸药的调和,共同发挥药物功效,起到治疗效果[4];同时中药对机体的胃肠的负担较小,联合使用可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高。本研究表明,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指标,研究组Hp消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指标;研究组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数值(14.55%)。
综上,于慢性胃炎感染中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利于患者机体健康,适用于临床。